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有关那鸿其人的资料都是出自那鸿书。他是伊勒歌斯人,但我们不知道此地在何处,曾有四个从犹大直到亚述境内的不同建议!大部分释经家假设他在耶路撒冷宣告其预言(或起码在犹大境内),但他亦有可能是早期被掳到亚述,散居在列邦之间的以色列人( 耶二十三1-3;结十一16;珥三2)。
「那鸿」这名字的意思是慰藉和安慰,其字根含有「藉复仇而得释放」的意思(赛一24,五十七6),这意思与那鸿书甚配合。神向其子民的仇敌复仇,把安慰与释放带给祂的子民。
那鸿在生的日子很可能是接近亚述帝国败亡之前的一段时期,尼尼微是于主前612年倾倒的,这事件成为那鸿书的焦点。他很可能是在尼罗河上的底比斯城(Thebes)被劫掠之后宣告预言的,书中三章8节似乎是指此事而言。
亚述人是古时最残酷无情的民族,其首都坐落于尼尼微城。亚述人可怖之处,不单是毁灭所征服的城邑,放火焚烧它们,他们更用各种方法苦待、凌辱居民。
有一位亚述王亚述巴尼帕这样自夸其残酷:「凡平民毁坏我神亚沙(Asher)的名誉,或设计谋害我这位敬拜亚沙的王者,我都要割下他们的舌头,并使他们受尽屈辱,其余的人,我要在守护神的像前打死他们,作为死后祭,因为他们曾在该处杀死我的祖父西拿基立。然后我要把他们碎尸万段,拿来喂狗、猪、豺狼、鸟、鹰、天上的飞鸟和海中的鱼。」
拆毁撒玛利亚,使北国以色列灭亡的就是亚述人,列王纪下十七章5节这样记载说:「亚述王上来攻击以色列遍地,上到撒玛利亚,围困三年。」我们可以想象城中的人民眼巴巴地看着所向无敌,人数众多的亚述军队,自己则一日比一日更饥饿,更绝望。他们深知这些军队是残酷无情的,他们会把人生剥──撕下其皮,以钩子插入肉中拖拉而去。假若这些人还不知道敌人的本领,亚述人每天都提醒他们(参赛三十六4-10:亚述司令官向希西家王所发的狂言)。在英国博物馆里存放着一些雕刻,是从尼尼微取来的,刻画亚述人如何对付被征服的城市;其中有一幅图画可见一堆人头,另一幅描绘围攻拉吉城的,画中有3个男人被挂在城外的木椿上起,成为一幅可怖的视觉教材,给困在城中的人观看。被掳的人往往被割去手、脚、耳、鼻或舌头,在哥沙伯(Khorsabad)发掘出来的浮雕,刻画出一辆亚述战车辗过被宰割过的尸体。婴孩也常常被摔死(三10;参诗一三七9)。妇女成为被掳去的战利品,孕妇往往被剖腹。
亚述人每逢征服了一个城市,必定采取一些措施,以防止以后带来麻烦。故此当主前721年撒玛利亚城亡的时候,有27,000人被掳他方,而差不多同等数目的别国俘虏则被移殖于此。这措施目的是要摧毁各民族的团结力量,使他们既不能彼此认同,将来就不易组成反抗的力量。
我们不难体会为甚么过去有些人(现在仍有人如是)认为神让亚述人来执行审判,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不过,圣经在多处清楚说明亚述只是祂施行审判的器皿。
撒玛利亚城沦陷很久,那鸿才出现。尼尼微城于主前612年毁灭,那鸿在此事件发生之前不久才冒起。人们等候审判临到这邪恶的国家已有90年之久,这日子实在不短。顺便一提的是,乔纳在主前721年之前曾向尼尼微传道。列王纪下十四章25节(这经文记述的是耶罗波安二世在位期间,即主前782至753年)提及乔纳,说他曾在此之前说预言。
神的审判或许会延迟,祂却永不会忘记,神关注善恶之分,从那鸿书中就可以清楚看见。
那鸿书是一卷感情洋溢的小书,它的主要信息是:耶和华惩罚亚述,因为他们行了极大的恶。那鸿表达这信息的方法,令某些敏感的释经家感到困扰。书中一开始(一2)就流露出这种语调,经文如此说:「耶和华是忌邪施报的神。耶和华施报大有愤怒;向他的敌人施报,向他的仇敌怀怒。」
译作「忌邪」这一词(或作「嫉妒」)的字根有热忱、热心、嫉妒的意思,可用来表达负面的意思,就是妒忌、忌恨等(创二十六14,三十1,三十七11;诗七十三3);但更通常的用法是指合理的嫉妒(例民五14、30),或者可以说是正义的激情(例如民十一29,二十五11)。至于「施报」或报仇这字词的字根也可作负面的解释,就是以报复的心待邻舍,利未记十九章18节禁止人报仇,指出这是与爱心相对的:「不可报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国的子民,却要爱人如己。」可是,这词通常是指公平、正直的报复(民三十一2-3;申三十二43)。「大有愤怒」是表示热血沸腾,怒火中烧的激情(创二十七44-45;申八6)。
故此,可见那鸿书是一卷激情的书,圣经中的神不像希腊哲学思想中的神一样冷漠、遥远、无情。祂俯察人类,看到他们的邪恶行为,就好像要这样说:「你岂敢在我的世界中如此胡来?你是我所造的,若没有我,你就没有生命,不能存活,若你叛逆我,你就没有前途。这世上的错误必需纠正过来──我定意把这事完成。」
那鸿书就活像一记当头棒喝,提醒我们神顾念这世界,祂要审判罪恶。当然,我们也要明白祂的愤怒与我们的愤怒不一样;祂是公义与圣洁的。一章3节可以帮助纠正我们的思想:「耶和华不轻易发怒,大有能力。」说完这句话之后,先知马上回到他原来要强调的要点:耶和华「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
神虽然管教我们,但至终必拯救我们脱离苦难,重新建立我们。
作者称这卷书为神谕或「负担」(1上;和合本作:「默示」),参看撒迦利亚书九章1节之注释。第1节下「所得的默示」暗示先知所见并非肉眼可见的东西。「论尼尼微」和「伊勒歌斯」的数据请参看前面的导论。
这几节经文告诉我们,神是一位「施报的神」,祂是按着正义施报的。祂有忍耐,不轻易发怒,但祂不会纵容罪恶,罪恶一定要对付(参导论有关那鸿书的信息)。神为自己名的缘故「忌邪」,这些真理在新约再被肯定(例如太七21-27;可十一15-17;罗一18-32;启二至三)。
这里指出神的能力遍及全地,此段可纳入圣经中的诗篇,成为颂赞耶和华的诗篇之一。文中洋溢着那鸿心中所关注的大前提。从以赛亚书中,我们知道亚述人把他们的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和他们的神明(赛十12-18;参番二13-15)。那鸿以自然界中各种令人震慑、惊悸的现象来形容耶和华,亚述人和他们的神明相形之下变得渺小。
第6节中使用了4个关于愤怒的字眼,(「烈怒」直译是:祂愤怒中燃烧着的怒气),重复的字眼是为了强调,正如上文2至3节上一样。
那鸿时代的人(贵冑和有钱人家除外)通常以晒干的泥砖建房子,屋顶是用木头和树枝架成,上面再盖上一层黏土,涂上灰水。在暴风雨中,人们面对大自然的威力,往往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但在这里,那鸿说耶和华「乘旋风和暴风而来」,祂在其中竟来往自如。「云彩」于我们是无边无际的,但于祂竟是「脚下的尘土」。以色列人并不是航海民族,海洋是可畏的。今日在这科技发达,知识先进的时代中,仍然有船只迷失在海洋中的事情,但神可以「斥责海,海便干了」。
这里有两处典故需要解释一下:其一是红海分开给以色列民逃脱(阻截他们的埃及人则被淹没);其二是乔舒亚领导以色列人过约但河,进入迦南。两事件都是由神止住江河,使以色列人安然渡过。当耶稣平静加利利海的风浪时(加利利海以不测的风涛骇浪见称),祂是间接地表明祂的神性(可四35-41)。那时门徒回应说:「这到底是谁,连风和海也听从他了。」除了主耶和华之外,还有谁呢?
「巴珊和迦密」以及「利巴嫩」(4节),都是巴勒斯坦中林木茂密的地区。利巴嫩以其高大的树木称着,但是在主面前,它的树林花草都「衰残」。本来坚定不移的「大山」,「因他震动」(5节),此处除了实质上的震动之外,还有因惧怕而震惊的意思(参结十二18)。大地在祂面前融化。(和合本作「突起」,参新国际译本)。「世界和住在其间的也都如此」,那鸿心中很可能是想象到他以前目睹或听闻的风灾或泛滥之灾情。
此处与第3节上相似:一面说明神的良善,另一面马上回到愤怒的主题。「耶和华本为善,在患难的日子为人的保障,并且认得(和合本是直译原文;新国际译本作「照顾」)那些投靠他的人」。在旧约中,「认得」或「知道」一词的意思不只是头脑上的认知,而是含有关怀、照顾的意思(例如出三十三12;诗一○三13-14)。和合本(新国际译本亦然)在此(8节)加插了「尼尼微」的名字(一12、14,二1亦然),是原文所没有的。在原文中,先知直到二章8节才提及尼尼微的名字,他可能是故意引起听众的疑问,制造张力,等到他最后揭示这名字时,就可引起更大的冲击。
这是新一段的开始。那鸿已详尽的说明与神同站一方,远胜过与祂敌对。现在他转过来向仇敌说话:「尼尼微人哪(原文已读作:「你们仇敌」,见新国际译本旁注)设何谋攻击耶和华呢?他必将你们灭绝净尽,灾难不再突起。」留意从原文看来,那鸿的首批听众,不易了解先知所指的是谁,尼尼微的名字至此仍未提及(直至二8才说明),而犹大的名字要一直等到第15节才直接说出来。
这一节很难翻译,若依和合本的译法(与新国际译本同),这里所表达的是3幅描写困境的图画:被丛杂的荆棘缠扰,不能动弹;因醉酒而不能自制或自卫,并且宿醉未醒(参诗一○七27;箴二十三29-35;赛二十九9);最后一幅图画是一剎那间被烧净尽。另一译法是:虽然他们有如丛杂的荆棘,或如在他们的饮料中被浸透,但他们最后仍要被烧灭,如同枯干的碎秸 。换言之,他们虽然被湿透,似乎不可能被火燃烧,但在耶和华的烈火中,他们必要被烧尽。
通常认为这里所说的人是指亚述王西拿基立,他敌对耶和华,毁灭46座犹大的城邑,又于主前701年围攻耶路撒冷。
在此我们读到作者第一次直接向犹大说话(和合本和新国际译本为了使这意思更清晰都在此加上「犹大啊」的字句)。在希伯来的预言中,经常会有转换对象发预言的情形。「主耶和华如此说」:不管亚述人有多强悍,他们将会「被剪除,归于无有……我……不再使你〔犹大〕受苦」;犹大的「轭」(服役的标记)及绳索(俘掳的记号)将要折断。
先知又再转向尼尼微/亚述说话:「耶和华已经出令」,强调这是一个不能改变的决定。「你名下的人必不留后」,直译是:「你的名不再被播种」。后继无人被视为是极大的咒诅(参诗三十七22、28-38;赛四十八19)。耶和华必除灭亚述庙中木制(「雕刻」)和金属(「铸造」)的偶像,他们就知道他们的神明是虚无的。「鄙陋」在此的意思是无关重要,没有价值。
今天甚么是我们的「亚述神明」呢?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亚述人认为他们的神明可赐予他们所渴慕的能力、安全感、财富和享受。对某些人来说,他们的商业机构就是这神明,他们对公司全力效忠,对公司有利,就会得到很大的报酬,若不能配合公司,则可毁掉一生。无论我们面对势力看似如何强大的假神,我们当知道这些势力都是虚幻和短暂的,只有主才是统管万有的真神。
这一节经文承接上文有关神普及旨意的宣告,转移到尼尼微将来命运的描写;这类似以赛亚书五十二章7节那较为人所知的经节(赛四十9也有相似之处),新约使徒行传十章36节和罗马书十章15节都曾引述。它以诗歌的形式表达胜利在握的事实,此脚属于「报好信」的传讯者,好信息是指战争已胜,不再有逼迫,平安已奠定。「犹大啊,可以守你的节期」是指胜利的庆祝,向神献上感恩祭,敬拜者同吃祭肉,尽情欢乐。「还你所许的愿」:战前许愿是很常见的事;也许最为人熟知的许愿,也是最愚昧的一次,就是耶弗他所说的愿(士十一30-31)。
二章1至12节生动地描写尼尼微如何在混乱中垂死挣扎,奋力抵抗却不能成功;他们眼看敌人掳掠其城,心中痛苦难堪。第13节重提前面经文曾出现过的两样事物:战车和少壮狮子。战车曾来往奔跑,设法挽救被火焚烧的城墙(4节);少壮狮子曾在穴中受喂养,如今食物的供应断绝,牠们也被刀剑所伤(11-12节)。 导致这结局的原因在第13节开首就已经陈明:「我与为敌……」,下面几节也是同样用这种描述加插神谕的格式。三章1至4节描述血腥遍地的城市;在三章5节,耶和华再说:「我与你为敌……」。神对尼尼微的直接讲话一直继续到这章的末了(也是这卷书的结束)。这种重复的格式常见于希伯来文学,很多学者都认为这是强调重点的有效方法。
在此我们所看到的并非一连串的顺序记录,而是一系列的浮雕形象,绘描出尼尼微最后的日子。
神直接对尼尼微说话(「尼尼微啊」是圣经译者根据下文加上去的,参二8)。「那打碎(直译是:分散)邦国的上来攻击你」是指巴比伦;亚述曾分散其它邦国,现在她自己要被分散了。「看守保障」直译是守卫壁垒或攻城的器具;壁垒是城墙外壁用泥土筑成的高台,作用是帮助攻城的军队爬上城墙,故此通常是由攻城的军队看守的。但是在此亦有可能是指城墙内的壁垒,城外的人高筑壁垒,城内的人也筑起高台。攻城的人得到最后胜利,因为他们材料多,空间多,可筑更高的墙。姑勿论如何,这里描写的是双方火急的活动,攻城者在外愈筑愈高,看守着不让任何人从上越过,准备作最后一击,胜利即将在望。守城的人因缺水缺粮而疲弱,却仍拼力,企图拖延最后的失败、羞辱和虐待。
这一节应放在括号之内,用以解释这一切事情的因由:因为「耶和华复兴雅各布的荣华好像以色列的荣华一样」,故此他的压迫者,一定要受审判。这一句或可译作:「耶和华撤去以色列的荣华」,换言之,不再有审判的需要,故尼尼微不再有用处了。
先知在此再回头描写攻城的情景,这一段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第一种解释把第3-4节看为描写巴比伦人之可怖景象,他们可能已经进城,或是在城墙外郊区的街市或空旷地方来往奔跑。第5节下描写他们在活动的挡牌遮掩之下来到城墙,想挖城墙的根基。第5节上可能是加插进来的一句,指亚述领袖在尼尼微城中的行动,「步行绊跌」的另一可能解释是形容攻城者匆忙爬上墙顶的情况。第3至5节的第二种解释是形容尼尼微城墙内的混乱景象,人们赶往最危险的地点救急,3至4节中的战车看起来似乎威风,其实却是一片混乱。
「河闸」自然是指环绕尼尼微城的运河流入城中的闸口,这句子也可能暗示这河流引致此城的沦陷。这河道本来是此城的保障,现在竟成了她的敌人。「冲没」直译是融化,可解作惊惶失措的意思。
原文意思不清楚,但7至12节的大概意思都明显可见:城中的人被掳去,为奴的婢女也哀叹其命运;尼尼微的财富被掠夺;人心惶恐,不知道巴比伦人会如何处置他们。
在此尼尼微被形容为狮子穴,狮子(亚述)攻打列邦,把猎物带回洞穴中。狮子一家一向在穴中平安饱食,可是现在情况又如何呢?作者把尼尼微败亡的原因很简单地说出来:「万军之耶和华说:『我与你为敌』。」这节经文接下来重述前文的两幅图画:战场上的败阵和狮子一家的毁灭。「使者」是指亚述以前差遣出去,要求列邦臣服献贡的人(参王下十八19-35,十九8-14)。这一节经文,我们现今读来,仍叫人震栗。「神若帮助我们,谁能敌挡我们呢?」(罗八31)。但如果神敌挡我们,那又如何呢?结盟还能起甚么作用吗?
「祸哉」是先知常用的感叹词,是向神宣告审判的人而发的。它主要的作用很可能是对死者的哀叹,但也常藉此表示灾祸临头。「流人血的城」明显是指尼尼微城;此城曾造成很多流血事件。同时我们也可领略「强暴」和「抢夺」都是与战事和杀戮有关的,但为甚么在这里提到「谎诈」呢?很可能谎诈是那些敌对真理之神的人之特征,偶像则是虚假、欺骗和说谎的。这一点提醒我们尽管现今的社会并不把说谎看作一回事,但其实「谎诈」是比我们想象中更严重的罪。
先知接着用很生动却隐晦的言词来描写一场战事(2-3节)。它可以是描写亚述人攻击列邦,这是由于他的「淫欲」(4节)。另一个解释是指亚述人因其「淫行」而受审判,这里所描写的是亚述被攻打。姑勿论如何,第5节继续说明亚述被审判是因为这缘故。「淫行」或作娼妓这词曾多次用于以色列身上,描写她对耶和华不忠。有时用于描写他们政治上的联盟,指出她依靠别的势力,却不信靠神。这种外交政策经常带来外邦宗教的坏影响,人民被误导以为外邦的神更有权势,他们便被引诱跟从更吸引的外邦风俗。这里提到的「邪术」可能指实在的邪术,亦有可能是暗示政治上的外交政策,这些政策有如邪术一样向列邦降下咒诅。
在二章13节中,我们已经留意到这令人惊悸的句子。在此它作了一段向尼尼微宣讲的长话的引句,在这段话中包括了审判的描写和审判的理由。
「揭起你的衣襟,蒙在你脸上,使列国看见你的赤体。」这表示羞耻,是对骄傲最适当的惩罚;这正如妓女揭起衣襟,露出赤体(在利十八6-23这句子是指性交),从事她的交易一样。尼尼微所受的刑罚也包括露出她的赤体,这可能是根据一向处理妓女或行淫者的做法( 结十六37-41;参赛二十2-4;耶十三22、26)。「我必将可憎污秽之物抛在你身上,辱没你,为众目所观。」(6节)这是强调尼尼微一向不怜恤人,如今亦无人怜恤她。第7节的讥讽问句暗示无人会为尼尼微悲哀,也无人安慰她。
「挪亚们」是原文直译(意思是亚孟神之城),即埃及的著名古城底比斯,虽名震一时,却已湮没。阿扪神(Amon)是底比斯人敬拜的神明,此城是属于阿扪神的。「你岂比挪亚们强呢?」意思是问:你有甚么理由可以要求更好的待遇?底比斯是主前1580至1205年埃及最著名的城市,城中宏伟建筑林立,现今虽只剩废墟,仍不失为一大奇观。在尼罗河以东是该城居民所住的地方,西边是一片大墓地,坟基和纪念碑林立。此城还有一个人工海港,尼罗河显然在此低洼之处分成4条河道,经文下句就直接与此有关:「挪亚们坐落在众河之间,周围有水」。底比斯曾是一个强大帝国的中心,其影响力由北叙利亚直达努比亚(Nubia);但她已湮没(10节),尼尼微也要面临同样的厄运(11节)。
「她的婴孩在各市口上被摔死。」这野蛮残酷的习俗曾在列王纪下八章12节;以赛亚书十三章16节和何西阿书十三章16节中引述。婴孩的头胪被提摔在墙上或石头上,目的是要灭族,这也是剖开孕妇肚腹的理由(参摩一13)。「你也必喝醉」(11节),醉酒的人跚蹒而行,头脑混乱,无助亦无法自卫。尼尼微人既不能起来打仗,就只好找地方躲藏,四处寻觅避难所。
这几节经文绘画出好几幅图画;「保障必像无花果树」──结满无花果(12节),若一摇撼,树上的无花果就会掉下,正好「落在想吃之人的口中」;尼尼微人也是如此的易受伤害。他们的兵士(和合本译作「地上的人民」)如同妇女(13节),并非指今日现代军队中的妇女,体力强壮又受过军事训练;这里指的是古代的妇女,毫无军事训练,不能自卫,亦无人会预期她们在战事上有份。「关口……敞开」──他们不能再防御敌人。
在此作者把尼尼微与一个防卫紧严,但受围攻的城市相比(14-15节上);他们有足够的水源、坚强的保障,破口马上得到修补;但是火仍会把他们烧掉,刀剑仍会把他们杀戮。亚述人的「军长」和「首领」被形容为蝗虫(15下-17节),他们好像满布各地,但一阵子就失去影踪。这情形与亚伯拉罕的应许有些相似(创十五5,二十二17),虽然亚述人好像亚伯拉罕的后裔一样昌旺,但只有神的约可以保证永远成功。「牧人」被描绘成熟睡(意思是说:首领已死),故此他们不能招聚离散的亚述羊群。
最后一句说:损伤不会减少,亚述得不到同情。相反地,人们听到尼尼微沦陷的消息时,都欢呼拍掌,因为人们都曾受迫害(有关「拍掌」一词,参结二十五6,是一种恶意的举动,与苦难中的欢乐相关)。邪恶最后被灭掉时,世上就再没有哀痛。神的审判被看为全然公平。祂没有后悔,也没有失败。我们不容易接受这情况,眼看许多人以地狱为归宿,竟无人为此哀伤?当然仍会有悲伤,正如启示录十八章所绘画为巴比伦哭泣的图画一样(启十九后来以欢乐取而代之),重要的是所有恶果都终于过去了。
故此,那鸿书用直接的方法告诉我们,恶必然要受惩罚。它一方面提醒我们提防自己的罪,另一方面又鼓励我们,叫我们在恶势力的压迫下,知道最后的审判在神的手里。压迫者「多如蝗虫」时,我们需要这信息;我们以为不荣耀神的行为可以逃过神的眼目时,我们亦需要这卷书的信息。这卷书讨论的范围或许狭窄,但其信息却是极之重要的。
格式化:马靖龙弟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