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说圣经本身就是经文最好的注释,这说法对哈该书特别真确。哈该书记载的事件发生在大利乌王在位第二年(一1),也是撒迦利亚书前半部和以斯拉记部分记述的同时(亚一1、7;拉四24至六15)。故此,我们若能把这3卷经文放在一起研读,就能看到整幅图画。同时,若能一起读申命记二十八章与阿摩司书四章如何对待叛逆子民的经文,也有助益。
究竟是谁写哈该书?我们不得而知;有可能是哈该自己。近代学术界对原作者的研究特别感与趣,而旧约书卷甚少提及经文的作者。可是,宣讲预言者的名字却通常有清楚的记载。哈该书全卷的预言都是出自先知哈该的(一1、13,二1、10、20)。
本书的版本相当完整,有人怀疑书中重复出现的句子:「二十四日」,显示原文曾经被错误誊抄,但这是无中生有的,现存的版本甚合常理。
哈该书的背景可参以斯拉记一至四章。在主前536年,被据回归的人开始重建圣殿(拉三8),但他们的工程却因当地人的阻挠而耽搁(拉四1-5、24)。在大利乌王第二年(主前520年),神的话借着哈该激励他们,恢复建殿的工作(一14-15)。整件工程在主前516年完成(拉六15),距主前587年耶路撒冷城圣殿被毁(参耶二十五11,二十九10;但九2)有70年之久。
书中亦展望将来,神应许自然界和政治上的震动,将会使圣殿充满荣耀,而祂的领袖在这动荡中将蒙保守(二6-7、22-23)。
本书很简单地称哈该为「先知」,没有介绍他的家庭背景,他的名字也没有列在任何回归者的名单上。既然圣经在这方面保持沉默,我们亦毋须猜测哈该的出身。有人根据二章11至13节中,先知向祭司的询问,而认为哈该对祭司职事一无所知,这立论缺乏说服力。从他的说话立时引发行动这事实,足以肯定他确已被接受为真先知。
大利乌(一1)就是舒士他斯伯 (Hystaspes) 的儿子大利乌一世,他在主前522至486年统治巴比伦。前任君王是刚比西斯(主前530至522年),他是继承其父古列(主前539至530年;参拉一)作王的。
犹大的省长所罗巴伯是皇族成员,他是主前597年被据的约雅斤之后裔(王下二十四15;参太一11-13)。根据一章1节的记载,所罗巴伯是撒拉铁的儿子;但历代志上三章18至19节说他是毗大雅的儿子,这两个记载不容易协调。可能其中之一是过继的关系,或是由于兄终弟及的婚姻关系,却未被记录下来(申二十五5-6)。又可能好像十八世纪的英国一样,王位并非父传予子。
大祭司乔舒亚(在以斯拉记和尼赫迈亚记中被称为「耶书亚」)是主前587年被据的约萨答之子(代上六15)。从主前537年起,乔舒亚若不是大祭司,也是属于领导层的祭司(拉二2、36、40,三2)。在撒迦利亚书三章及六章11至13节中,神对他有特别的嘱咐。他的名字是「神拯救」的意思,等同于希腊文「耶稣」一名。
书中提及的「百姓」是指被据于巴比伦,现在回归犹大的余民(一14;拉四1)。他们第一次尝试重建圣殿时,曾被当时住在撒玛利亚的居民所阻挡(拉四17-24)。
虽然书中没有明确提及弥赛亚的来临,但是书中对所罗巴伯(二23)和乔舒亚(亚六11-13)的应许,却一直被认为是指向弥赛亚的预言,这些应许在祂身上得到终极的应验。参二章7节的注释。
留意书中除了祭司间中有「是」或「否」等简短应对之外,书中的发言人只有哈该一人;其它人都是以行动响应神借着哈该所说的话。这强调了神的话的果效,决不徒然返回(参赛五十五10-11)。
书中共有5个预言,在主前520年4个月内的3天,全部由哈该向不同的对象发出。借着这些预言,神要使百姓的眼目张开,鼓励他们悔改服从,并且应许必有福祉随着他们。
神的话有一个特征,就是在接续的世代中会多次的应验。预言的实现并不限于一次,好比一块扁平的石子被投掷,掠过湖面一样,它接触水面时不会马上因地心吸力下沉,石子会再弹起在不同地点接触水面好几次才沉下去,那是由于石子的旋转能量(参撒上三19-20)。
从水中获救是一例:挪亚在方舟中被救(创七1),其后摩西又在蒲草箱中得以留存性命(出二3中的「蒲草箱」在原文与方舟同),而以色列民也从红海中得着拯救(出十四21-29)。这主题在以后的经文中又出现了好几次,成为基督徒受洗的表征(例如士五21;赛四十三2,五十一10;林前十1-2)。
故此,我们可以预料哈该书中神的话也有好几个层次的应验。我们一方面固然期待预言在短期内──几年或几个月之间──应验:另一方面亦要放眼于长远的应验,特别在耶稣身上和教会中;事实上,我们今天仍在应验过程中。
这一点令我们联想到「过不多时」这句子(二6),虽然这句子从人的眼光看来,似乎指一段短暂日子,但在神眼中的一段短时间,却会有不同意义,因神是看千年如一日的(彼后三8)。假若事情果真如此,哈该的话在几百年后才应验,就不难接受了。最后我们要看看哈该的话如何应用在我们的时代。有些人在此书中看到耶路撒冷圣殿山的和平在望,以及现代的以色列得到保障(二9、21-23)。别的人认为这些应许在教会中得到属灵的应验,这些人的立论是基于耶稣的国度不属于这世界(约十八34;参林前三16,六19;启二十一22)。另有人则预料在这两方面都有所应验。我们要小心,以前很少人能预料到耶稣以哪种方式应验预言,在事情发生之后分辨预言的应验,总比事先推测来得容易。
虽然咒诅这个字词并没有在哈该书中出现,但书中却有类似五经之咒诅的描写;这些咒诅是神预先警告子民,若不听命服从,咒诅必将临到(申十八)。百姓被掳就是这咒诅的应验(亚八13),事实上他们虽已回归,却仍在这咒诅之下(一6、11)。
我们可能感到这些咒诅十分奇特,但是我们不可忘记,在圣经中,神不单赐福,祂也咒诅。耶稣的来临并没有把这咒诅除去,从祂对无花果树的咒诅可见一斑(可十一12-21),耶稣这行动可以说是为以后神的子民和圣殿的遭遇作了批注;这座哈该时期重建的圣殿(后来经希律王重修;约二20)在主后70年被毁,子民流散到列邦之中(可十三1-2;路二十一24)。
神的咒诅今日仍起作用,直到末日新天新地的时候才被除去(启二十二3)。信徒要警觉,罪在我们的生命中仍不断施行破坏,我们若要从这咒诅中释放出来,惟有真诚、彻底地悔改,转离引起这咒诅的一切行径,求神把十字架的果效在我们的生命中发挥(箴二十六2;加三12-14)。
我们当注意圣经中重复的话。在哈该书中,神的话常见重复:提醒百姓要小心省察自己的行为,重复了4次(一5、7,二15、18);神的殿的境况及他们的房屋的比较,也有两次(一4、9);神两次说:「我与你们同在」(一13,二4);至于「要刚强」的教训则出现了3次(二4)。百姓遭受的苦难也有重复述说(一6、10-11,二16-17、19)。同样,列国将受震动的预言也有复述(二6、21-22)。
哈该书的篇幅并不多,却有不少重复的地方。我们不禁要问复述的目的何在?或许是为了加强语气,子民要多听几次,信息才能落实(彼后一12-13)。另外一个可能性是根据约瑟替法老解梦的事例,梦境重复出现的目的是表示神已立定主意,祂所命定的事情必「速速」成就(创四十一32)。致于「速速」究竟有多长久,则请参阅上述「书中的预言」部分。
书中第一部分的内容在第二部分浓缩地出现,请看下列图表。
从这架构浮现出来的主题是:当神的百姓悔改归向祂、顺服祂的吩咐时,神不单赐福子民,远近的社会也大受影响。
对神的顺服,带来神的赐福,并惠及四周;否则招致神的愤怒,并祸延开去。
本书一开始便说明此书的时代背景(主前520年)、神说话的对象和传达这些话语的代言人(详情请参导论)。这些话语虽然是影响整个群体的,但此时此地,神的话却只是对两位领袖说。
百姓反对建造圣殿。不久以前,邻近的人确曾设法恐吓他们,使他们丧志(拉四4-5);但目前似乎没有同样的威胁。当时百姓住的是「天花板的房屋」,意思是豪华和舒适,也说明他们自己的房屋已建造完成。
从圣经中看到神的回答是针对百姓的说话,他们提到「时候」和「房屋」(和合本译作「耶和华的殿」,原文直译是「耶和华的房屋」)。为甚么建造耶和华的房屋的时候未到,而建造他们自己的房屋的时候却已到呢?他们只顾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不建造神的房屋,显示百姓并不介怀神是否住在他们中间。子民的态度说明了他们的优先次序。第4节
第4节「荒凉」一词与11节「干旱」一词在希伯来文中甚相似。在以色列,雨水被视为一种祝福(参诗六十五9-10),故此,缺乏雨水正好对比圣殿的荒废。
百姓当时活在一个咒诅之下(申二十八15-68);在咒诅下的人显得一片混乱,不能分辨所发生的事情(申二十八28)。百姓正陷于这情况中,咒诅影响了他们的粮食、饮料、衣着和钱财。今日信徒在困境中也往往如是,我们看不到神的手,没有醒悟自己生命中所姑息的罪带给我们多大的影响(摩四)。这不是说所有的灾难都因为犯罪所致,而是说罪会带来后患(何八7)。
百姓在钱财方面的困难,并不是由于缺乏,他们既有天花板的房屋和工钱(4、6节),应该在这方面没有匮乏。问题是他们的金钱贬值得很快。在此,通货膨胀所带来的破坏有其属灵的因由,今日人们应付通货膨胀的问题时往往不去追究其根由。
干旱的情况连「甘露」也受影响(参申十一10-17,二十八23),咒诅的后果和迹象再被强调(参申二十八18、38-40)。百姓的叛逆使诗篇一○四篇10至23节所描写的生活成为不可能的梦想。神吩咐百姓在原本的地点上重建祂的殿,建造的蓝图也与前一样(参二20-23之注释),目的是要令祂喜悦,使祂得荣耀。神在祂子民中的心愿,今日仍然如是,祂的子民就活像一栋属灵的建筑物(林前三9-17)。
领袖和百姓接受了哈该的信息,并采取行动。上述经文告诉我们,百姓原先是反对建造圣殿的,但究竟乔舒亚和所罗巴伯是否也如是,则不得而知。假若他们先前的意见与百姓相同的话,那末现在他们心里的改变就真是匪夷所思了,因为他们的先祖自从跟随摩西经过旷野以来,都是反抗先知的。假如真是这样,哈该不但晓得如何与神沟通,也必定深谙说服的技巧!反过来说,若把这两位领袖看作属灵的人就似乎比较容易接受,他们既是属灵人,就能一面接受神的话,另一面领导百姓跟从他们,难怪神如此看重所罗巴伯和乔舒亚了(二23;亚六11-13)。
他们一旦服从,神就借着哈该传达一篇简短的信息。从他们所受的咒诅看来,百姓所能期望的本应是:我与你们为敌;但是此时他们所听到的,却是「我与你们同在」。神的咒诅并非离弃子民的标志,反而表示祂爱祂的子民。祂是为了把他们带回来,才用灾难使他们儆醒(摩四6-11;参摩三2;赛七13-25,「以马内利」是神与我们同在的意思)。
当他们谦卑信从神的话,开始工作时,神便帮助他们。我们选择顺服神的旨意而行,便带来神的赐福(提后一6-7)。在希伯来文中,「使者」与「作工」二字是很相似的,在这里二词相连使用,是要提醒我们先知的预言不是为叫我们享受的一种「祝福」,而是引发行动的一种教导。
有人认为15节中的「二十四日」在二章10节重复,显示原文曾被污损,但是我们没有理由凭空怀疑原文的真确性。
神再次藉哈该说话,这一次的对象同时是领袖和百姓。神响应百姓中年长者的感受,他们记起这殿从前的荣美,相形之下对这重建的殿感到失望。这些感受可能如先前一样用说话表达出来(参拉三12),也可能是私底下的想法,若果真是后者,神就是直接向人心说话,是超乎先知的的智能所能理解的(参路七39-40)。神这样做可大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当摩西的后继人乔舒亚要进入应许之地时,神把「你当刚强」这训言赐给他(书一6-7、9、18)。请留意以色列人第一次进入应许地,与在哈该的时代回归故土,都有一位名叫乔舒亚的领袖带领他们,或许这是出于巧合;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把两者作一个比较:两个乔舒亚都采取行动,听从神的话刚强起来,所以两人都承受了神的应许。另外,虽然使人刚强的是神(一14),但他们是否愿意顺从指引,则在乎他们自己。今天我们事奉神仍需同样的伙伴精神。
「我与你们同在」这重复句(4节;参一13的注释和导论),可以与下文有关盟约仍生效的句子连在一起。有些人以为被掳是终结盟约的讯号,又以为咒诅的延续就表示神已弃绝子民,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神的赏赐和呼召是不能废止的(参罗十一29)。
同样,神的灵也不会因子民的罪而离去,至少不会离开太久(参撒上四22;6节)。在以西结的异象中,神的荣耀最终因圣殿中的罪恶而离开耶路撒冷,但祂只是迁到被掳于巴比伦的人群中而已(参结十18-22,十一22-23;并参结一1,十一16)。如今,神的子民已肯定神的灵与他们一起从巴比伦回来,并且住在他们中间。这确据是神赐给所有专心求告祂,遵从祂诫命的人的(雅四8)。
神告诉百姓不要惧怕,要勇往直前,祂指示子民不要因畏惧而不顺从祂(约壹四4、18)。
这几节经文曾在希伯来书十二章26至27节中引述,显示这些预言在所罗巴伯的时代若有所应验(参二22-23),也只是部分的应验,而非全面应验(参导论)。希伯来书的作者认为神震动全地是指西乃事件(出十九18),这观念暗示在将来的震动中,要听到神的声音,故此「万国所羡慕的必来到」(参和合本小字)神的殿。
当神显现时,祂的创造都要震动(参士五4-5)。在西乃,震动只限于一座山,但这一次将会涉及整个自然界。虽然这观念可能只是象征式的,正如常说「震动全球的事件」,其中的「震动」只是一个形容词而已。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指紊乱的气象和环境污染。(有关神使宇宙产生猛烈变异现象的观念,参启六12-14;神使一个叛逆的世界受污染,参启八3-12。)这一切事情将在耶和华大而可畏的日子来临之前发生(参徒二19-20,引自珥二30-31)。如此看来,若这段经文和二章23节是指弥赛亚,那么作者心中所想的就主要是第二次的来临而非第一次了。
「万国所羡慕的必来到」(参和合本小字)这句子,在希伯来原文中的主语是单数,动词却是复数,可直译如下:万国所羡慕的那一位,他们要来到。对这句子可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可以照字面直解,也可以把希伯来文转成单数或复数来理解。
但是在我们急忙修订原文之前,必须知道在但以理书中也有类似的用法;书中谈及神所拣选的领袖时,作者同时用单数和复数来描写。人子得了国度(但七13-14),然后众圣徒也承受国度,经文突然从「他们」转到「他」(但七26-27)。故此,我们可能需要把原文句子中的复数和单数保留,和合本的小字和新国际译本都似乎能保留原意。有些圣经译本(包括路德和英王钦定本)跟随第五世纪的拉丁文译法,把整句词组译成单数:「万国可羡慕的那一位要来到」,这译法使我们立即联想到弥赛亚,正好配合上下文的意思(二23似乎有弥赛亚的意味)。不过,把希伯来原文改成单数也造成一些困难。
把希伯来原文全部改成复数则比较容易(希腊文七十士译本就是如此):「万国的珍宝要来到」。这里可以指神的救赎计划原是包括世上所有国家(赛四十九6-7,六十10;亚六15)。最后,这译法也可以指那日来临时,世上珍宝都要运来圣殿,代替那可怜被蔑视的(参亚八20-23;林前一26-29;启二十一24),甚至可指那日地上的财富不再缺乏,这意思则指向第8节。
综合来看,第一种说法可能最受欢迎;若比较第二、第三种说法,后者似乎胜于前者。这节经文强调神为这将要过去的世界所预备的计划是多么广阔,并显示世界上的领袖,有一天要转向神,向祂寻求方向和异象;这是今天还未发生的(参赛二1-5)。
作者两次告诉我们,神的殿要充满荣耀,「荣耀」一词在此只是指财富而已,因为夹在提及银子与金子的两句中间。不过「荣耀」一词原文有「重量」的意思,这词在旧约别的经文里有很丰富的用法,其中包括描写神徫大的临在,令人生发敬拜之情(出三十三18-20,三十四8)。当第一所圣殿和以前的会幕建成的时候,它们都被神的荣光所充满(以云彩的形式出现),以致无人能进入(出四十34-35;王上八10-11)。
神的「银子」和「金子」是不会受通货膨胀所影响的,正好对照信徒在咒诅下所赚来的钱财(一6;参太六19-20)。神应许赐下「平安」,他们不再惧怕(二5);这事在短期内就得到第一次的应验了(拉六14-16)。
接下来的话涉及哈该要求祭司们作出判定。根据他们的解释,圣洁不能靠触摸来传授,但污秽却可以。举例来说:一个人触摸了「死尸」,一周之内,他都是污秽的,凡他所接触的也成为不洁(民十九11、22)。神说这教训也可应用于人身上,他们对神临在的冷淡不但污染了他们的祭物,也污染了他们所做的一切。今日信徒应不留情面地对付散漫的态度,这种态度不光是中性,而是污秽的;我们要求神洁净(太五29-30;提后二20-21;参番一7),这方面的失败足以为害教会与社会。
哈该此时似乎是直接向百姓说话,他们虽然已经开始建造工程,进展却不大;可能3个月的时间主要是用来预备基地,在这期间,咒诅仍然生效,凋萎、霉烂和不结果子都是神咒诅的一部分(申二十八22、38-42;摩四9)。
神竭力要让他们看到昔日为殿立根基所带来明显的改变。这点需要略加解释:每逢有庆典,人民必聚集起来。在第一圣殿时期,每逢人民聚集在一起,灵性就获得复兴(王上八14、65-66;王下二十三1-2、21-23)。现在哈该的鼓励下,他们聚集起来,这情况正好与之前子民单独建造自己的房屋(一4、9)对比,我们可以说经文所记的最大成就,便是子民开始行动,变得团结起来。
在以色列人第一次进入应许之地时,他们全国上下一起以行动表示服从(约五9),这事的意义也值得注意,我们预期「埃及的羞辱」在此时应该早被挪去,但是这事似乎被延迟,直等到全国上下服从指示行割礼,才得以来临,其中的原因是割礼和土地的拥有权,在亚伯拉罕盟约中是连在一起的(创十七1-14)。
若果我们明白立下圣殿的基石是一件重要的事件,那么这一日就是一个转折点了。神似乎很留意百姓的委身,并且按情奖赏;从这一点我们可以学习到神赏赐那些当机立断,采取团结行动的人。有关神的赐福可参撒迦利亚书八章9至13节。
神再一次说祂「必震动天地」(参二6-7的注释),这一次所强调的是政治上的震动、击败强大的军队和民间的动乱。以色列的历史教训他们,神一旦采取行动,尽管是更强悍的敌人都要倾覆(例如士四15,七22;撒上十四2;撒上十四20)。这主题在以西结书三十八至三十九章(特别是三十八19-22)有关以色列被攻打的预言里特别明显,在此虽然没有明言以色列会被攻打,但神应许保护所罗巴伯平安的话,在战争处境中显得最为恰当。
以西结书与哈该书这两段经文既然如此相似,我们值得探究一下为甚么以西结书四十至四十六章中所描述的新圣殿模式,是哈该时代的人所忽略的?这问题没有明显的答案,可能他们没有把以西结这异象解作一个可供实践的蓝图,反而认为异象的基本作用是为了鼓励人:神告诉他们,即使被流放,仍有神的同在(参上文二1-5的注释)。可能他们认为神在哈该书一章8至9节所说的话,是指示他们在所罗门原殿的地点,依着原本的蓝图重建圣殿。无论如何,以西结的圣殿始终未建成,而加略山已结束献牲畜祭物的纪元,我们很难想象时至今日,这殿还有甚么用途(参结四十三13-27)。
所罗巴伯和乔舒亚立时依照神的话,按照撒迦利亚书六章11节的记载,乔舒亚得了冠冕的赏赐,神在此亦以所罗巴伯为「印」,表示祂的赏识,这点似乎是一种逆转,与流放时期的王约雅斤所受的审判刚好相反(耶二十二24)──约雅斤曾被弃绝,现今他的后裔被建立。
这里所指的「印」是一个贵重的印戒,可以戴在手指上或以项链挂在颈上,总之一定不可离身,亦不可遗失或丢弃。它说明了所罗巴伯在神眼中的价值,这种印戒通常是宫廷用来封印文件的,这里暗示神把权柄赐予所罗巴伯,派他去执行神的旨意。
神的应许除了在所罗巴伯一生中应验之外,一般认为乔舒亚和所罗巴伯两人一起还预表了神所拣选的领袖弥赛亚,祂是神权柄的承受者(但七13-14)。神悦纳那些服从祂的人,祂喜欢亲近他们,却向那些不服从的人收回祂的福祉(撒上十五22-23;可一11;约四34)。
格式化:马靖龙弟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