「出埃及记」这书名,沿用古希腊文圣经译者给这书的名字。希腊文Exodos 是「出去」、「离去」的意思。这名字反映本书特别讲述以色列人离开埃及的事迹。
出埃及记是圣经中的第二卷书,记载的范围更广阔。这一部分的体裁由创世记直至申命记都沿用。这些段落在传统上被视为一个单元,称为五经(参「摩西五经的研读」专文)。出埃及记是这大段落中一个主要的部分,创世记为本书提供了重要背景资料(例如神与亚伯拉罕、艾萨克和雅各布等列祖立约;神保证他们的后裔拥有迦南地;再加上细说雅各布的家族如何进入埃及),并为在利未记中记载的事件铺路(例如亚伦和他的众子分别为圣作祭司)。虽然出埃及记、创世记和利未记有很多一贯之处,但是我们在下文将看见出埃及记特别的主题。
骤眼看来,出埃及记像零散的个别事件的组合,其实却是精心组合而成的。它技巧地将不同体裁的数据揉合在一起,例如散文、诗歌、家谱、讲辞、规条、律法,全被收集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作品。作者无意完完本本的把这时期内发生的一切事情全都记下;相反地,他的记述是有选择性的。故此,本书时常省略了某些资料,因为作者认为这些数据与他的写作目的无关(例如本书没有详细记载摩西在米甸的生活)。
出埃及记是由许多单元的数据组成,每一组通常都清楚注明它的开始和结束。圣经中现有的篇章对这些单元提供了很不准确的指标,因此可以不理。各种不同的事件很少单独地存在,它们假定对先前的资料有充分掌握,也能预期将要发生的事。要明白出埃及记,必须了解整个记载的发展,明白情节如何连系一起,例如在十九章记载以色列人在西乃山与神会面,这事情是与第三章摩西首次与神在何烈山(或西乃山)相会,形成了紧密的对比。
出埃及记没有说明是谁编写本书的内容,由于书中某些篇幅是摩西所记录的(十七14,二十四4,三十四27),故此传统的看法认为是摩西写成了整卷书(例如可十二26)。书中甚少内证能提供出埃及记成书的日期,因而我们没有绝对的理由,正如许多学者所假定的,去相信本书一定是在所记述的事件之后一段很长的时间才写成。唯一能够提供成书时间的数据,是在十六章35节,那里提及以色列人吃吗哪共40年之久,直至抵达迦南地。
在过去100多年中,学者们详细地讨论出埃及记的数据来源,最新的研究显示,五经来自4个来源,这个理论有很多疑点。这说法认为五经是由4个不同的底本所组成,通常称为J、E、D和P(参「摩西五经的研读」专文)。由于难以考究现有的经文背后的数据来源,所以下文的注释集中于现有的经文内容上。
有几个因素使我们难以确定出埃及记中的历史背景。第一方面,我们要处理的事件,发生在主前2000年。根据列王纪上六章1节,出埃及的事件是发生在「所罗门作以色列王第四年」之前的480年。若根据这个计算,以色列人约在主前1446年离开埃及。但有学者不同意,他们将出埃及放在主前十三世纪下半叶(参下文)。无论哪种算法,要处理的这段历史时期,是我们有限的知识所难以确定的。
第二方面,出埃及记其中一个明显的特色,是缺乏历史的参考数据。例如,埃及的王只按照他们的头衔称为法老,而没有提及他们的名字。这样安排似是故意的,要将没有记名的埃及王,与以色列的至高神作一对比。这位神的名字便是耶和华(或译为「雅巍」),祂曾向摩西和以色列人显现。因此我们难以确定出埃及是属于埃及史中的哪一段时期。一个可能的线索,是根据其中一座积货城兰塞的名字,这城大概是建于兰塞二世在位的时候(主前十三世纪)。但这地名也可能是属于更早的时期,并且在以色列人开始定居于埃及时已经使用(参创四十七11)。另一个可能的看法,是这名字悠来更早,它在创世记四十七章11节和出埃及记一章11节的出现,大概是作者使用了当代的名称。
第三方面,除圣经以外,没有发现其它文献特别提到以色列人在埃及的历史。由于时代古远,事件的性质又特别,这结果是不足为奇的。埃及的编年史家似乎难以畅所欲言,会详细地描述这些事件,因其中涵括了埃及王的战败和本国军队的覆没。即或他们曾经收录,也不会热衷保存这些文献。
第四方面,虽然出埃及记的作者对这些史料十分关注,但他写作的态度主要是从神学,而不是从历史的立场下笔,着眼点在这些事件中让人看见一位人所共见的神,而不是史实本身。最后,由于出埃及的传统在以色列人的思想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我们很有理由推断它们是源自真材实料。虽然未能为本书内容提出确证,但我们也没有理由视其为虚构的故事。某些学者否定本书记述的历史性,其实是没有充分地考虑到这些因素。
若有困难确定出埃及的历史背景,要重新构想以色列出埃及的准确路线,也会遇上类似的困难。除了数个地名以外,书中没有留下多少的线索,说明逃离埃及的方向,而只提及他们没有采取前往迦南的直接路线。还有,对于这些地名的可靠性,意见纷纭,也难确认位置。许多学者赞成以色列人是采用了经西乃半岛南方的路线,但新近的研究趋向支持一条较为近北方的路线。
出埃及记的作者先关注神学方面的事,因此他写作的目的,便是要阐明神。为了欣赏和明白本书每段落如何构成这个整体的目的,认识本书中的重要题旨,是很重要的,其它较次要的题旨,也会在注释部分中提及。
出埃及记一书主要是记述透过个人的经历去认识神,书中的情节集中在神与以色列人的关系上,始于神在火烧的荆棘中戏剧性地与摩西会面(三1至四17),至后来耶和华的荣耀充满了会幕(四十34-38)。在这一切的事上,摩西担任了中保的角色,他首先使百姓认识耶和华,并且后来在建立圣约的关系上担当重任,因而耶和华可以居住在以色列人中间。在本书中,一件重要的事情是神常常采取主动,祂向人启示自己,不单用言语,更透过神迹和奇事。在出埃及记中,神说话和行动;而且祂说的都会发生。
本书的上半部集中在认识神的主题上,开始的时候,摩西在火烧的荆棘中遇见神,随后的谈话中发现许多关乎神的特性,包括祂的圣名「耶和华」(三1至四17)。主题其后再次出现,法老表示他对耶和华一无所知,他说:「耶和华是谁,使我听他的话,容以色列人去呢?我不认识耶和华,也不容以色列人去!」(五2)从后来发生的各种神迹,埃及人渐渐知道耶和华的权能。到最后,神使法老和他的军队在红海中败亡,以致「埃及人就知道我是耶和华」(十四4、8)。击败法老之后,以色列人用诗歌来庆祝并赞美神:「耶和华啊!众神之中,谁能像你?谁能像你,至圣至荣!可颂可畏!施行奇事。」(十五11)
出埃及记的下半部分,继续展开「认识神」这主题,焦点在耶和华与以色列之间建立一个紧密和永久的关系。因此,特别提及两个题目,并且详尽地描述,那就是立约和建造会幕。第一个题目如同人签约或在婚礼中所许的愿,说明以色列必需遵守的条件,好让他们能与神保持美好的关系。这些条件记载在十诫和约书之中。百姓们若要得到神继续的赐福和同在,便有义务守神的标准。这些事不仅记载在开始时的立约上(十九至二十四章),它同样也记载那金牛犊的事,那事件几乎使他们突然断绝了与神的关系(三十二至三十四章)。会幕的建造很自然地接续着圣约的建立。他们照着神的指示建造会幕,会幕便成了耶和华在百姓中间同在的焦点,并且更因着会幕建造的材料和结构,提醒了他们有关神的权能和圣洁的特性。明显地,出埃及记结束时,记述会幕立起来之后,耶和华便居住在以色列人的帐幕中间(四十34-38)。
与认识耶和华的主题紧连在一起的,便是顺服的要求。整个出埃及记强调顺从耶和华,这是非常重要的。在本书起首时,我们发现摩西不愿顺命,法老愚昧地拒绝遵从神命。但后来以色列为要平安地从埃及被拯救出来,要严格地依从耶和华的指示,守逾越节。他们除去了埃及人加给他们的奴役枷锁之后,便要学习顺从新的主人。顺从神明显是立约关系的核心(参十九8,二十四3、7)。但出埃及记所强调的,是因神采取了主动,不是人先顺从才缔造这特殊的立约关系,人所要作的只是尽力保持它。后来,以色列人制造并敬拜金牛犊,他们便因不顺从而受罚,并且他们与神立约的关系也破坏了。
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是圣洁。出埃及记显明只有神的本性是圣洁的,人类却因着犯罪的本性,只能在某种情形下才能够进到祂的面前。当摩西在火烧的荆棘中遇见神的时候,他要脱下鞋子,因为那地是圣洁的(三5)。后来,以色列人也不准上西乃山,免得因看见神而死亡(十九12-13、21-24;参来十二14)。因着神的圣洁和人的罪性二者不能并存,就要采取某些特殊的措施,然后耶和华才可以住在以色列人中间。特别设计的帐幕便应运而生,其中的特色是为了神的圣洁而设(例如那幕幔成了神和百姓之间的一个保护幕)。
在另一方面,出埃及记强调以色列人应该效法神的圣洁,所以他们称为「圣洁的国民」(十九6)。为这缘故,十诫和约书上的法例及律法,表达了神的圣洁特性,也表明选民应有的品格。圣洁在这里主要是联于道德上的纯洁和可堪效法的行为。但是完美人格世间少有,出埃及记便强调献祭的重要,因为可以赎罪和洁净不洁的人和物。这事情多方表达出来,我们可从逾越节和在西乃山上立约时的祭祀看到。同样地,在祭司分别为圣的事上,献祭占了主要的部分(二十九1-46)。再者,为了象征人只能借着献上蒙悦纳的祭物,才可以前去亲近神,故此在会幕院子的入口和圣所中间设有巨大的铜祭坛。
此外,本书也特别注重神的怜悯和公义的特性。这方面在本书的上半部显明了,尤其当神流露出对以色列人的关怀,并且神因为埃及人苦待以色列人而刑罚他们。这两方面的素质,在律法和道德的条例上是十分显著的,这些条例正是西乃之约的主要部分。以色列人不单要保持公义的标准,更要对社会中弱势的人施怜悯。最后,在金牛犊的事件上,又再显明神的怜悯和公义,神的公义表现于祂因以色列人的悖逆而刑罚他们,但是,因着祂的怜悯,摩西为百姓代求时,神便更新与他们立的约。
出埃及记是一卷「救赎」之书,清楚说明了人类历史的希望是在乎神的救赎。神也是历史的神,祂掌管人类的历史;祂亦是立约的神,与以色列人立约,并订明要过守律法和合乎道德的生活。所以神的子民要圣洁,并专心敬拜事奉神。
出埃及记起首的两章,内容历经数个世纪,为本书的故事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导言,故事的主体继而在本书以后的部分展示出来。从一开始,我们知道以色列人身处埃及(一1至6),并且因他们繁殖兴旺,引致埃及人害怕(一7至22)。就在为了抑制以色列人繁衍的不人道事件中,摩西这位领袖便出场了(二1-22)。虽然法老一心要消灭所有希伯来人的男婴,摩西却因他母亲的巧计而得保性命,更讽刺的是在接着的巧合事件中,他竟在埃及的皇宫中长大。经过多年之后,因他看见一个埃及人打一个希伯来人,他杀了那埃及人,因此逃命至米甸,过着被放逐的生活(二11-22)。引言结束时,提及神关怀以色列人(二23-25),为本书的下文提供了重要的伏笔。
出埃及记开始时,轻描淡写地列出了以色列(又称为雅各布;参创三十二28)12个儿子的名字。这里提及他们到达埃及时,全家族的人数为70人。这个数据是出埃及记和前书创世记之间一度重要的桥梁。此处大概假定了读者已经熟悉在创世记四十六章1至27节的细节。在那里记载下到埃及去的人(但出埃及记所记录的名字,次序却依循三十五23-26的排列)。在一章6节提及约瑟逝世一事,暗示了创世记五十章22至26的记载 。
附注::**第5节在使徒行传七章14节指出,雅各布后人的数为七十五人,这是跟随古希腊译本的记载(见创四十六27的注释)。
第7节的希伯来文强调色列人的后裔遽增,其中用了4个有关增长的动词(修订标准译本的翻译:「他们生养众多和大大加增;他们增多和极其强盛」),并加上评语说:「他们充满了那地。」不寻常的增长,部分应验了神对亚伯拉罕、艾萨克和雅各布的应许(参创十二2,十三16,十五5,十七2、6,二十二17,二十六4,二十八14,三十五11,四十六13,四十八4),这是神赐福以色列人的明证。
新王登位,并不认识约瑟,新君当然带来转变,大大影响以色列人和埃及人的命运。新的法老看以色列人的增长会对国家的长远的安全带来重大威胁。埃及人要明智地行动,一心对抗这潜在的危机(一9-10)。故此,以色列人被逼为法老建造积贷城(一11)。法老的行动是冷酷的事实,它让我们看见一个国家会怎样统治和剥削另一个国家。但矛盾得很,埃及人越发欺压以色列人,后者却反而越发增多(一12)。神要使以色列成为大国,不会被无情的人事所妨碍。
面对着以色列人口的继续增长,法老寻求另外的方法去控制人口:按照他的命令,希伯来人的收生婆施弗拉和普阿要杀害一切新生的男婴(一16)。但她们因敬畏神而不遵命,神赐福她们,叫她们生育儿女(一21)。神在今天仍然赏赐那些将祂放在首位的人。法老决意对付以色列人,于是吩咐百姓将所有以色列人新生的男婴丢在尼罗河中(一22)。这事为摩西的诞生和奇妙的获救铺路。讽刺地,他不单在河中为法老的女儿所救(二5-6),更在那威吓他性命的人的保护下长大(二9-10)。
附注:第8节出埃及记没有说明是哪一位埃及王(法老)。虽然他们位高权重,本书却视他们为无名氏。这方面与出埃及记把耶和华与埃及诸王对比的作法相符。第11节比东和兰塞的准确地点未能确定。兰塞的名字经常连系到伟大的法老兰塞二世(主前1290至1224年),但这地名可能是出自较早的时期,也有可能是由作者后来改成当代名字(参创四十七11)。「法老」是皇室的头衔,不是私人的名字。第19节由于以色列人口急增,法老很可能接纳收生婆的解释,认为希伯来妇人健壮,在收生婆未到以先已经生产了。
从二章11节开始,作者随即说到摩西长大成人;根据后来的传统记载,他当时是40岁(参徒七23)。3件紧密关连的事件相继发生。第一,摩西杀死一位正在打希伯来人的埃及人(二11-12)。第二,他干涉两个争斗的希伯来人,申斥那错误的一方(二13-14)。最后,他逃离埃及,救助了流珥的众女儿(二16-19)。在每件事中,摩西是弱者的保护人。其间充满了讽刺意味,摩西虽然杀害那埃及人,在此前后,他都企图避免惹人注目,但他的行动不久便被公开了(二12-13)。那位强硬的希伯来人回答摩西说:「谁立你作我们的首领和审判官呢?」(二14)。这话不知觉不觉为本书的发展写下伏笔,摩西成了以色列人的首领和审判官(参十八13-26)。 因着他反对埃及人欺凌弱小,他逃离了埃及。但摩西却被流珥的女儿们视为埃及人(二19)。虽然摩西的行动流露对弱者和受欺压者的关怀,但他仍未有资格作民族救星。相反地,他被逼放弃了埃及皇室的身分,变成了在外邦寄居的人(二22)。同样地,在充满不义的世界中,基督徒面临反对,必需经常为贫苦和无助的人出力。
附注:第15节摩西逃往东面的米甸,这地区环绕着阿卡巴湾(Gulf of Aqabah),可能是根据亚伯拉罕年幼的孩子们命名(参创二十五2)。
法老的死讯引出一个简短,却是极其重要的段落,其重点是记述以色列人在埃及的困苦。按主题而言,这事与上文是连在一起的;神也像摩西一样关怀那些受欺压的人。虽然前面经文曾扼要的暗示神关怀祂的百姓,但至此才详细又显明的道出,祂原来晓得以色列人所受的苦难:神听见、记念、看顾和知道(二24-25)。这里提及神与亚伯拉罕、艾萨克和雅各布所立的圣约,尤其重要。这约的中心,是神应许列祖的后裔要承受迦南地为业(参创十七8,二十六3,二十八13,四十八4)。亚伯拉罕曾经得着一个更明确的应许:「你要的确知道,你的后裔必寄居别人的地,又服事那地的人,那地的人要苦待他们400年;并且他们所要服事的那国,我要惩罚,后来他们必带着许多财物,从那里出来。」(创十五13-14)拯救亚伯拉罕的后裔,使他们从埃及的捆锁和欺压出来,这个重要的时刻已经来到了。
前面两章包括了一段很长的时间,但从这段落开始却不同了,记叙的步伐显著地放慢下来。在这里,神启示祂要如何拯救被欺压的以色列人:神要选召摩西去带领百姓出埃及。由于这事关系重大,经文详记神与摩西的相遇,并且把焦点放在他们的谈话上。显然地,整个事件对摩西产生重大的影响。
神与摩西会面,有几个特色是值得注意的。第一,摩西在火烧的荆棘中遇见神,在整个出埃及的故事中,时常都用水和烟来象征神的显现(出十三21-22,十九18,二十四17,四十38;参利九24,十2;民十一1-3;申九3,十八16)。第二,由于神是可畏的,人接近神要郑重其事。摩西晓得神的圣洁,脱下了他的鞋。神的圣洁这个观念,在出埃及记中是重复出现的主题。摩西领他岳父的羊群经过旷野到何烈山(三1),后来摩西也领以色列人来到同一个地方(参三12,十九1-2),在那里他们也同样遇见那借着火来显现的那一位,就是神圣洁的临在。
这里详细的背景资料是值得注意的,但是记载却集中在神随后与摩西的谈话。从一开始,摩西最需要是知道那位与他说话的是谁:「我是你父亲的神,是亚伯拉罕的神、艾萨克的神和雅各布的神。」(三6)其后,神告诉摩西一些读者已经知道的事,就是祂热心地关怀百姓在埃及所受的苦难(三7-9;参二23-25)。现在是行动的时候了,祂要借着摩西,拯救他们离开那欺压之地──埃及,带他们到迦南那充满生机的地方。摩西的回答在意料之中:「我是甚么人,竟能去见法老,将以色列人从埃及领出来呢?」(三11)摩西有甚么资格可以承担这任务?一个从埃及逃亡出来的人,怎能去面对法老?神的回答十分干脆:「我必与你同在。」(三12)神同时应许他一个证据,但神没有应许摩西一个实时的神迹;摩西首先要操练信心,看见事情的成就。
摩西提出进一步的问题,他怎能令以色列人相信他是神差派来的呢?三章13至15节的经文特意要说明神的身分,这经文颇为费解。摩西询问神的名字是重要的,因为以色列人相信名字反映一个人的本质。在创世记中,神的各方面特性,借着祂的不同名字强调出来:El Elyon(「至高的神」;创十四18-20),El Roi(「看顾我的神」,创十六13),El Shaddai(「全能的神」;创十七1),El Olam(「永生神」;创二十一33)。神在这里用「耶和华」这名字去介绍自己,这名字在大多数英文译本中译作「主」(the LORD)。这个希伯来文的神圣名字──「耶和华」──是与三章14节的词组紧连在一起的,那词组有不同的翻译:「我是那我是」(‘I AM WHO I AM’),「我永远是那永远的我是」(‘I will be who I will be’)。和合本作「我是自有永有的」。这词组的缩写格式在第15节的宣言出现:「『我是』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和合本:「那自有的打发……」)。这名字与以往的名字不同,「耶和华」没有将神的本性限制在任何特别的性质之下:「祂是祂的本是」(He is what He is)。再者,祂的本性不会改变,祂是历代所敬拜的神(亚伯拉罕的神、艾萨克的神和雅各布的神),也是后来世代所敬拜的同一位神(「这是我的名,直到永远,这也是我的记念,直到万代」)。
摩西回到埃及,他招聚以色列的长老,一同求法老准许他们领以色列人走3天的路程往旷野去,为要祭祀耶和华他们的神(三18)。法老拒绝这小小的请求,态度强硬,原因不是因着他们求得过分,其实大概是怀疑一旦放行,他们便会一去不回。在七至十五章重复这过程。除非神用大能的手逼使他,法老不会改变主意。(三19)。神的手催逼埃及人,他们便毫不迟疑地把财物交给以色列人,为要以色列人离开。这些礼物是以色列人忍受过去苦难的补偿。
虽然有不少从神而来的保证,摩西仍迟延,发出另外的问题。若果以色列人不相信的话,他该怎么办?他怎么可以使大家相信神确实向他显现?神回答摩西,并给他3个记号,其中包括了神迹带来的改变能力,好叫摩西能向百姓交代:他的杖变成一条蛇(四2-4);他的手长了大痲疯(四6-7);尼罗河的水变成血(四9)。摩西本人实时见证了起首两个记号,至于第三个记号,在当时他便要凭信心去接受了。后来向以色列人显示那3个记号,他们便相信神的确差派了摩西(四30-31)。
摩西仍然犹疑,他又提出另一个借口去推却神的呼召:他不是能言的人(四10)。神于是发出一连串的问题,表示祂的能力可以克服任何使摩西感到无能的事。当摩西求神差派别人时,神便发怒了(四13)。摩西怎能继续拒绝呢?神彰显出最后的忍耐,应许摩西的兄弟亚伦作他的帮助。至此摩西便起程回埃及去。他没有向岳父透露回埃及的真相,这可能表示他仍未确信,仍未肯定神的能力足可完成祂的计划。神对摩西的呼召,提醒我们是如何蒙召,去事奉那位永活的神。摩西迟延回应,也是我们所熟悉的态度。
摩西回埃及的旅程,特别提及他带着「神的杖」(四20)。正如在以后所显示的,摩西使用这杖,在法老面前行出神给他的诸般神迹(例如七10、20,八5、17,九23,十13)。摩西是神的使者,领受神的能力去执行神的权柄(参三20)。这杖是神的权柄的象征,而不是一根魔杖。但神警告他,说法老会顽固地拒绝,不让以色列人离开。故此,神透过杀埃及人的长子来刑罚埃及人,这是响应埃及人如何对待神的长子以色列人,这预表在十一章1节至十二章30节应验了。
附注:第1节叶忒罗亦称流珥(二18)。神的山何烈山又称西乃山(其地点请参mp108并导论)。第8节流奶与蜜之地是形容迦南地的肥美。第15节英文圣经翻译「主」(the Lord)没有表达出「雅巍」(Yahweh)是个人的名字。在过去这字词错误地音译为「耶和华」(Jehovah)。
第24-26节记述摩西在路上住宿的地方,在这里有一个简短而神秘的记载,提及神想杀摩西(四24-26)。但因着他的妻子西坡拉为他们的儿子革舜行割礼(参二22),摩西才幸免于难。事件并不寻常,大概是由于摩西对自己的受命始终缺乏信心。神曾向他保证,因祂与亚伯拉罕所立的约,祂会拯救以色列人离开埃及,他的儿子未行割礼,没有神所要求的立约记号(参创十七10-14)。这事情提醒我们,若不认真对待神,是十分危险的。
随后简略地记述摩西会晤亚伦和以色列的众长老,与摩西和神冗长的对话成了尖锐的对比。
与摩西所期望的刚好相反,他受到群众的欢迎。以色列人知道神关心他们,领袖们便低头下拜。从先前摩西与神的对话可见,他从没有预料到这样的一个情景。事情都似乎预备好了,为要成就一个使命。
附注:第25节「血郎」一词的确实意思不详。
摩西和亚伦初步的成功,颇得鼓励,于是与法老会面。但法老却表现出极度藐视,针对着摩西、亚伦,尤其是对神:「耶和华是谁,使我听从他的话,容以色列人去呢?我不认识耶和华,也不容以色列人去」(五2)。虽然法老在这时候对神没有任何亲身体验,但情况不久却戏剧性地改变过来。本书的重要主题──认识耶和华──经常在以后的记载中出现(例如六7,九14、16、29,十2)。神已经向摩西、亚伦和以色列的长老启示祂自己,现在祂以大能大力,向法老和埃及人启示祂自己。
正如神所启示的(三18),摩西和亚伦求法老让以色列人走3日的路程,到旷野去献祭给他们的神。有趣的是,摩西指出如果他们不遵从,神便会用瘟疫或刀兵击打以色列人(五3)。这其实是向法老的警告,提醒他敬畏神。法老反应激烈,下令要加增以色列人造砖的难度。埃及人不再供给作砖用的草料(参一14),以色列人的官长认为摩西和亚伦似乎给法老好机会,去扩大他要灭绝以色列人的行动。故此,他们极度厌恶摩西和亚伦。摩西被拒绝之后,失望地回到神面前──为甚么祂容让事情发展到如此地步呢?
神的旨意现在启示出来:法老将屈服在神大能的手下(六1)。神再向摩西保证,提醒他那应许是约的一部分,这约是先前与亚伯拉罕、艾萨克和雅各布所立的(六2-8)。以色列人被救离开埃及,他们便知道耶和华真是他们的神,他们是祂的百姓(六7)。3次复述的词组「我是耶和华」,在六章2、6和8节出现,强调是耶和华成就此事。可是,当摩西将这话告诉以色列人,他们不肯听从(六9)。法老的权势高高在上,这似乎是不能动摇的了。结果甚至摩西也开始相信请求释放以色列人是枉然的(六12)。
附注:第3节这节经文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在摩西之前,「耶和华」的名字为人所认识吗?学者们对这问题的回答是分歧的,有些人指出这名字在创世记中经常被引用,有些人却提出这名字在创世记出现,是后来加上去的。在创世记中某些地方,「耶和华」这名字是有可能取代了神较早时的一个名衔(例如创十六11、13),但这却非时常如此(例如十五7,二十二14)。但是很明显的,神其它的名字,尤其是El Shaddai(「全能的神」),这些名字是在列祖时很流行的。出埃及记六章3节的正确解释仍然是一个谜。
至此,情节的发展因一个家谱而中断了,家谱把主线放在利未的家族,亚伦和摩西便是从这家族而出的(六14-25)。这家谱依照一章2节所记载雅各布众子的次序:流便(14节)、西缅(15节)、利未(16节)。但在这里集中于利未的后裔身上,而不是记述雅各布的其余众子。这家谱有两个作用:第一,它提供关于摩西和亚伦的家庭详细的数据,这数据没有记在出埃及记别的地方。第二,在这重要的关头中断了情节的发展,使读者产生悬疑,等候另一件事情发生。
故事在六章28至30节继续下去,上文重复六章10至13节已经记载的。如果以色列人不信摩西,法老王会如何呢?在神的回答中,神向摩西保证祂的能力可以胜过法老,也必能领百姓出埃及。祂甚至说摩西在法老面前像神一般,并有亚伦替他说话(七1-2)。摩西得着这样的保证,便深信必会成功。神的说话更预期了神迹和奇事,这是在七至十四章记载的重点。此外,这里也提及法老的心刚硬与神的重罚,也提及以色列离开埃及,因而「埃及人就要知道我是耶和华」(七5)。至此,布局已准备妥当,迎接下面七章8节至十一章10节一连串事件的来临。
出埃及记用了很长的篇幅记载在埃及发生的神迹奇事,虽然它们通常称为「灾」,但这不是完全的讲法。第一,虽然经文;称其中数个事件为「灾」(九3、14-15,十一1,参八2),但整体来说,它们更常称为「神迹」(‘signs’, 七3,八23,十1-2)或「奇事」(‘wonders’, 四21,七3,十一9-10;参七9的「神迹」)。第二,在七至十二章中,其实记载有11个神迹,而第一个「变杖为蛇」通常不包括在「瘟疫」之列(七8-13)。这第一个神迹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神给摩西,藉此让以色列人相信耶和华的确向他显明。这是第一个神迹(四2-5)。摩西在法老面前行的第二个神迹是使水变成血(七14-15),这也是摩西向以色列人显出神迹,证明自己从神而来的呼召(四8-9)。但是,以色列人因这些神迹信了摩西(四30-31),法老却全不在意;他自己的术士也能够行同样的奇事(七11、13、22)。
每一个神迹事件的记载,都依随相同的模式,但其中有一些变化,以避免千篇一律。有几个值得留意的特色,是全部11件事件所共有的。第一,每一个神迹事件的记载都用这词组作开始:「耶和华对摩西说」。每一个神迹都是神采取主动的,在摩西与法老对抗的每一个阶段中,也是神所掌管的。第二,每件事都回应四章21节和七章3至4节的预言,在结束时都提及法老的心刚硬。法老的心刚硬,与下文发生的事情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这是很重要的。虽然埃及的术士开始时能够模仿行摩西和亚伦的神迹,但不久他们的能力用尽了。他们便告诉法老说:「这是神的手段」(八19)。后来又特别记述他们「在摩西面前站立不住,因为在他们身上……都有这疮」(九11)。同样,甚至法老的臣仆也渐渐被神的能力所折服。摩西预言「重大的冰雹降下,是埃及从来没有的」(九18),他们便及早预防(九20)。其后,摩西警告蝗灾来临,法老的臣仆请求法老容许以色列人离去(十7;参十一3)。但法老周围的人虽然承认神的能力,他本人却顽固依然,拒绝摩西的要求。
多次提及法老的心刚硬,正是主题所强调的,在两方面形容这事。虽然在开始的阶段,记述法老使自己的心刚硬,但后来却说是神使法老的心刚硬,正如四章21节和七章3节所预言的。用这方式来形容以上的事,强调了法老的罪过和神的权能。
有人提出在出埃及记所记述的灾,是与古埃及发生的一连串自然现象有关连,例如尼罗河的水变为血,可以解释为每年七、八月间通常发生的河水泛滥。河水变成血一般,是因为从蓝尼罗河(Blue Nile)和阿特巴拉支流(Atbara)之流域冲下来的红土。但这解释并未能说明为何这血也出现在埃及全地的木器和石器中(七19),它也不能说明摩西早些时在以色列人面前行的神迹(四30),或是埃及术士所行的(七22)。再者,经文中强调这些事出自神的作为。例如,经文多次提及摩西或亚伦伸出他们的手或杖,为要行出这些神迹。虽然某些神迹可能与自然的现象有关,但它们的出现明显是神的干预。
虽然七章8节至十一章10节中的这11件事件是循着相同的基本模式,但若将它们个别比较时,会发现在情节中出现某些有趣的发展。我们已经指出,术士们在摩西和亚伦的面前渐渐变得无能为力。同样,法老臣仆的态度也逐渐转变,法老也有类似的转变。他答应如果摩西求神使青蛙离开,他便让百姓离去(八8)。但其后他要以色列人留在埃及,只允许他们走一段短路程到旷野去(八25-28)。虽然他曾说过,雹灾过去之后,他们便可以离去(九28),但这事却从未应验。摩西威吓以蝗虫侵袭,法老便准备让以色列的男丁去敬拜耶和华,妇人和孩子却不准离开(十8-11)。最后,他容让男人、女人和孩童离去,但要留下羊群和牛群(十24)。神迹和奇事不断出现,表面上法老虽然愿意向摩西和亚伦妥协,其实他继续拒绝让百姓离开。
当情节有细微的改变,故事中某些方面是会用重复的手法去加强,其中有两个特别地方是值得注意的。第一,以色列人和埃及人是明显地分开(参八22-23,九4、26,十23,十一7)。第二,法老数次请求摩西为他祈祷(参八8-12、28-30,九28-29、33,十17-18)。圣经描写摩西是神和众人之间的中间人,这主题在出埃及记往后的部分重复出现。
虽然在七章8节至十一章10节中,11件事件有着相同的基本格式,但每件事件都对整体的故事提供了特殊的数据。
有趣的是,摩西和法老之间的对立,在开始的时候,是埃及王要求行一个神迹开始的(七9),同一个希伯来字在四章21节、七章3节和十一章9至10节被译为「奇事」。明显地,法老以为借着术士施展法力,足可击败摩西。但是,他们虽然仿效亚伦的变杖为蛇,能力却是有限;亚伦的杖吞了他们的杖(七12)。
借着4次重复记载水变成血,经文强调摩西和亚伦合力行出奇事,事情重大,影响也非常严重:埃及遍地都满了血(七21)。
法老请求摩西:「求耶和华使这青蛙离开我和我的民」。本段落中介绍了一个主题,这主题在后来多个事件中出现。法老承认摩西的能力,可以作神的中保,也能恢复埃及的正常状态(参八28-31,九28-29、33,十17-18)。
此处简略地表达在别的事件中出现的格式,这个简短的段落,集中注意埃及的术士对虱灾的反应。他们无法仿效摩西的作为,于是向法老承认说「这是神的手段」(八19)。
这事件的细节,集中在法老和摩西的协议上──争论以色列人可以在甚么地方献祭给他们的神。经文强调法老的虚谎行为,当摩西为他祷告之后,他便阻止百姓离去。同样的虚谎行为也出现在九章34节和十章16至17节。
本段落的特色,是以色列人和埃及人之间的分别。降在牲畜身上的瘟疫,只令埃及的动物死亡;以色列人的牲畜一头都没有死去(九7)。
简短的记载类似八章16至19节,埃及的术士在摩西面前站立不住,正是神迹的高峰。虽然他们当初可以向摩西和亚伦挑战,现今术士们在这些神迹奇事面前,却变得软弱无助。
与上回的事件相反,这次记录较详尽。多次的提及「耶和华」,使读者明白经文强调神的能力。它提醒我们摩西只不过是神的使者,各类的奇事为要显明神的权能。
本事件的最大特色,是法老臣仆的观点。摩西宣告要使蝗虫入侵,他们说服法老,检讨他的决定。此时臣仆们已确信,不准以色列人敬拜神会引起严重的后果。但法老只准许男人离去;女人和孩童要留下来。除了九章20至21节的简述以外,此处第一次提到法老和他的臣仆们,对以色列人各有不同的态度。
这事件的最大特色,是它的结论。其它事件几乎都提及法老的心刚硬,以此来结束每件事件。但这回却不一样,此处加上数节经文,用来带出情节中的新发展。在其它事件中,这话是用来表示摩西已经离开法老。在这里,法老命令摩西离开(十28),显示他仍在王的面前。经文也强调法老对摩西的痛恨,这是没有在其它地方提及的;若果摩西再见他的面,他必死了。事情到此达到高峰,这一连串事件的最后一幕已准备妥当了。
摩西仍在法老的面前时,从神得到进一步的启示。还有最后的一个灾难,催使法老让百姓离去。摩西实时向法老宣告这灾难:在埃及所有的长子都必死去(十一5)。摩西作了这最后的宣布后,便愤怒地离开法老。因着法老不愿顺从,埃及会经历到神的能力,十分可怕!这事之后,以色列人便会离去。虽然十一章10节是一连串事件的结束,而它是从七章8节开始的,不过在这最后事件中,情节的发展已在意料之中。
正如上文提及,前面一连串事件结束时留下戏剧性的宣告:在埃及所有头生的都必死亡(十一5)。现在便集中描述这预言的应验。以色列人的长子希奇地免除了死亡,引进了不寻常的事件,称为「逾越节」(参十二11、23、27),以后的世代会从3方面记念这事:第一,他们会在每年庆祝那7日的无酵节(十二14-20,十三3-10),有数处经文着重无酵节和逾越节的紧密关系(十二34、39)。由于以色列人要迅速离开埃及,他们无法守这节,直至出埃及后的第一个周年纪念日(参民九1-14)。第二,因着与无酵节相连,以色列人纪念逾越节时便吃一只一岁大的羊羔(十二24-27)。他们是在每年头一个月的14日晚上庆祝,逾越节是由除酵节开始,一直延续至该月的21日(参十二18)。第三,以色列人为了记念他们的长子幸存,将所有头生的雄性献给神(十三11-16)。不同的行动是继续不断的见证,记念神曾用祂大能的手,拯救他们离开埃及(参十三3、9、16)。
第一次逾越节礼仪的主要部分,是要宰杀一只羊羔,将牠的血涂在门框上,并吃羊羔的肉。细节类似献祭,在第27节中证实:「这是献给耶和华逾越节的祭。」这事虽然与其它的献祭相似,但逾越节的仪式独特,反映它特殊的历史背景。因为属亚伦嗣系的祭司制度并未建立(利八1至九24),所以摩西吩咐全以色列的长老宰杀逾越节的羊羔(十二21)。同样,这里没有提及中央的圣所或祭坛,这些在出埃及后在西乃山才首次设立(二十24-26,二十四4,二十七1-8)。其它的献祭通常都在日间,逾越节的祭却在黄昏举行,因为以色列人每日被逼工作很长的时间,这是唯一方便的时间。最后,逾越节是在那月的第十四日,正是月圆,是在那月中离开埃及最合宜的晚上。
记述特别集中在那动物的血上:那血被涂在房屋左右的门框上和门楣上(十二7-22),有些学者强调是保护那在屋内的人免于屋外的敌对势力(参十二13、十二23)。另有学者提出这血是用来洁净以色列的房屋,后者因文中提及牛膝草(十二22)而得到支持,这草在其它地方与礼仪上的洁净连在一起(例如利十四4;民十九6、18)。但正如我们将在下文中发现,这洒血的事大概是任职圣礼的礼仪之一。
逾越节礼仪中,吃那牲畜是同样重要,每个在以色列社群中的人,都一同参与(十二47),并且在宰杀每一只牲畜后,都一定要有足够的人数去吃那肉。神也给他们特别的条例去烹煮那肉:整头牲畜要用火烤,不可用水煮(十二9);他们要在房子里吃,动物的骨头不可折断(十二46);任何剩下的肉,若留到早晨,要用火烧了(十二10)。
有一点十分重要,就是逾越节的筳席,十分近似亚伦嗣系的祭司,在任职圣礼时所提到,记载在出埃及记二十九章和利未记第八章。在这里,宰杀一只公羊,再加上洒血和吃牠的肉,形成了任职圣礼仪式中的主要环节。虽然二者有些细节上的分别,但相同的要素隐藏在逾越节的礼仪之中。借着有份参与逾越节,以色列人将自己分别为圣,那牲畜献为祭,为百姓赎罪,涂在门框上的血洁净屋内的人,吃祭肉使那些吃的人分别为圣。借着逾越节的礼仪,百姓将自己分别为圣,成了一个属神的圣洁国度(参十九6)。
这段包括两个条例,虽然放在一起,却是在不同的时候发生。第一段说话(十二1-20)是在以色列人守第一次逾越节以前,神告诉摩西的;十二章3节提及要在逾越节之前4日选择逾越节的羊羔。在第二段说话是(十二21-27)摩西在逾越节那天向以色列的长者说的。借着这两段说话,作者强调这事,并引带出在该月14日的半夜,神击杀埃及人的长子(十二29)。有趣地,两段说话都在结束时提及将来纪念逾越节(十二14-20、24-27)。还有,第二段的说话补充了第一段,提供了有关庆祝逾越节各方面的额外资料。由于读者可以想象在这两次说话中所发生的事情,作者便省却了记述这些条例的应验;他只是说:「耶和华怎样吩咐摩西、亚伦,以色列人就怎样行」(十二28)。
逾越节预表了在新约中,耶稣基督死亡的意义。根据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最后的晚餐后来被记念为主餐(林前十一23-33),这其实是一个逾越节的筳席(太二十六17;可十四12;路二十二7-8)。借着强调耶稣的骨头没有被折断,约翰暗示耶稣的死正类似逾越节的祭(约十九36)。哥林多前书五章7节明显地将此事连在一起:「因为我们逾越节的羔羊(原文为我们逾越节)基督,已经被杀献祭了。」彼得前书一章18至19节大概也提及逾越节的祭。
附注:第3节希伯来文是指羊羔或山羊。第15节无酵饼亦描述为没有发酵的饼,饼中没有酵,表示他们缺乏时间好好预备(十二39;参十二11)。第18节「从十四日晚上到二十一日晚上」,是包括逾越节和无酵节的时间。为要明白这话的意思,我们假定一日是从日出时开始算起,而不是从日落开始。由主前六世纪开始,犹太人计算一日的开始,是从日落算起。第23节「灭命的」一词的真义没有在出埃及记中透露。根据诗篇七十八篇49节,这可能是指「一群降灾的使者」。
十一章1至10节的各种预言,在本段落中应验了。在半夜,神击杀埃及人的长子,使百姓大声哀号(十二29-30;参十一4-6)。法老最后一次召见摩西,准许以色列人无条件地离去(十二31-32;参十一1)。以色列人照着所指示的(十一2),向埃及人要「金器、银器和衣服」(十二35)。因为「耶和华叫百姓在埃及人眼前蒙恩,以致埃及人给他们所要的」(十二36;参十一3)。埃及被掠夺,在此被视为应得的惩罚,因为埃及人曾经奴役以色列人(参创十五14)。
以色列人得到法老批准后,开始旅程,从兰塞起行往疏割去。他们的匆忙,从他们只能预备没有酵的饼一事上可见一班。最后,经过了430年,百姓终能离开埃及,这是因着神施行的大能奇事。
附注:第40节创世记十五章13节提及亚伯拉罕的子孙为奴和被虐待400年(参徒七6)。在这里记载是430年,时间较长,可能包括了在埃及一段和平的日子,就是他们刚抵达埃及时所享有的平安。
以色列人出埃及之事,被逾越节的规则所中断。明显地,那些规则同时应用在第一次逾越节和以后的纪念之中(十二42)。本段落在结束时,提及以色列人的顺服,十二章50节与上文的第28节紧密地前后呼应,大概表示条例是属于时间上的次序。作者将这些资料如此编排,将十二章42节至十三章16节放在一起,表示以色列人以3方面来庆祝离开埃及,重演逾越节(十二43-49),守除酵节(十三3-10),将每一个头生的男孩归神为圣(十二11-16)。
经文在十二章51节复述同章41节的各项细节(例如「在那一日」,「军队」;新国际译本的翻译不甚明显)。埃及长子被杀的翌日,神吩咐摩西说:「以色列中凡头生的,无论是人是牲畜……要分别为圣归神」(十三2)。摩西便将这训令告诉以色列人(十三11-16),在训令以先,此处先提及庆祝无酵节的条例(十三3-10)。虽然摩西和亚伦已得知守这节的详情(十二14-20),但直到现在,百姓才得知此事。摩西对百姓的说话,平均地分为两半,互相对照。两者在开始时都提及攻取迦南地是应验了神对列祖的盟约(十三5、11),跟着是有关纪念以色列人离开埃及的条例(十三6-7、12-13),并要向子孙们解释这事(十三8、14-15)。最后,两者都有类似的结语,提及「耶和华用大能的手将你从埃及领出来」(十三9;参16节)。
神宣告衪要领以色列人归回迦南地的心意之后,便领他们前往。为了他们的安全,衪引导他们走一条较长和较安全的路线。衪带领他们绕过旷野,向红海前进。为要履行以色列的众子对约瑟所起的誓(创五十24-25),摩西把约瑟用香料熏过的遗体一同带去。作者特别记载神不断的与百姓同在,在日间用云柱,夜间用火柱作为记号。正如以后的记载,神继续与以色列人亲近,表明祂与百姓的特殊关系。
附注:第18节红海(希伯来文为yam;原意为「芦苇海」)大概是指红海以北的部分,就是阿卡巴湾(东北的支流)和苏彝士湾(西北的交流),涵盖的地区在今天称为苦湖(在古代这一带地区可能曾经与红海直接相连)。以色列人渡海的地方不能确定,但大多数学者赞成在苦湖地区。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可能路线请参阅
本段与上文一连串引到逾越节的事件,有许多相同之处。我们再次看见熟悉的主题:法老的心刚硬(十四4、17),摩西举手伸杖(十四16;参21及26-27节),以及神使埃及人和以色列人分开(十四19-20、28-29)。当我们读到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并法老与埃及军队被毁灭时,我们已来到出埃及记前半部的高峰。
虽然长子死后,法老让以色列人离开,但神仍要最后一次显明祂的能力。故此神推迟了以色列人前往迦南的时间,他们仍然停留在埃及,在红海西面的地方(参十三18,十五4)。当法老和他的军队追上他从前的奴仆,以色列人以为自己被困,就甚惧怕(十四10-12)。但摩西伸出他的杖,分开海水,为百姓提供了一条安全的逃生路线。埃及人跟踪而至,摩西再向海伸开他的手,这回法老和他的军队连一个也没有剩下(十四28)。第4和18节重复着一句说话,特别集中于神毁灭埃及军队的主要动机:「埃及人就知道我是耶和华。」在较早的时候,法老故意拒绝摩西的请求,不容百姓离去,他并且宣告:「耶和华是谁,使我听他的话,容以色列人去呢?」(五2)现在他才发现他为甚么要听从耶和华。经文亦强调以色列人态度的转变,他们在埃及人的威吓下表现出不信和害怕(十四10-12),到后来神拯救他们时,他们便相信和顺服神(十四31)。
上文记述,神拯救为奴的以色列人脱离埃及的控制之后,跟着是一个恰当的结语,就是摩西和百姓用诗歌来歌颂耶和华的尊荣和能力(十五1-18)。这里的记叙,从散文体转为诗歌体,是十分重要的。诗歌的修辞高雅,比散文更能表达以色列人的想法和感受,他们敬拜那位怜悯他们,救他们脱离暴君势力的神。借着复述散文中记载过的内容,读者也受鼓励参与以色列人的歌颂。百姓敬拜和赞美神所作的事情,充满信心,瞻望将来。故此,他们的诗歌在结束时,将焦点放在神将来要为他们成就的事上(十五13-18)。本段落就在过去的历史和未来的期望辉映之下结束,我们看到米利暗和所有妇女欢愉地击鼓和跳舞,自然不足为奇了。
附注:第21节这节经文记载了米利暗诗歌中的序曲,经文几乎与在十五章1节摩西的诗歌开始时完全相同;两处经文合起来成了本段落的一个架构,说明这段的开始和结束。
虽然以色列人从为奴中被神拯救出来,但埃及的生活仍然吸引。以下的几件事件,记述他们在新的环境中,因为缺乏供给而埋怨,显出他们不愿意相信和顺服神(参十五24,十六2-12,十七1-7)。这3次事件都在缺粮缺水的情况下发生,但无论如何,神仍然看顾衪的百姓。
简短地记载摩西使苦水变甜,是把以色列人从埃及转移到出埃及后的情形十分合宜的,这事可以作为例证,说明以色列人所经历到的改变,就是他们在埃及「痛苦」的生活,现在转为享受全新的自由。此处亦强调,如果他们对神的忠诚矢志不渝,福气是属于以色列人的。顺从耶和华的命令和法则这主题,在出埃及记的余下部分经常出现,尤其是与西乃山上所立的约连在一起。另一个有关的主题,是神试验祂的百姓,培养他们顺服的心志(十五25;参十六4,十七2、7,二十20)。
培养以色列人经过旷野,进到苦湖的东南方,百姓们饥饿起来,很快便忘记了在埃及的痛苦,甚至提出「巴不得我们早死在埃及地耶和华的手下」,比在旷野中饿死还好(十六3-4)。神以恩慈响应他们,在黄昏时差来鹌鹑(十六13),并在早晨赐他们一种如同饼的食物,称为吗哪。因为百姓说:「这是甚么(希伯来文man)呢?」(15节)神列出收集和贮藏吗哪的条件,为要试验以色列人(十六4-5、16、23)。百姓为表示对神供应的信心,不可以存留吗哪至翌日(十六19)。但是在一星期中的第六天,即星期五那天,他们要收藏和预备双份的吗哪,因为第二天(安息日)是休息的日子。有百姓不听从指示(十六20、28),虽然他们藉神的大能从埃及人中被救出来,仍然有人缺乏对神的委身和忠诚。正如出埃及的故事所显示的,以色列人经常表现出对神的悖逆顽梗。但无论如何,神却供应他们吗哪达40年之久;直到百姓进入迦南地之后,吗哪才停止(十六35-36)。他们把一俄梅珥的吗哪存放在一个罐中,向将来的世代作见证(十六33)。
在新约中,耶稣将自己比作那在旷野中神所给人的吗哪:「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生命的粮,人若吃这粮,就必永远活着,我所要赐的粮,就是我的肉,为世人之生命所赐的。」(参约六51、48-58)
以色列人与摩西在利非订起了另一次争闹,因为他们缺乏水。摩西依照神的指示,用他的杖使盘石流出水,争吵便平息了(十七6)。在上次事件中,神试验过以色列人(十六4),现在他们试探神,因为他们缺乏信心(十七2、7)。因着他们的行为,这地被称为「玛撒」和「米利巴」,就是「试探和争闹」的意思(十七7;参2节)。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章3至4节中提及这事件,指出那先存的基督,便是那供给百姓水和食物的那一位。
亚玛力人的入侵惹起以色列人与他们交战,在摩西手中的杖,再一次在此扮演象征性的角色,带给以色列人胜利。摩西的手举起来时,乔舒亚和以色列的军队就得胜亚玛力人。借着这些在逃离埃及后立即发生的事件,神证明了衪的能力是远超百姓所求的。
有两个因素,显示本章事件可能是在后来才发生的。第一,在第5节提及的「神的山」,表示以色列人已经到达西乃山(参十九1-2)。第二,叶忒罗鼓励摩西选立法官一事,可能假定神已经赐下律法和典章给衪的百姓(参申一9-18)。但这并不是结论,因为十八章的事件也可能在以色列人到达西乃山之前发生。
无论如何,这记叙的主题,与环绕它的篇章有关。第一,叶忒罗的到访,与上文亚玛力人的入侵一事,成了强列的对比。叶忒罗可作米甸人的代表,他对以色列人采取正面态度,承认神的权能(十八10-11)。第二,这事件借着强调一些要点,预备了下文,这些要点是:1.神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行了大能,2.神的典章和律法的重要。后者预设在二十一至二十三章颁发法律资料,前者强调在十九至二十四章中建立圣约关系的基础(参十九4-6,二十2)。借着叶忒罗的话,直接地强调神拯救以色列人一事。摩西第二个儿子的名字以利以谢,亦间接由摩西的谈话证明它的意思:「因为他说:『我父亲的神帮助了我,救我脱离法老的刀』」(十八4)。
本章的下半部分描述摩西处理在以色列人中间的纠纷。叶忒罗劝告摩西,需要分派权力,建立一个架构来解决纷争的事情(十八25-26)。摩西分派权力给别人,给我们很好的提醒,就是在社会的生活中,我们需要分担不同的工作,免得让一个人过于承担。那些在领导地位上的人,应该装备别人担任要职。
神起先呼召摩西去见法老,给他一个应许,便是百姓会「在这山上事奉我」(三12)。十九章2节记载他们抵达西乃山。从主前四世纪开始,传统认为西乃山是在西乃半岛的南方,并且确认这山便是摩西山(Jebel Musa)。这个推断颇有疑问;另一个可能的地点是西乃山较北的苏珥特河(Wadi Sudr),而认为西乃山就是辛比沙山(Jebel Sin Bisher)。
十九至二十四章记述了重大和全新的发展,就是神与以色列人立约。这协议的基本形式见于4至6节。如果以色列人被拯救离开埃及,听从耶和华,她便是「属神的子民,祭司的国度和圣洁的国民」。「祭司的国度」这个词也可以译作「祭司君王」,表示以色列人可以同时享受属于祭司和君王的权利,这是指对列国而言。这表明以色列在神未来的计划中所担当的重要角色,但他们的特殊身分却是有条件的──在乎他们对神的顺服。「君尊的祭司」的观念,在新约中再次出现,这是所有信徒的身分(彼前二 9;启一6,五10,二十6)。
立约之前所发生的事,明显是要强调那约的严肃性。百姓要用3天来预备自己(十九10-11、14-15),神在山上给百姓定下界限,任何人都不可临近,免得死亡(十九12-13)。摩西先前在西乃山与神相遇时,那山被称为圣地(十九23;参三5)。与这事相关的,便是神吩咐摩西要百姓「自洁」(或是「分别为圣」;参十九10、14)。
第三天出现一件戏剧性的事情,云彩笼罩着山顶,并且有雷轰和闪电。神降于山上,烟气上腾(十九18)。神的临在再一次地用火来作象征(参三2,二十四17),神的来临也借着吹响长长的角声,宣布出来,而且声音愈来愈大(十九16、19)。
附注:第22节本节和24节提及祭司,他们是在亚伦和他儿子们上任之前作祭司之职务的(参二十八1)。
百姓存着畏惧的心站在山的前面,他们听见神亲自发声,向他们自我介绍说:「我是耶和华你的神,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出二十2;参申四12-13,五4)。跟着是一系列的条款,这是以色列与神立约之关系的基础(二十3-17)。这些条款后来称为「十条诫命」(出三十四28;申四13,十4),后来我们给它们命名为「十诫」。神至终将十诫刻在两块石版上,其重要性便进一步显明了(二十四12,三十一18,三十四1、28)。
神立下的条款,是用来管理以色列与衪的关系。它们代表重要的要求,为要使以色列的百姓建立和保持这约的关系。百姓们要专一的归向这位救他们出埃及的神,要单单敬拜衪(二十3)。此外,他们在社会上的行为要依循一个模式,就是要尊重每个人的生命、婚姻和财产的权利,他们守这些命令是出于爱神的缘故(二十6)。
严格来说,十诫并不是法律的集成,其中有几个因素,使它与五经中的其它法律集成有所分别。第一,十诫是由神直接向百姓颁布的,摩西没有作中介者(二十1、19;参申四12-13,五4-5、22-27)。第二,只有十诫是神用指头刻在石版上(三十一18;参二十四12,三十二15-16,三十四1、28),其它的规条和条例,都是经由摩西写成的(二十四4,三十四27-28,参三十四28注)。第三,十诫并不是详细的规范,因为其中没有列明刑罚。虽然第二和第五条命令包含刑罚,其实是警剔的话,目的是要使人遵守神的条例。最后,第十诫禁止人贪心,这在人类的法庭中可以怎样执行呢?
在第二十章中的立约条款,是按照优先的次序而编排的,集中在以色列人与神和人的关系上。耶稣将它们撮为两部分,就是爱神和爱邻舍(太二十二37-39;可十二29-31)。爱神在先,但必须与爱邻舍放在一起;爱神是因,爱人是果。
专一的对耶和华效忠,是立约关系的中心,是其它事情得以建立的基础。百姓要实行一神的敬拜,只事奉一位神。正如在五经中所显明,敬拜别神会被判死刑(民二十五1-18;申十三1-18)。
以色列人与当代的人迥异,他们不可制造和敬拜有形的东西来代替神。在埃及和迦南的地方,人和动物的形状有重要的作用,用来代表神的特性。以色列人若试图制造任何代表神的形象,都会损毁神的真正本质。金牛犊的事件(三十二章)显示必须有这禁令,好防止百姓制造耶和华可见的形象,违反这命令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第二条诫命是禁止人制造有形的事物去取代神,第三条诫命集中于人在言语上代表神。作为对神尊敬的表征,百姓在谈及神、提起神的名字时,要十分小心,不可以说甚么话来减损神的本质和本性。
第七日是安息日,百姓要停止一切的工作。根据二十一章12至18节,安息日是在西乃山开始,作为立约关系的表征,作用就如同在前面的割礼,作为约的表征(创十七9-14)。任何人若不遵守安息日,表示他们轻视神和以色列建立的特殊关系。到后来由耶稣基督所开始的新约,安息日(星期六)便被主日(星期日)所取代。守安息日的严格规定也如割礼一样,不再在基督徒身上具有约束力。
尊敬的观念通常是应用在神和祂的代表身上,如先知和君王,也可能像父母一样,孩童的心中假想父母如同代表神一般;一个家庭的单位正如一个国家的缩影。这诫命严厉,反映出一个事实,就是儿女若果故意不尊敬父母,会被判死罪(出二十一15、17)。若果父母──一个家庭中权威的代表──受到儿女的尊敬,那在社会中普遍尊敬权威的态度,便形成了。
这诫命禁止人谋杀或凶杀,表示神十分尊重人的生命。没有人有权力夺取别人的生命,因为人人都是照着神的形象造的(参创一27,九6)。在五经中,杀人的刑罚是死亡,但这命令并不包括死刑,或是在战事中的丧亡。我们更要留心在旧约的法律中,预谋的和意外的死亡,二者之间有很严谨的分别(参二十一1至二十二20,这段落称为「生命的神圣」)。
在神所安排的优先次序中,在人类生命的神圣和尊贵之后,接着是婚姻关系的重要。奸淫在这里的意思,是指一个已婚妇人和一个不是她丈夫的男人发生性关系。那些在行淫中被捉拿的,要被处决(利二十10;申二十二22)。但一个已婚男人和一个未婚女子的性关系,并不构成奸淫,所以多妻并没有因这诫命便自动取缔,虽然这事在旧约中是少有的。同样地,离婚是可以的,却不鼓励。新约对婚姻要求更高,它更紧密地反映出创世记二章24节所表达,神对人类婚姻的理想;多妻、丈夫行淫和甚至再婚是被禁止的(参太十九3-12;可十2-12;路十六18)。整体说来,圣经启示神渴望建立和谐的婚姻关系,任何一方都不应该损害它。
另一个约制以色列人与神之关系的原则,是尊重别人的财产。任何人犯了侵夺别人的罪,要按照那被偷之物的价值受罚,受损的一方要得到合宜的补偿。在其它古代近东文化中,偷盗有时会招致死罪。但旧约一直反对这种立场,清楚地表示神看重人的生命和婚姻的关系,过于人的财产。
在最后的两条诫命中,我们从行动上的禁诫进至言语和思想上的禁诫。这包括了我们的优先次序,是由上而下的。第九条诫命强调真诚,禁止作假见证。虽然是用在法庭上的法律,也可延伸,包括任何的情形,禁止用不真实的说话来伤害别人。
最后的诫命禁止人贪恋别人的东西。与别的命令不同,它是针对内里的感觉和思想,例如妒忌和贪婪。如果以色列人要享受与神和谐的立约关系,他们生活上的每一方面都要依从衪的旨意。他们的内心必需跟从神道德的原则,这包含在十诫之内。正如耶稣提醒我们,若单依照象征式的顺从,去解释律法,那便是不明白其真正目的(太五17-48)。
因着神的显现,百姓们心中惧怕,甚至在神向他们说话之前,尽都发颤(十九16)。当神说话的时候,他们更是害怕(二十18-19),但摩西知道他们被试验,「叫〔他们〕时常敬畏他,不至犯罪」(二十20)。百姓因为仍是害怕,便要求摩西作他们与神之间的中保(二十21)。
这段落是很长的讲辞,这是第一部分,摩西单独听见耶和华的话,并且记录下来。在下文将看见神说话的内容,主要是在二十四章3至11节的立约。
虽然很多注释家认为第一段包括约书详细的法律部分,但也有理由看它为独立的。我们不知如何解释为甚么详细的法律会放在二十一章1节的标题之前;而本段的表达形式,并不与二十一章1节至二十二章20节所用的模式相符。这些特点最好解释为二十章22至26节是记载神有关建造一座祭坛和献祭的指示,而不是详细的法律记载。这些行动形成了立约仪式中的主要部分。 这仪式记载在二十四章4至8节,两处经文中都提及燔祭和平安祭,加强了它们的关系。无论如何,它们虽然是与二十四章有关,但也可以应用建造祭坛的指示。
附注:第26节后来,神吩咐摩西要为亚伦和他的儿子制造细麻布的内衣,使他们不会在神的面前露体(否则会招致死亡;参二十八42-43)。
根据二十四章4节,摩西记录了神说过的一切话,这文件可称为「约书」(二十四7)。文件内容的大部分(即或不是全部)保存在二十一章1节至二十三章33节之内,一共包含4部分。第一,有一系列的法律是关乎日常生活的各方面(二十一1至二十二20)。第二部分包括道德的命令,强调神盼望百姓流露出模范的行为,尤其是对待贫困的人(二十二21至二十三9)。第三,神吩咐他们守安息日和宗教节期(二十三10-19)。最后,神说明祂会使以色列人得着迦南地(二十三20-33)。
书中强调神热切地关怀公义,因此神将以色列人从埃及中拯救出来,我们不会对于公义的要求支配着神与以色列人所建立的约感到惊诧,尤其在约书中起首两部分详细的法律和道德命令更为明显。
本段落的资料只代表一部分古代以色列法律中的某些法规。这里列出的法律很可能是被挑选出来,因为它们与神从埃及为奴之家拯救以色列人出来一事符合。开始时,那建立的原则是奴隶经过一段固定的服役时间后,有权利获得释放(二十一1-4)。这暗示埃及人不合法地苦待以色列人,使他们长久服役。相反地,一些法规是关乎奴隶和他的主人(二十一5-6),并如何对待婢女(二十一7-11),这些法规特意强调以色列与耶和华在立约关系上的不同方面:以色列人事奉神,因为他们爱神;神拣选以色列,并且会保持对她的忠信。另一组法律集中在补偿的原则上,这是为了那些在身体上受到伤残的人(二十一18-27),特别是那些在他/她的主人手下受到严重伤害的人,要立即获得释放(二十一26-27)。这些事情正好对比以色列人在埃及受苦待(参出二11,五14-16),这些法律间接地辩明神释放以色列人的事。又有另一组的法律集中在赔偿上(二十二1-15),这事也同样可以看见在先前提及以色列人如何向埃及人索取金银和衣物(三21-22,十一2,十二35-36),这些物件补偿了以色列人过去在埃及所受的剥削。
除了这些在出埃及记早期发生的事件外,这段落中的法律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其中渗透着种种理想和价值。下列提出一些最重要的事情:
但这法令却不是常常按照字面意思来实施的。在约书中,在这法令之前曾记载一个受伤的案件,其中提及的刑罚是医疗费用和损失工资的补偿(二十一18-19)。同样,在这法令之后,也记载了一条法律,就是一个奴仆因为失去了一双眼或一颗牙,而获释作为补偿(二十一26-27)。明显地,在这些例子中,「以牙还牙」的法令并没有按照字面意思来实施。
当我们将圣经的法律与别的古代近东的法律比较,圣经法律的特色便很明显了。在较早期的汉模拉比法典中,凶手只需向被害者的家庭付出经济上的补偿,这与圣经中以命偿命的规定相反。但另一方面,圣经以外的法律,却判处入屋爆窃、火灾中抢掠和盗窃的人死刑。这些例子显示,在其它文化中,经济上的损失有时被视为比生命的损失更严重。圣经中的法律一直强调人的生命比物质财产的价值更大。
由此可见,似乎基督徒是应该赞成对凶杀的罪行施以死刑。但其它方面的因素也要顾及。第一,古代的以色列人没有其它的选择,也难把谋杀者终身监禁,他们没有设施去囚禁某人一段长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囚禁从来没有用来作为任何罪行的刑罚,这方面明显地限制了刑罚的选择。第二,很可能死刑是鲜有执行的,因此死刑的使用并没有减低人类生命的价值。如果经常将死刑看作不尊重人类的生命,便否决施行死刑。无论我们赞成哪一种刑罚,作为一个基督徒,我们一定要时常确保不会损害人类生命的神圣。
附注:第6节「在审判官之前」在原文是「在神面前」(亦见二十二8-9和二十二28)。在二十二章8至9节的审判,可能是根据乌陵和土明(参二十八15-30)。
这段落中的资料,通常被视为是详细的法规,但有一些因素,显示它们是不同于二十一章1节至二十二章20节的规范。第一,这部分以二十二章21节和二十三章9节为架构。两节经文不单禁止虐待寄居者,更藉提醒以色列人,并强调他们也曾在埃及作过寄居的。第二,在这里的数据,表达方式有别于上一部分所用的两种不同形式;本部分近似十诫的形式。第三,除了在二十二章24节的一般评论外(「用刀杀你们」),这里没有提及法庭的判刑,也未提及任何用来规范犯了以上条例的人。第四,这部分的题材是不同的,它鼓励以关怀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上弱小和脆弱的人(例如寄居的、寡妇、孤儿、有需要的和贫穷的人),同时也关心到执行法律制度的人大公无私,会因接受贿赂而偏袒富有的人(二十三8),也不袒护穷人(二十三3)。每一个人,无论是何等级,都受到相同对待(二十三6、9)。见证人不可以因社会的压力而随众偏行(二十三2),一定要确保他/她的见证是真实的(二十三1、7)。这里提示我们这是处理道德的命令, 而不是讲述一些详细的法律。
这里的命令是鼓励一种行为的标准,它是超过法律条文的。法庭不可能起诉某人不将那迷失的牲畜还给仇敌;但无论如何,神要求祂的百姓要以善胜恶(二十三4-5;参太五43-48;罗十二19-21)。神既与百姓建立了特殊的关系,所以在这部分出现了这个命令:「你们要在我面前为圣洁的人」(二十二31),当然十分重要。我们在这里看见神圣洁的百姓该如何生活。
这部分的数据经过谨慎组织,其中分为两半,并以二十三章13节为中心;在每一半又再分成两个部分。上一半关乎第七年(二十三10-11)和第七日(二十三12)。14至19节是关乎3个主要的节期,是以色列人在每年中庆祝的除酵节、收割节和收藏节。在二十三章17至19节的条例,是呼应上文14至16节所列出的3个节期(尤其注意17节与14节的对照)。
有3方面的特色值得留意。第一,在这部分中,几乎所有的数据都预期以色列人享受在迦南地的安居和收成。对一个逃亡的奴隶而言,这些条例暗示了前面兴盛的日子。第二,守安息日格外重要,因为它是神与以色列立约的记号(三十一12-17)。任何人干犯安息日,要算为有罪,因为他弃绝这种与神的特殊关系,他的结局便是死亡(三十一14-15)。第三,提醒以色列人要单一敬拜神:「别神的名你不可题,也不可从你口中传说」(二十三13)。这样的敬拜态度,是每年3个节期的中心,在其中他们庆祝神对以色列人的恩惠。
附注:第15节庆祝除酵节,是在春季开始收成的时候(约由5月中至6月中),并纪念逾越节(参十二14-20)。第16节收割节又称为「七七节」,因为它在除酵节过后7个星期举行。在新约时代,它称为「五旬节」(原文为「五十」的意思),因为它在除酵节之后的第五十天举行(参徒二1,二十16;林前十六8)。收藏节又称为「住棚节」。
第19节「不可用山羊羔母的奶煮山羊羔」这禁令是犹太人在不同时间吃奶类和肉的习俗根据。它的起源大概是与收藏节有关,目的可能是要叫以色列人的庆祝与邻国有别。另一方面也反映一个原则,就是那本来给予生命的,不应该变成一个致死的工具。
约书的最后部分,强调神与以色列人立约的相互性质,如果以色列人听从耶和华他们的神,他们便会得迦南地为业(二十三22-23)。还有,神的赐福会保证他们将来生活舒适(二十三25-26)和安全(二十三27-28)。因着他们与神的关系,以色列人必须远离别神,毁灭所有外邦人的偶像和敬拜的地方(二十三24)。为了相同的原因,他们不能与迦南的居民立约,免得他们妥协,失去对神的绝对忠诚(二十三 32-33)。这样的警告是必需的,因为神虽然应许将那地的列国赶逐,但他们是逐渐地被驱逐离开,以免那地变为荒凉(二十三29-30)。
圣经的篇章分段暗示神邀请摩西、亚伦、拿答、亚比户和70位以色列长老上山一事,是与二十一至二十三章所记载神的话是分开的。但希伯来文的经卷,显示本章是接续神的话,唯一的分别是现在神单单给予摩西特别的条例,并不包括以色列人在内(参二十22)。
摩西下山,将神的话告诉百姓,他们再一次表示愿意遵行神一切的命令(二十四3;参十九8)。跟着是简略地记述耶和华与以色列立约的仪式(二十四4-11)。很有趣的,这里记载的事,反映神与摩西说话的3个主要部分(二十24至二十四2)。建造祭坛和献祭,对照着二十章24至26节的条例。然后摩西将约书念给百姓听(二十四7),这是神训令中的主要部分(二十一1至二十三33)。由此摩西提醒他们,要如何过神圣洁子民的生活,并提及那约的相互性质。以色列人再次承诺愿听从神之后(二十四7),那约便借着洒血在百姓身上而订立了(二十四8),最后,神邀请摩西和众长老上到山上,得见神荣耀的异象(二十四9-11)。只有神所邀请的人,才可以临近衪的圣洁跟前,别人若如此行,必会死亡(参十九21-22、24)。
以下是本书另一个重要部分,在开始时,神吩咐摩西上西乃山接受石版,其上刻有「我所写的律法和诫命……使你可以教训百姓」(二十四12),这是指十诫,而不是约书。把两块石版交给摩西(三十一18),刻划了本部分的结束,并且它以二十四章12节为本,构成了一个基本架构。
除了一个简短的导言和结语外,这部分主要是记述一篇很长的神谕,其中概述建造一座特别的圣所和设立祭司所需的准备(二十五1至三十一17)。这里强调圣所的重要性,可以见诸下文所用的篇幅,它记录了神对会幕的描述和其中对象该如何制作,也记下后来的实际建造过程(三十五4至三十九43)。除了关乎祭司就职的细节以外(它一共占了出埃及记五分之一的篇幅),余下用来记述建造神的居所。尽管如此,这里的记述并不能提供足够的数据,使我们重新建造那原来的帐幕或会幕。制造这会幕的计划,与所罗门的圣殿,和被掳后重建的圣殿颇相似,但圣殿的大小面积却是会幕的两倍。若要知道早期教会如何将耶稣的死联系于会幕和它的礼仪,请参希伯来书九章1节至十章18节。
虽然摩西曾经上山与神谈话,但并没有记述他逗留了多久。今次他被邀上山,并且在山上40昼夜(十四18)。摩西作好准备,分派亚伦和户珥负责处理在百姓中发生的任何争论。这里没有解释为何摩西要等候7天才被召到神的面前,但记述了摩西难于接近神。
圣约订立后,神吩咐摩西,叫他命以色列人奉献,好承认神在他们中间的主权(二十五1-7)。摩西为神接纳百姓甘心奉献的礼物,每人要「甘心乐意的」奉献(二十五2),然后神宣告衪要居住在百姓中间的心意(二十五8;参二十九45-46)。这是出埃及记最后部分中重要的主题,用了相当多的篇幅记载完成所需的预备。神像衪的百姓一般,住在一个帐幕中,但在礼物清单上所记录的贵重金属和蓝色的织物,表示它不是一个普通的帐幕,它是为皇室所使用的。
附注:第5节我们不能确定海狗皮是甚么,但很有理由相信它可能是来自儒艮(一种类似鲸的海兽),这是一种很大的海洋哺乳动物,长大起来有三米长,在阿卡巴湾中数量甚多。
起初神吩咐摩西制造帐幕中的3件「家具」。第一件是长方形的木柜(箱,传统上称为「约柜」),里外都包上精金(二十五10-11)。为了方便运输旁边设有金环和杠(二十五12-15)。在这个柜内,摩西后来存放两块石版,就是那「法版」,是神与以色列人立约的协议条件(二十五16、21;申十8称这柜为「约柜」)。柜的盖用精金制成,称为施恩座(二十五17;参来九5)。利未记十六章1至34节(尤其是11至17节)形容在每年举行的礼仪中,大祭司洒血在那柜盖上,为「以色列人诸般的污秽、过犯,就是他们一切的罪愆」而赎罪(利十六16)。在盖的两头接连两个金的基路伯,二基路伯要脸对脸和高张翅膀。在二基路伯的中间,神与摩西会晤,为要将祂的吩咐告诉百姓(二十五22,三十36;参利十六2)。故此,法柜除了是一个容器以外,也用来作座位(有时称为施恩座),或特别指定为基路伯守卫的宝座(参撒上四4;撒下六2;王下十九15;诗八十2,九十九1;赛三十七16)。由于神的宝座是那么重要,所以在此先提及约柜的建造。
附注:第18节基路伯是古代近东圣所的传统守卫,除了在这里提及的以外,还有绣在幔子上的基路伯,这幔子是包围着会幕,并分隔圣所与至圣所的(二十六1、31)。我们不要把这些基路伯与现代艺术中那有翼的小天使混为一谈。
第二件的家具,是一个包上精金的木桌,配上金环和杠(二十五23-28。盘、碟和别的器具都用精金制作,又在桌子上摆着陈设饼(二十五29-30)。第三件主要的装置是有7个灯盏的金灯台(二十五31-40)。这灯台的制法,是依照一棵生长中的树的模样,其上装饰着杯、球和花(二十五31)。在主干两边各有3个枝子,干和枝子的顶用来托着灯盏。这里没有解释为何灯台要造成一棵树的模样,但可能暗示在创世记三章22节的生命树,象征神给人生命的能力。一个桌子和灯台,再加上一个柜或座位,合成了在家庭中的主要家具。它们清楚地表示神居住在帐幕之中。大量使用金子,强调居住者的重要性,饼(二十五30)和灯(二十七21)的设立,是一个象征性的提醒,表示神常在那里,不论昼夜。
附注:第30节有关陈设饼的进一步资料,请参利未记二十四章5至9节的注释。
接着是记述建造帐幕或会幕的详细法则,我们不大清楚这些不同的幔子和木板如何配合在一起。由于整个构造是为了方便携带的缘故,所以它的制造大概是与其它帐幕相似。蓝色的织物和金的装置,表示它们皇室一般供尊贵的人物使用。长方形的结构用一个幕幔分成两个房间,其中一间约为另一间的两倍(二十六31-33)。在那较小的房间中(朝西方的会幕部分)存放着法柜。因为神坐在那里的基路伯中间的宝座上,这部分称为最圣洁的地方或至圣所(二十六34)。较大的房间(在东边)称为圣所,用来放置金桌和灯台(二十六35)。那分隔着这两个房间的幔子上绣有基路伯,提醒我们那通往神之路,是不容许罪人进入的(参创三24)。(有关会幕的重新构造,请参在IBD,1506-1511页「会幕」一文。)
附注:第11节金钩是用在会幕内的幔子上,铜钩是用于外边的幔子。第33节「这幔子要将圣所和至圣所隔开」,那是以色列人与神之间的最后障碍物。马太福音二十七章51节记载当耶稣死的时候,圣殿中一个相似的幔子由上至下裂为两半。借着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亡,衪除去了在神和人中间的属灵障碍。
摩西在会幕的周围立起一个用幔子作成的围栏,造成院子。在制造围栏的详细说明之前(二十七9-19),神先指示要制造一个可以携带的、包着铜的祭坛。这坛要放在院子中会幕的入口处(二十七1-8)。从它的大小尺寸来看,一定占据了会幕前面的地方,它的阔度是2.5米(会幕阔度的一半),高1.5米。形成了一个中空的正方形结构,用皂荚木制成,并用铜包裹。在焚化祭牲时需要有通风的地方,在祭坛每一边的下方都有铜造的炉格子,位置是在院子入口和会幕的中间,这表示敬拜的人要先献祭赎罪,才能接近神。利未记一章1节至七章38节详细记载各类的献祭,是神期望人献上的。
长方形状的院子,长度是它阔度的两倍,大小约为50米长和25米阔,用高2.5米的幔子所包围。东边和西边较短。敬拜者从东边的门口进入,先看见一个大铜祭坛,然后才接近那在院子西边的会幕。包围着院子的围栏,和那悬挂在会幕入口的幔子,不让人从旁边看见院子。院子与以色列人的营帐分开。它是分别出来,成为一个圣洁的地方;只有神居住的会幕,才被视为神圣的。院子和会幕之圣洁,反映在它们所用的建筑材料上。金子通常用在会幕之内,而院子用的主要金属为银子和铜。正如百姓被阻止临近西乃山神显现的地方(十九12-13、21-24),院子的围栏也阻止他们轻忽地接近神。出埃及记经常强调,只有圣洁的人,才能活在神的面前,否则招致死亡的后果。若没有院子作为一个缓冲区,以色列人便不可能安全地靠近神而居住。
提过建造会幕和院子的法则后,跟着是一项简短的法令,吩咐以色列人要预备橄榄油,为会幕中的灯台之用。亚伦和他的众子被委派,使灯日夜常明(二十七21)。在这里提及他们跟下列一连串指示的关系,其中提及祭司在圣所事奉是分别为圣的(二十八1)。
附注:第27节从上下文中,「会幕」明显是披着帐幕,这是指一般的意思。但在三十三章7节中,这词语却代表一个不同的帐幕,是在会幕未被建立以先,用作神与摩西会面之用的。
既然那在院子内的地方是圣地,那些被委派在那里服侍的人,也必须圣洁。为了表明圣洁,亚伦和他的众子要穿着圣衣。这圣衣用的材料是金线和蓝色、紫色、朱红色线,以及捻的细麻(二十八5)。它们不单强调授予亚伦和他众子的荣耀和华美,更清楚地表明这是制造会幕所用的类似材料。亚伦作为大祭司,穿上胸牌、以弗得、外袍、杂色的内袍、冠冕和腰带(二十八4)。他的众子有内袍、腰带和裹头巾(二十八40)。这里没有提及脚上穿用之物,可能表示祭司们事奉时是赤足的(当神在火烧的荆棘中显现时,神吩咐摩西将脚上的鞋脱下来,因为那地是圣地;参出三5)。焦点集中在大祭司所穿的那些特别的对象上,尤其是以弗得和胸牌。
第6-14节因为经文太过简略,我们不容易去绘画以弗得的模样。它大概像一件背心,穿在其它圣衣之上(二十八4)。此处特别提及两块宝石,其上刻有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名字。两块宝石要镶在金槽上(二十八11),并且要在以弗得的两条肩带上,为以色列人作纪念石(二十八12)。这是一个提醒,亚伦作大祭司事奉神,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全以色列人。
第15-30节另一个对象是胸牌,从有关它的描述看来,它是一个正方形的小包,挂在大祭司的胸前。这小包所用的材料与以弗得相似,并且与后者连在一起。小包的外面是4行的宝石,每一行有3块宝石,每块宝石代表一个以色列支派。虽然亚伦出自利未支派,但他作为大祭司,在他的胸前穿上十二支派的名字,代表所有百姓事奉神。宝石象征神看重祂的百姓以色列人。最后,神吩咐要将乌陵和土明放在胸牌里(二十八30),乌陵和土明的确实形状并不明确,但它们是用来求问神的审判(参二十二8-9)。
第31-43节那绣有石榴和金铃铛装饰的蓝色外袍,大概是穿在以弗得和胸牌的下面。金铃铛的响声,是用来确定那进入和离开至圣所的人,使大祭司可以安全地接近神,其它人若冒犯神,将会招致死亡(参十九12-13、21-22、24)。为了进一步提醒祭司事奉的神圣,亚伦的冠冕前面有一个金牌,其上刻着「归耶和华为圣」(二十八36),因为他被分别为圣。亚伦作为大祭司,可以为以色列人作中保,确保他们的献祭蒙神悦纳(二十八38)。除了以上提及的对象以外,亚伦要穿上内袍、冠冕和腰带(二十八39;这内袍是穿在以弗得的外袍之下;参二十九5),因为它们没有直接地表达祭司的荣耀和华美(二十八2),内衣的法则是外加的。祭司们要穿戴细麻布裤子,免得他们不慎地在圣地露出下体(参二十26)。这样的赤身,在神面前明显是不合宜的(参创三7、10、21)。再者,由于只有祭司们可以进入会幕,那吩咐要穿上内衣的命令便给那些在外面的人一个保证,在会幕中没有发生任何不合体统的事情。
附注:第41节希伯来文的动词在新国际译本中译作「按立」(译注:中文和合本省略了)。这词的原意为「放在他们的手中」,它的意思不是指按立,而是指供应祭司们的需要(参二十九22-28)。
有关亚伦和他的众子分别为圣的吩咐,是接续上一章,因为祭司要在神的圣洁面前服侍,他们必须圣洁。正如在出埃及记中显示在不同的场合中,只有神才是圣洁的,人若要圣洁,就必须采取各样方法。本文是反映二十八章41节提及的不同步骤,从而引进祭司的分别为圣:衣服、膏、「放在手上」和分别为圣。
当所需的对象齐集之后(二十九1-3),摩西给亚伦和他的众子穿上祭司的衣服(二十九5-9)。然后要献上3种不同的祭,其中包括一只公牛和两只公绵羊。第一个祭是一个洁净的祭(10-14节),要献上那公牛,是按照后来记载在利未记四章3至12节的指示。它是关乎一位受膏的祭司误犯的罪。但在这里,要将血抹在院子中那大铜祭坛的角上,而不是抹在会幕内金制的香坛上(二十九12;参利四7)。这血洁净了祭坛,这坛因为与被认为不洁的人接触过,因而变成不洁。
第二个祭是按照后来在利未记一章10至13节的指示,要献上一只公绵羊。这全烧的燔祭,是为亚伦和他的众子赎罪。一头牲畜全然被毁灭,是一个生动的提醒,就是罪人不能接近一位圣洁的神。那牲畜的死是一个代赎,代替那些藉按手在牠的头上,把罪归给牠的人。第三个祭(19-34节)极似平安祭,特别是为感恩而献上(参利三6-11,七12-15)。
可是,虽然它与一般的献祭相似,这里所描述的礼仪有不同的特色,正符合这特殊的场合。第一,亚伦和他的众子,以及他们的衣服,都用祭牲的血分别为圣(二十九19-21),这血接触的一切,都变成圣洁。「祭司必须要有圣洁的耳朵去听神圣洁的声音;随时要有圣洁的手去作圣工;要有圣洁的脚永远行在圣洁的道上。」[A. Di11mann, Exodus and Leviticus, 2nd edn (Hirzel, 1880), p.465.]第二,22至35节集中在亚伦和他的众子作祭司所得的报酬。新国际译本错误地以为这是「承接圣职所献的羊」(中译本亦如是,二十九22;参二十九26、27、31、34),它的原文是「放在(手中)的羊」,「放在手中」是指祭司们在献上各类的祭后,他们手中所收的份(参利六14-18、25-29,七1-38)。摩西所行的礼仪,是将那祭牲的右腿和胸分别为圣归给祭司。胸和腿之间有一个分别,前者是摇祭,后者是举祭(二十九27)。在这个例子中,胸归给摩西作献祭的报酬(二十九26)。腿要和一些饼同烧在祭坛上(二十九25)。当祭司分别为圣之后,平安祭的胸要给予所有祭司,腿归予那献祭的祭司(利七28-36)。除了胸、腿和各类的脂油,羊的其它部分连同余下的饼,要在会幕的门口烹调和吃用。只有祭司才可以吃这圣物。
在1至34节所陈述的礼仪,对祭司的分别为圣是十分重要的。大多数的注释家相信,根据第35节所说,这个礼仪要连续7日举行。但另一个可能性是36至41节所提及的祭,可能是在那其余6日内举行,亚伦和他的众子要严格地接受吩咐,留在会幕的院子中(参利八33-35)。无论是哪一个说法,分别为圣的过程是颇费时日的。
神接着指示摩西要洁净祭坛(二十九36-37)。献祭的公牛是一个赎罪祭,类似在10至14节记载的献祭。那牲畜的死藉赎罪而洁净了祭坛,用血来膏祭坛,使它成圣(二十九36),这事情要重复作7天。最后,神再吩咐每日献上两只羊羔作为全烧的燔祭。一只在早上献上,另一只在黄昏,这是经常的献祭,在祭司和祭坛被完全分别为圣在那里与以色列人相会,会幕就要因我的荣耀成为圣」(二十九43)。第46节清楚的说,神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最终目的是要住在他们中间。吩咐亚伦和他的众子分别为圣,记载在利未记八章1至36节。
附注:第4节洁净和清洁,是与成为圣洁息息相关的(参十九10、14)。第14节赎罪祭最好被视为洁净的献祭(参利四1至五13,六24-30)。
另一件要制造的家具,是在会幕内的香坛(三十1-10),用皂荚木作成,并用精金包裹,连同金的桌子和灯台一起放在圣所。亚伦要一日两次在其上烧馥郁的香(三十7-8),一年一次(大概在赎罪日;参利十六15-19),他要在坛的角上行赎罪的礼(三十10)。它的用途有清楚的说明,除了一日两次烧香外,不能用作其它用途。
第10节提及的赎罪,接连到下一个给摩西的训令,他要数算在百姓中凡满20岁及以上的以色列人,要从他们中间收取半舍客勒作为赎罪银(三十11-16)。藉这缴纳,以色列人被买赎或救赎,他们的生命免受灾祸的刑罚(三十12)。有趣地,富人和穷人并没有分别,都同样需要赎罪。
摩西继续受命造一个铜盆,它要放在会幕和铜祭坛中间,以便亚伦和他的众子在会幕和院子中事奉的时候,可以用来洗手洗脚(三十17-21)。祭司要洗濯,象征他们需要保持圣洁和洁净(参十九14,二十九4)。
还要制造特别的膏油,用来膏抹会幕和它的家具,并在其中事奉的祭司(三十22-30)。因为凡经这特别的油接触的便会成圣,这是神设下禁令,不许人私自制造和使用(三十31-33)。那用来在会幕中烧的香,神也设立类似的禁令,不许人制造和使用(三十34-38)。
概述了会幕和院子的家具之后,神告诉摩西,祂已经选立和装备某些有技能的人,去制造这些对象(三十一1-11),特别提及的是比撒列和亚何利埃布尔。这些人拥有特殊能力,是因为他们被神的灵所充满(三十一3)。这可能是有关属灵恩赐最早的例子,这观念在新约有更详尽的发展(参罗十二4-8; 林前十二1-31; 弗四7-13)。
说明了建造会幕和祭司分别为圣所需的预备后,神继而强调安息日的重要。圣洁的观念在上文是明显的,在这段落中也同样重要。安息日是神与以色列立约的记号,神提醒百姓,是使他们成为圣(三十一13)。由于安息日是向耶和华守为圣的,一切的工作都得禁止(参二十8-11)。任何人在安息日工作便干犯这日,必要把他治死。以色列人借着守安息日,确定和保持了他们与神的特殊关系,成为衪圣洁的子民。
神与以色列人立约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完全的顺服(二十四3、7)。但本文主要记述百姓的背叛,并如何触怒神,损害了那刚刚建立的立约关系。他们的罪是那么严重,甚至摩西不能为他们赎罪,直到3,000人被杀后,情形仍没有改变。神表示关切祂居住在百姓中间的后果,会幕的建造陷于瘫痪。
摩西迟延不下山(共400昼夜;二十四18),在以色列的营中弥蔓着悬疑、恐惧的气氛。以色列人可能害怕神向摩西作了甚么事情(参二十19),他们借着制造偶像,来保证神在他们中间。他们到亚伦那里,求他制造一些神像(或较好译作单数,正如新国际译本的旁注),在他们前面引路(三十二1)。有几个因素表示这金牛犊的偶像,是用来代表耶和华的。第一,根据第4节下,这牛犊代表那位救百姓出埃及的神,这里没有提及别的神明。第二,百姓热烈地庆祝,被亚伦形容为「向耶和华守节」(三十二5)。而且,这庆典中的活动类似二十四章所记有关神与以色列人立约的情景。虽然以色列人没有拒绝耶和华为他们的神,但他们企图模造一只金牛犊代表神,便严重地违反了他们在早时所接受的立约条款(参二十4-6,二十23)。这样明显地违背了神的法则,招致了严重的定罪(参三十二7-10),甚至作者也借着在第1、4和8节中的希伯来文名词(神明或众神明),间接地暗示出来。正如在这里的情形,当与复数的动词连用的时候,通常是指外邦的神明;但当它与单数的动词连用,它指的是耶和华。
按照上面所记载的事情,百姓现在渴求一个神同在的象征,这是一件很讽刺的事情。摩西刚接受了神的吩咐,要建造一个帐幕,让神居住在百姓中间。会幕和它的精金家具表示神是尊贵显赫的,金牛犊却明显相反地将神视为一只野兽。虽然百姓献上合宜的祭,他们却转拜牛犊,贬抑了那位救他们脱离埃及奴役的神。真实的敬拜,必须根据对神正确的认识。出埃及记强调要认识神到底是谁,这才是最要紧的,而不是依凭我们对神的想象。
附注:第2节亚伦吩咐百姓「摘下你们的金耳环」可能应该按字面翻译(参三十二3),那金牛犊是从百姓所穿戴的金耳环模造的。百姓无疑拥有别的耳环,未有穿戴起来,后来它们被用来建造会幕(三十五22)。 第4节这牛犊其实是一只年轻的公牛,公牛的形象广泛地出现在古代近东的敬拜中。
神厌恶所发生的事情,祂吩咐摩西回到营中(三十二7)。这事引起神的愤怒,因为以色列人那么快便离弃祂的命令。虽然他们曾经再三地许诺会遵行神的一切命令(十九8,二十四3、7)。这种对神的不敬引来严厉的刑罚──死亡。但神仍保证摩西会成为大国,响应了神对亚伯拉罕早时的应许(创十二3)。令人惊异的,是摩西不肯,并为百姓求怜,重新提及他们出埃及时经历的奇异拯救,也提到在更早时候,神与亚伯拉罕、艾萨克和雅各布所立的约(三十二11-13)。他的请求全部是建基于神的属性和荣耀,而且他没有试图为百姓的犯罪行为找借口。他的代求大有力量,以致神转意不实时毁灭百姓(三十二14)。但正如在后来的记载所显示的,百姓并未得免刑罚(三十二28、35)。
摩西后来看见在营中发生的事,他也发起烈怒来,特意摔碎神所刻的石版,并其上有约的条款,这表示神与以色列人立约的关系已经完结。摩西焚烧金牛犊之后,他从亚伦那里得不到满意的解释。最后,为了恢复营中的秩序,他呼召那些跟随耶和华的人(三十二26)。从摩西所命令的激烈行动中可见情况的严重:「你们各人把刀跨在腰间,在营中往来,从这门到那门,各人杀他的弟兄,与同伴、并邻舍」(三十二27)。利未人因着他们对神忠诚的表现,得着回报。
附注:第21节「大罪」一词(参三十二30-31)大概是指破坏一个协议或合约(参创二十9;王下十七21)。第27节约3,000以色列人在利未人的手下死亡,表示金牛犊事件的严重性,并且百姓的受罚是其中一个对付的方法。第29节「你已被分别为圣帚耶和华」在原文是「为耶和华今天放在你的手上」。
虽然已有百姓被刑罚,但他们的死并没有为其它人的罪代赎。摩西晓得以色列人的罪重大,于是在神面前为百姓赎罪(三十二30)。他的要求遭到拒绝,每一个人都要担当自己的罪的刑罚。为了要强调这个真理,第35节记载「耶和华杀百姓」。但是,虽然神定意要刑罚百姓,摩西仍得着保证,他们的旅程会继续下去,这事情接连到下一个段落。
附注:第31节「金像」一词使人想起二十章23节。
百姓对神不忠,其后果继续在这段记述中蔓延。神虽然吩咐摩西领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并且应许会成就祂对亚伯拉罕、艾萨克和雅各布先前的应许,但祂却不会与他们同去,因为恐怕百姓进一步背叛,使祂在途中毁灭他们。摩西将这事告诉百姓,他们就大大的哀哭。神更给他们一个记号,表示祂不喜悦他们的行为,神吩咐他们要除去在出埃及时所得的饰物(参三22,十一2,十二35)。在这时候,这些饰物无疑成了一个有力的提醒,就是神是如何地赐福他们。他们除去饰物,就如人摒弃订婚或结婚的指环,象征神与百姓之间如今的破裂关系。
附注:第2节「我要差遣使者在你前面」,这是神的应许,要征服迦南的居民。
三十三章23节却未必暗示神会住在百姓的中间。
第3节「那流奶与蜜之地」,参三章8节。
这一部分的内容,夹在两个简短段落中间(三十三7-11和三十四34-35),这两个段落的记载,明显是在过去一段时间所发生的,而不是限于某个特定时候。这些事件大约发生于10个月内,由以色列人到达西乃山,至会幕立起来(参十九1,四十1)。相反地,夹在中间的主要段落,却记述下一个重要的发展,就是神与以色列人重新立约。
上一章的内容主要是谈及以色列人的背叛,并神对百姓的刑罚,现在焦点转到摩西身上,他是那忠心的仆人,与神有亲密的关系。摩西与神的独特关系,使他可以为百姓代求,结果重新立约,那不是由于百姓们戏剧性地回心转意,而是出于神的怜悯和恩典。
这段记述摩西素常在营外支搭他的帐幕,在此与神会面,由于这帐幕的特殊功用,它被称为「会幕」(三十三7)。我们不要将它与那亦称为「会幕」(例如四十2、6)的帐幕 (tabernacle) 混淆,后者是后来才建造(三十六8-38),立在以色列人的营内(民一53,二2、17),与营外有一段距离的地方(三十三7)。在这里,摩西享受与神的特殊和个人关系:「耶和华与摩西面对面谈话,好像人与朋友说话一般」(三十三11)。亲密的关系使摩西可以求神恢复与以色列人立约的关系。虽然神与摩西是那么的接近,但甚至忠心如摩西也不可直接地看见神。
第9节暗示帐幕的幔子遮盖着在帐幕内的摩西,隔离了在外边的神,这再一次提醒我们,在神和人之间存着障碍。
在这段落开始时,记载了会幕中的谈话,集中在数项重要的主题上。第一,虽然神先前已宣告(参三十三3、5),摩西仍寻求神保证,答允与百姓同去那应许之地。在这个要求的背后,摩西害怕如果神不与百姓同去,他便不能再面对面会见神。当神应许说「我必亲自与你(单数)同去」的时候,摩西坚持这应许要包括其余的百姓。神最后答允,因为祂喜悦摩西。
后来,摩西要求见神的荣耀(三十三18)。从神的回答中,祂明显地将祂的荣耀等同于「我一切的恩慈」(三十三19)。为要向摩西确保祂的身分,神宣告祂的名字「耶和华」。当神在先前向摩西启示祂的名字时,「摩西蒙上脸,因为怕看神」(三6)。现在因着他往后的经验,表现了更大的信心。虽然摩西获准看见神,这是前无古人的经历,但摩西也不能看见神的面。
摩西在见证耶和华的荣耀之前,神吩咐他携带两块石版上山,代替那在先前摔碎的(三十四1)。当神在山顶上向摩西显现,祂强调不单是祂的恩典和怜悯「赦免罪孽、过犯和罪恶」(三十四7;参三十三19),也强调祂的公义,「不以有罪的为无罪」(三十四7;参三十二34)。神向摩西启示的这些属性非常重要,所以这番说话在旧约6处别的场合中得到响应(尼九17;诗八十六15,一○三8,一四五8;珥二13;拿四2)。在此富戏剧性的情形下,已经申明了神的本性中两个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已经透过神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的行动,从中显明同样的性质。再者,它们是深藏在新约基督的死和复活的中心,我们经历到神的赦免,因为基督已经为我们背负了刑罚。
摩西响应神属性的特殊启示,他要求神与百姓同行,赦免他们的罪,并以他们为祂的产业(三十四9)。神答应他,并重订祂与百姓的立约关系。约的条件(三十四11-26)与于约书中的最后两个部分十分相似(二十三14-33),但那次序是倒转的。摩西再一次写下约的要求(三十四27;参二十四4),最后,神将十条诫命写在石版上(三十四28;参二十3-17)。
摩西会见神之后便下山,他的脸孔发光(三十四29),百姓因此害怕,摩西要重复向他们保证,先向长老,继而向全会众说话。最后,当他向他们说完了神的命令,他便用手帕蒙脸(三十四33)。
附注:第9节这是以色列人第一次直接被称为神的「产业」。第28节虽然「写」这动词的主语没有在这里清楚交代,这可以从三十四章1节中推想出来,在那里提及神刻在版上(参三十二16)。在希伯来文的记述中,动词的主语在没有清楚交代下被替换,是很普遍的(译注:在中文合和本中,本节下半部的「耶和华」在原文是没有的)。
这些经文与三十四章30至33节紧连在一起,描述摩西与神交谈时的情形。摩西会见神之后出来,他将神的话告诉百姓,然后用帕子蒙上脸。他发光的脸是给百姓一个记号──他真的曾与神会晤。
约被更新之后,摩西招聚百姓,提醒他们守安息日的重要(三十五2-3;参三十一15)。这是他们与神之间立约的记号,以色列人必须在一星期中的第七日停止工作。现在摩西可以将先前所领受有关会幕的建造和设立祭司的指示实行出来。
接下来,摩西吩咐百姓奉献礼物给耶和华,提供所需的材料,去建造会幕和有关的对象(三十五4-9)。这事应验了神给摩西的指示(二十五1-7)。然后是寻找匠人执行工作(三十五10),随后是总括各项需要建造的对象(三十五11-19)。三十五章20至29节记述百姓慷慨回应(参三十五4-9)。这里特别提及妇女的工作,如纺线(三十五25-26),她们贡献自己特别的能力和才干来事奉神。众百姓是那么的慷慨,以致后来要停止过多的奉献(三十六3-7)。
比撒烈和亚何利埃布尔听从神在先前的吩咐,运用特殊的知识和技能,负责建造的工作(三十五30至三十六2)。他们不单是熟巧的匠人,更有才能去教导别人(三十五34)。
这段落大部分紧密地对应着出埃及记先前的记载。我们在这里可以找到几乎完全相同的记载,描述摩西第一次逗留在山上时,神给他的法则之应验(二十五1至三十一18;参以下的图表)。这些法则和它们的应验相同,表示百姓「按着每一个字」听从神。每一件事都正如神所吩咐摩西的,在神的吩咐中(但较少出现在应验的部分),间中有附加的数据,关乎某些特殊对象的使用(例如三十6-10,三十18-21)。
除了表示每件事情都按照神的吩咐被造之外,重述细节强调了会幕是神的居所,极其重要。复述对某些读者可能是沉闷的,却是古代作者的方法,用来吸引人对重要事物的注意。
物件 | 法则 | 应验 |
---|---|---|
会幕 | 二十六1-11、14-29、31-32、36-37 | 三十六8-38 |
法柜 | 二十五10-14、17-20 | 三十七1-9 |
桌子 | 二十五23-29 | 三十七10-16 |
灯台 | 二十五31-39 | 三十七17-24 |
香坛 | 三十1-5 | 三十七25-28 |
膏油 | 三十25 | 三十七29 |
铜祭坛 | 二十七1-8 | 三十八1-7 |
铜盆 | 三十18 | 二十八8 |
院子 | 二十七9-19 | 三十八9-20 |
以弗得 | 二十八6-12 | 三十九2-7 |
胸牌 | 二十八15-28 | 三十九8-21 |
外袍 | 二十八31-34 | 三十九22-26 |
内袍、冠冕、腰带 | 二十八39 | 三十九27-29 |
金牌 | 二十八36-37 | 三十九30-31 |
在这里列出之物件的次序,与神第一次吩咐摩西时稍为不同(二十五至三十章)。先前的次序是先列出较重要的对象,此处的排列反映出一个次序,就是在会幕被立起来时那些对象的组合(参四十2-8、12-14,四十17-33)。所列出的贵重金属,数量看来甚大(约为一吨黄金、四吨银子和两吨半铜),但若与古代世界的风俗比较,情形不是罕有的。
工作完成后,各式对象要送到摩西那里作检查。这些对象的记录,与那在三十一章7至11节和三十五章11至19节的相似。摩西看见每一件事情都按照神所吩咐的作成了,他就给他们祝福(三十九43)。一切准备妥当,摩西可以把会幕立起来了。
神给摩西最后的指示,是关乎会幕和其中器具的设立及分别为圣(四十1-11),以及亚伦和他的众子就任祭司的事(四十12-15)。经文记载摩西立即依从指示的第一部分而行(至于祭司的分别为圣,记载在利未记八章1至36节)。透过那重复使用的句子「耶和华照所吩咐他的」(四十16、19、21、23、25、29、32)强调了摩西的顺服。会幕是在第二年正月初一日被立起来((四十17),正好让百姓庆祝脱离埃及的第一周年纪念(参民九1-5)。
一切都已准备,云彩遮盖会幕,耶和华的荣耀充满其中(四十34)。神如今住在百姓中间,帐幕成了会幕(四十35),代替了摩西早时所用的帐幕(参三十三7-11)。二者有所不同,现在神住在帐幕里,而摩西则留在外面(四十35);而先前的会幕,摩西是在帐幕里,神却留在外面(三十三9)。神借着云彩和火停留在会幕,让人可以看见祂的同在。在这里神指引他们的旅程(四十36-38);出埃及记来到一个圆满的结局,它记述全能之神的荣耀同在,居住在以色列民中间。
格式化:欧阳俊逸弟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