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拉基一名的希伯来原意是「我的使者」,如果「玛拉基」是「玛拉基亚」的缩写,它的意思则是:「耶和华的使者」。有些学者基于七十士译本,认为一章1节中的「玛拉基」是一个名衔──我的使者,而并非一个专有名词。不过这词看上去比较像一个人名,古代的文献也把它视作人名。如果这说法是正确的话,那么玛拉基书就是按着先知书其它14位作者的写作模式,在卷首把作者的名字介绍出来,而所用的言语亦相仿,正如一章1节所示(特别是该一1)。依照这说法,三章1节就是用先知的名字作一个很重要的相关语:「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我前面预备道路」。这相关语引伸的意思是:玛拉基的职事原是预表将来的一位使者,而这位将要来的使者,在新约中已经显明出来是指施洗约翰(参三1和四5-6,并参阅第665页的图表)。
玛拉基书跟旧约大部分先知书不同,对没有明显的指示其写作日期。不过大部分学者都同意玛拉基极可能是与尼赫迈亚同时代,大概是主前五世纪中叶的人物。书中一章10节,三章1节和8节暗示圣殿的存在,而圣殿是重建于主前515年的,故此玛拉基的时代必然是在515年之后;这事实也支持他是第五世纪中叶人物的说法。但是奠定玛拉基书著作日期最强烈的证据,是书中所记载的罪恶;这些罪恶与以斯拉、尼赫迈亚所针对大部分的罪相同。两者都关心祭司的腐败(一6至二9;尼十三4-9、29-30)、异教通婚(二10-12;拉九至十;尼十30,十三1-3、23-27)、欺压弱者(三5;尼五1-13),以及什一捐献上的亏欠(三8-10;尼十32-39,十三10-13)等问题。
玛拉基的事奉时期,是在被掳时代结束后差不多一百年,也就是主前538年古列下诏让犹太人回归故土,重建圣殿之后(代下三十六23)。此时距先知哈该和撒迦利亚鼓励众民重建圣殿已差不多有80年;他们曾传达神的赐福,应许列国归附、社会繁荣、国势扩展、国泰民安、神荣耀的同在再临子民当中(参该二;亚一16-17,二章,八章,九章等)。然而,这些被误解的预言对玛拉基当代失望的人而言,必然是一个冷酷的讽刺。因为眼前残酷的现实是:经济衰退、农产失收、旱灾瘟疫连绵(三10-11)。
在被掳归回之后,犹大居住的地区只有20×25哩(30×40千米),人口差不多只有15万人。虽然在波斯政权较宽松的政策下,犹太人享有宗教上的宽容和若干政治上的自主权,但百姓仍深切地感受到受制于外邦政权(尼一3,九36-37),而邻近的居民又不断地干扰和敌挡他们(拉四23;但九25)。犹大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更重要的是她不再由戴维家族中膏立的王来统治。恐怕最糟糕的是:虽然有弥赛亚要来,以及神同在这些荣耀的应许(例如亚一16-17,二4-5、10-13,八3-17、23,九9-13),但以色列所经历的却只是灵性上的贫乏。以斯帖、以斯拉和尼赫迈亚所记载的,与早期的历史记载不同,他们在描写被掳归回的犹大时,都坦诚地承认犹大此时缺乏神同在的确证。回归后所重建的圣殿,无论在工程上、灵性上都比所罗门所建的圣殿逊色,与先知所应许的相违(例如结四十至四十三所记)。正如三章1节所显示,第二殿的至圣所没有神荣耀的显现。虽然神在这时期如往昔一样,以斯帖记所载的事件就是祂同在的显赫明证,但无可否认,此时期确是盛期已过(参弥五3)。换言之,这段时期跟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十分相似,神的子民需要凭信心不凭眼见来过日子(约二十29;林后五7;彼前一8;彼后三3-13)。
玛拉基当代的人在信仰上可算是正统,没有显著的偶像敬拜(比较二11),但是他们的正统信仰却是死气沉沉的。他们都急不及待地作出道德上的妥协,并把纯正敬拜的严格要求降低。在这情形之下,玛拉基对应此时以色列人中的讥讽潮流和宗教上的病态,他的预言好像晨钟暮鼓,唤醒时人更新效忠圣约。
一2-5 全书6个争议中的第一个 玛拉基为神以爱拣选以色列的事实辩护,这爱要求人以尽心服从盟约和真诚的敬拜来回应。可惜以色列人的响应强差神意,他们以次等的祭物和虚假、徒具形式的敬拜来藐视神。
一6至二9 第二个争议 玛拉基把顶撞神之处揭露出来,并且斥责祭司们同流合污,违反了神与利未所立的圣约。
二10-14 第三个争议 玛拉基严斥异教通婚,认为是不忠于圣约的行径;而不合法的离婚,是夫妇二人不忠于他们在神面前所立的婚约。玛拉基警告以色列民说:他们所犯的过失不但使他们的供献不蒙悦纳,而且在圣洁的神面前,犯罪的人性命也不能保。
二17至三5 第四个争议 玛拉基把他定罪的范围扩展,同时他也肯定耶和华必定伸张祂的公义。当「立约的使者」来审判恶人,这一切事情就要发生(那时耶和华不单指证犯奸淫的人,正如二10-16所说,而且也指证其它犯罪的人),祂也要洁净子民,使他们供献之物最后得蒙悦纳。
三6-12 第五个争议 玛拉基再回到以色列吝啬祭物的题目上。以色列民没有在行为上回转,故此他们在物质上缺乏,咒诅临到他们。玛拉基有鉴于此,向他们挑战,要求他们真心诚意地献上十分之一,看神是否倾福报答他们。
三13至四3 第六个争议 玛拉基向他当代好发怨言的人保证说:恶人现今虽昌盛,好像逃过了神的审判,但他们至终仍要受审,同时耶和华必会拯救那些敬畏祂的人。
四4-6 玛拉基总括整个预言的重点:记念摩西的律法(第一至第三个争议的焦点),应许伊莱贾和耶和华大而可畏的日子必来临(第四至六个争议的焦点)。
玛拉基书的信息以对观呼应的形式编排──ABCCBA,下面注释的分段将会反映这架构。
对神的爱,可以从事奉、家庭生活、言语、奉献、敬拜神等方面来量度。所以,热心而谨慎的事奉、谨守婚约的盟誓、用属灵的智慧说造就人的话、尽本分作什一奉献,并且殷勤事奉、热心参加聚会,都是对神的爱作出合宜的回应。
玛拉基像其它先知一样,强调耶和华的话(默示)的权威。在这提纲挈领的卷首语中,先知自认他的角色,是作一位传话人;同时也清楚分辨他的工作是传达耶和华的话。在全书余下54节简洁而意义深远的经文中,作者以这宗旨贯彻始终。「耶和华说」、「万军之耶和华说」等句子屡见不鲜。
本书的卷首语与撒迦利亚书九章1节和十二章1节(比较哈一1)类似,都把这职事描写为一个「默示」,或许更贴切的翻译是:「一个重担」,含有迫切的责任感,甚至有可畏的意思(参耶二十三33-40)。
玛拉基的信息是传给一小群被掳归回的犹大余民,他却勇敢地以古时的统称「以色列」来称呼他们,藉此说明圣约所有的责任都落在他们肩上,而神在圣约中的一切应许也是属于他们的。
当义人受苦,恶人得势,我们不免怀疑神的爱。在第一个争议中,玛拉基揭露当时的人在这方面的疑问,并提出答案。由于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并且特别在灵性上都甚荒凉,以致他们对神的爱有所怀疑。玛拉基的回应是:指出神对雅各布无条件的爱,和对以扫相对的恶;保罗曾在罗马书九章13节一段经典性的经文中引述这点。在此「爱」字所表达的是拣选的意思,而「恶」所指的是弃绝,并不是个人的喜、恶(申二十三7明明禁止以色列人憎恶以扫的后裔以东人)。可参考路加福音十四章26节,十六章13节,这两节经文也有类似的用法。
雅各布和以扫都是以色列先祖历史中的人物。虽然他们同作兄弟,但在神的主权下,雅各布却蒙悦纳,以致他享有特权,成为神救赎历史中弥赛亚应许的传人,而以扫则在这事上无份,被神弃绝。不过玛拉基所关注的主要是以色列和以东这两个国家而非个人,雅各布和以扫分别是两国的代表和始祖(参参创二十五21-23)。如此看来,我们不能断言每一个以东人都被弃绝或咒诅,同样,我们也不能断言每一个以色列人都得救。
玛拉基以以东和以色列国运的对比来证明以色列蒙爱的地位,这做法在先知当代的人眼中必被视为大错。如果神真是拣选了雅各布/以色列而舍弃以扫/以东,那么为何祂容许以色列在主前587年被尼布甲尼撒王毁灭,又让子民被掳至巴比伦达70年之久?而在同时间内,以东却一切无恙,甚至似乎在以色列的亏损中获利?以东人对兄弟以色列受害,不单袖手旁观,而且还主动帮忙敌军巴比伦,向他们告密,又阻截以色列逃跑之路(诗一三七7;结二十五12-14,三十五15;俄8-16)。
可是,玛拉基却以杰里迈亚书九章11节来支持他的论点。在玛拉基之前200年,杰里迈亚已宣告耶和华即将要向犹大施行的审判:「我必使耶路撒冷变为乱堆,为野狗的住处,也必使犹大的域邑变为荒场,无人居住。」玛拉基用同样的话警告以东,说明以东与犹大一样不能逃避神公义的审判。以东所承受的审判似乎是借着拿巴提亚拉伯人的手;在主前550至400年之间,他们逐渐迫使以东人迁离本土,徙置到巴勒斯坦南陲一个后来被称为以土卖的地区。拿巴提人是半游牧民族,他们任由以东的市镇荒废,在放牧时又容许牲畜吃掉大部分植物,故此本来适于耕种的田地就被糟蹋了。犹大有一天会被恩佑重建,神爱子民的心由此可见,而以东的审判却是永久而不可逆转的。个别的以东人可以继续存活(正如一4所暗示;参可三8;以东人之中后来有归向基督的),但他们已永远失去国籍了。
第一个争议以承认耶和华的普世治权结束。这普世性观点──经常被误解为普世主义,以为列国的宗教也为神所认同──这是本书卷的一个副题,在下列经文:一章11、14节和三章12节,先知将再次陈述。
我们是否真的爱神胜过一切?这爱是否在我们敬拜和事奉的品质上反映出来?在第二个争议中,玛拉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第一个争议中的埋怨倒过来质问百姓。其实真正需要质疑的,不是神对以色列的爱,而是以色列对神的爱。先知一方面让我们看到所有以色列民都没有尊敬神,把有残疾的牲畜献给神(一14);另一方面他表明攻击的主要对象是以色列的祭司,因为他们的责任就是要防止人玷污圣所,还要审察祭物,以免有人献上瞎眼的、折伤的、有残疾的祭牲(利二十二17-25;申十五21,十七1)。
玛拉基在此用大胆的手法,企图令祭司们震慑,使他们醒悟过来。他拿他们对人的尊敬态度来对比他们对神极恶劣的藐视态度。玛拉基向他的同胞发出挑战,叫他们试把同样的礼物献给波斯的「省长」,藉此就可试验出礼物的品质了!玛拉基的逻辑是无争论余地的。一个小小的省长、主人或父老所配得的尊荣,还要比以色列人献给神的更多,而这位神却是至高的父、上主和「大君王」(一6、14;「大君王」名号在一般通俗的用法上是指皇帝或宗主国君王,正如王下十八19、28的用法一样)。
玛拉基的挑战并没有叫祭司们动心,显然他们受迷惑,相信在论到敬拜或献祭的事情,有总比没有好,不冷不热总胜过全然冷淡。但事实上,神宁可把这种草率、不敬和虚伪的敬拜全然停止(10节;参赛一11-15,二十九13;启三15-16)。
祭司们既然没有保守圣殿的圣洁,耶和华便以一种与他们罪过相称的刑罚来警告他们;因为他们「藐视我名」(一6),「没有将荣耀归与我的名」(二2),他们将要「被众人藐视,看为下贱」(二9)。由于他们污秽神(一7),神要用象征式的方法污秽他们,把祭物的粪抹在他们的脸上,除去他们事奉的资格;动物的粪土本来是应该搬到营外用火烧掉的(利四11-12),故此,现在祭司们也要同样被驱逐、被除掉(二3)。照规矩若所献的祭蒙悦纳,过犯得赎,祭司们本应祝福百姓,但现今神却要使他们的祝福变为咒诅(二2)。正如亨利马太(Matthew Henry)所言:「以荣耀神为本的人若行为不检,没有甚么比这更污辱神的名。」 ### 一11
是全书最具争议性的经文,特别令人置疑的是,玛拉基说当时人在「各处」烧香,献洁净的供物,而不是遵照申命记十二章的规定,在耶路撒冷献祭(参三3-4,四4)。解释一章11节的秘诀在于我们对「从日出之地到日落之地」这句子的了解。此句子所用的语法是属于末世论的用语(比较诗五十1,一一三3;赛四十五6,五十九19)。以赛亚两处经文都是指最后万邦接植过来,攀依耶和华,玛拉基亦有此含义。这方面的盼望在以赛亚书十九章19至25节和六十六章19至21节中得到更明确的定义,那里的经文说明万邦要作「利未人」,在认可的祭坛上向耶和华献上蒙悦纳的祭(并参诗四十七;耶四1-2;番二11;亚二11,八23)。
玛拉基可能已考虑到这些应许在他的时代里已开始应验,外邦人已有归顺犹太教的了。但当时归顺的人极可能仍属少数,而一章11节的语气却是明目张胆的,可见玛拉基所指向的是未来更完备的应验。
先知提醒读者,耶和华的旨意是使万邦悔改归信祂,以色列蒙召成为万民的祝福,也是这计划的一部分(参三12及创十二2-3),而整个思想架构都是以圣殿为焦点(如赛二1-5)。这是玛拉基对末日之关注的典型例证(例如三1-5、17,四1-4)。这计划和旨意加强他对时人在献祭礼仪态度冷淡之谴责。先知既已揭露祭司们的虚伪──他们对神的尊敬还不及他们对世上在位者的尊崇,便在一章11节进一步谴责他们,指他们献给神的还不及万邦。有一天,万邦中那些真正被赎的民要来到神面前,献上尊贵蒙悦纳的祭(参太八10-参太八10-12,在经文中耶稣亦以类似的论点来责备祂那时代的人)。
为甚么神要求作丈夫的,修好他在婚姻上的关系,才听他的祷告呢(参彼前三7;太五23-24)?玛拉基为这问题提供了答案:婚姻不只是丈夫与妻子两方面之间的盟约,而是一个圣约,是关乎3方面的权利与义务,神是其中的见证人,夫妻两人永远要在祂面前负责任。
在第10节中,玛拉基提出他第三个争议的论点,他描写以色列人普遍彼此不忠的情况;这现象亵渎了圣约,就是他们与神、以色列的父和创造者所立之约(申三十二6;参赛二十七11,四十三15;耶三十一9)。玛拉基斥责两个婚姻上类似的过犯,虽然两者不一定互相关连。第一个过犯就是与异族通婚(11-12节;参尼十三29,那里的经文指出祭司与异族通婚,把祭司之约玷污了)。第二个过犯是基于嫌恶与不和而闹离婚(13-16节)。
玛拉基所表达的是一个基本的婚姻概念,指出婚姻是夫妻之间的圣约。他对丈夫的要求,与救主耶稣和新约的使徒提出的相同。事实上,由于他对婚姻有如此崇高的看法,引起好些释经家怀疑他是否指实在的婚姻而言。有人认为玛拉基原意是以婚姻来象征以色列与耶和华之间的关系。不过,反对此说者指出全本圣经每一处以婚姻来作象征的经文,都一律把神描绘为丈夫,而不是妻子,正如此处的描述。另外又有人建议说:「你盟约的妻」(14节)只是指犹太人」的妻子,即与丈夫同一信仰,共同与耶和华立约的妻子。不过,传统的看法认为玛拉基原意确是指「婚姻盟约」,这看法仍然是最中肯的,也是新国际译本及和合本反映的观点。
玛拉基当代的人感到苦恼,因为神拒绝接受他们所献的祭物(13节),这举动在以色列民眼中就表示神不再赐福与他们。玛拉基又解释说:神指证那些不忠于妻子的丈夫,因为婚姻是一个圣约,不忠于原配直接影响人与神的关系。
第15节上可能是根据创世记二章24节(新国际译本作:「耶和华岂不是把他们造成一体么?在肉体和灵性上他们都是属祂的」)。如果这假设是对的话,那么玛拉基就是以亚当夏娃的婚姻为根据,发展成他看婚姻为圣约的理由,故此他强调丈夫尽责的重要性。这一节经文的原意模糊,但新国际译本的译法与下文15节下和16节下悲惨的警告互相配合。这些警告指出不忠于配偶的离婚是亏犯了一个人自己的生命(「所以当谨守你们的心」一句可译作:「所以要当心你们的性命」)。换言之,顾虑自己的性命与忠于自己的配偶,实际上是同一件事(比较弗五28)。经文的意思是说:神在婚姻关系之下,使一对男女产生一种深厚的生命契合,正如创世记二章24节所建立的关系一样。根据这解释,二章15节的逻辑与耶稣在马太福音十九章5至9节的教训就有显著的雷同了。
再者,这节经文又肯定神原意是要藉婚姻产生「虔诚的后裔」(「神的种子」)。在玛拉基的眼中,离婚破坏了这目的,正如异教通婚一样(参尼十三23-27;拉十3、44)。「神的种子」这句话是反映第10节(和一6)中,神是我们的「一位父」这形象,即是说:神之所以为子民的父,主要是由于祂救赎的作为和盟约的关系,作者故意以此句子来对比11节中「外邦神的女子」那一句。
若把第16节译作「我恨恶休妻……」(新国际译本及和合本都有这意思),我们在原文的处理上便产生很多困难,而且要把原文作若干修改。这里看上去似乎是对离婚一概地斥责,与申命记二十四章1至4节比较宽容的看法好像大相径庭。申命记二十二章19、29节;杰里迈亚书三章(耶和华象征式地与以色列离婚)和某些新约经文(太一19,五32,十九8-9;林前七15)似乎也暗示人有离婚的权利。故此,这节经文可更佳的理解为「耶和华以色列的神说:『若有人心生恨恶而离婚(指单以嫌恶与不和为理由的离婚,而不是指根据实际理由的离婚,诸如不轨的性行为等),他是以强暴为衣裳(指明显地以强暴来玷污自己;有关「衣裳」的象征性用法,参诗七十三6,一○九18;耶二34)』,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所以当谨守你们的心,不可(对妻子)不忠。」这译法无需改变希伯来原文,而且说明「恨恶」的主语是想离婚的丈夫,而非耶和华。还有一点可支持这解释,就是「恨恶」这动词经常在谈及婚姻的经文中出现,往往是指丈夫对妻子的态度(创二十九31;申二十二13、16;士十五2)。
先知首先斥责百姓以讥笑的怨言来烦扰耶和华(参三13-15)。现在百姓既已回到应许地,圣殿亦已建成,那么建立昌盛、富庶、知名大国的应许在哪里(例如该二;亚一16-17,二,八,九章)?在现实里,以色列所经历的是不断发生的社会和政治逼迫,以及经济剥削(尼一3,九36-37)。更糟糕的是,神不是曾应许要回到耶路撒冷和祂的殿中,以祂荣耀的临在与子民同住吗(亚一16-17,二4-5、10-13,八3-13)?摩西的会幕与所罗门的圣殿建成后,马上看到神的荣耀充满其中,故此以色列人自然期待(比较弥五3)同样的事情在重建的圣殿中发生(参出四十34-35;王上八10-11;结四十三1-12)。事实上,哈该书二章9节曾应许会有比所罗门圣殿更大的荣光充满此重建的殿。有哪种荣光比得上以西结书一章和十章生动而详尽地描写的荣光呢?到了时候满足,神便启示出来,只有神自己在耶稣基督身上所显出来的荣耀才可比拟(约一14)。但是玛拉基时代却缺乏这种可见的荣耀彰显,他们不能享受如此的荣耀。然而这境况却不一定永远如此;「万军耶和华说:『你们所寻求的主必忽然进入他的殿;立约的使者,就是你们所仰慕的,快要来到。』」(三1)当西面在圣殿中见到婴孩耶稣,我们可以看到这预言的部分应验,西面说耶稣是那位要来作「……光,又是你民以色列的荣耀」(路二32)。
从三章1节所提及的「仰慕」看来,以色列人似乎又重复阿摩司时代(摩五18)先人的错误,以为耶和华临到的日子必然带来全然美好的消息。他们埋怨地问:「公义的神在哪里呢?」答案是神的公义已经在途中,马上要临到。只是当祂来临的时候,并不如他们想象那样都是祝福,其中也有审判──祂要来「作见证」(三5所用的这词与二14一样),针对所有行恶的人,包括这些讥讽和亵渎神的人!为了这可畏的临在,耶和华作了事先的准备,祂应许说:「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我前面预备道路」(三1)。
一章1节中提到「玛拉基」这名字,名意是「我的使者/天使」;同一个字在三章1节再出现,通常译作「我的使者」,加上在同一节经文中又出现「立约的使者」一词,这些词句的出现带来注释上一些困难。究竟3位使者是指同一个人?或是两个不同的人?还是3个不同的人?
从三章1节的平行诗歌文体看到这位「立约的使者」是人所仰慕,也是要来的,显然与上述平行句众人寻求,又要来临进入圣殿的「主」相同。
第2-3节所描写的,更确定了这位「主」的神圣职事,这位「主」也就是「立约的使者」。
另一方面,第1节说「我的使者」,显然把这使者与说话的万军之耶和华分辨出来;这里的代名词:我、我的,也是指耶和华。这段经文明显是前瞻性的,加上本节经文与四章4至6节平行,显示「我的使者」并非指玛拉基(参四4-6的注释)。
新约看施洗约翰为这应许的「使者」,他是为主预备道路的(太十一10-14;可一2;路一76,七27;参赛四十3)。不过,从玛拉基这名字一语相关的性质看来,显然他也看自己的职事为将要来之使者的预表。
当主来的时候,祂要作两件相辅相成的工作:祂要洁净一些罪人(2-4节),并要审判其它人(5节)。进行洁净工作所用的象征描写:「炼金之人的火」和「漂布之人的碱」,强调它的彻底性和严重性。炼金之人的火需要很高的热度才能把镕解的纯金属从渣滓中分别出来(赛四十八10;结二十二18-22;彼前一7,并参太三11)。同样,古时洗衣的人(和合本作「漂布者」)用很强力的碱灰洗衣服,洗濯之后又放在石上用棍打。如果现今的罪人选择上主的洁净而不愿受审判的话,他们也必须付上这代价(参来十二7-11)。
先知再回到以色列吝啬祭物的主题上(参一6至二9)。前文所强调的是祭司们在这方面的失败,在现今这段经文中,玛拉基指摘的范围扩展到「通国的人」(9节)。
虽然第6节的翻译不能肯定,但玛拉基在此引述雅各布的例子,目的可能是要强调以色列民的罪。雅各布逃往巴旦亚兰之后,再回归(「转向」)应许地,同时也回归(「转向」)耶和华,那时他在伯特利建了一座坛,依照他在创世记二十八章20节(并参创三十五1-7)所许的愿,把十分之一献给耶和华。现在雅各布的子孙也同样从流放中回归,他们在耶路撒冷重建祭坛,但他们却大大疏忽了什一奉献(比较尼十三10-13)。在农产失收、旱灾和虫祸(10-11节)之下,这疏忽似乎可以原谅,因为这些灾祸足以阻止如此自以为是的敬拜者。但神的启示却指出这些自然灾祸不能用作借口,因为它们是整个国家不服从的后果(9节;参该一6、9-11,二16-19)。
在不忘祂对圣洁的要求下(参二13,三3-4),神在10至12节中应许说:当子民忠心地将当纳的十分之一献上时,那迫切渴望的雨水就会马上降下(10节),灾祸和农产失收的情况亦会马上停止(11节),以前应许亚伯拉罕的话:「万国必称你们为有福的」(12节;创十二2-3;参诗七十二17;赛六十一9;亚八13)也要应验。总言之,神应许满足他们所有的需要,却不是满足他们一切的欲望。
第10节和合本和新国际译本都译作:「倾福与你们,甚至无处可容。」原文直译是:「……倾福与你们,直到再没有需要」。
第六个争议用以色列人大胆的顶撞来开始,他们埋怨说:「事奉神是徒然的,遵守神所吩咐的,在万军之耶和华面前苦苦斋戒,有甚么益处呢?」(14节)。其实人若看玛拉基所揭露出来的罪恶过犯,不免都要问以色列人埋怨的究竟是甚么?原文显示「遵守神所吩咐」这句子和「苦苦齌戒」一句在文字结构上是平行对称的,暗示两者都是指礼仪上的要求而言,很可能与撒迦利亚书七章1至6节中,以色列所自夸的哀哭礼仪相似,这些都是虚伪的表面工夫而已(参二13;赛五十八3-9)。
玛拉基当代人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如此狂傲,随意怪责神的错。
第16节就提到另外一群人,作者说他们是「敬畏耶和华、思念他名的人」。耶和华一边忆述当时顶撞神的一群,一边又侧耳听第二群人的对话。正如薛西王(即亚哈随鲁王)保存了一卷书册,内中记载末底改良久未得封赏的忠心事迹(斯六1-3),同样,在神面前也有一本「记念册」,记载这些圣徒的忠信(比较诗一三九16;但十二1)。
那些傲慢的埋怨者宣称「行恶的人得建立,他们虽然试探神,却得脱离灾难」。耶和华应许说:在要来的那日子里,他们就会发现自己的错误(参2节)。名字记在「记念册」上的人,那日必归属耶和华,成为祂的珍宝(17节;出十九5)。在那日子里,神要宽赦那些忠信的人,就是事奉祂的人;祂要向他们施「怜恤」。在那日,「向你们敬畏我名的人,必有公义的日头出现,其光线(原文是翅膀)有医治之能」(四2;参赛六十1-3,但玛拉基所用的意象可能来自古代近东流行的带翅膀的太阳形象;并参路一78);他们必要制服恶人(四3)。至于其它人,那日子却是「狂傲的和行恶的」被烧尽如碎秸(四1)的日子。
玛拉基最后的陈辞(四4-6)摘要指出整个预言的要点:记念摩西的律法、伊莱贾的应许和耶和华的日子来临。玛拉基在书中一贯地遵从摩西的律法,并且多有引述五经的经文,这已预备好读者的心来接受第一个训谕。然而在第二个训谕中,为何指出将要来的先知是伊莱贾,却没有清楚交代?可能因为三章10节显示久旱无雨的问题(王上十七1;参雅五17),所以需要一个像伊莱贾的人执行这职事。另一个可能性是因为玛拉基甚关切异教通婚带来的侵蚀性恶果(二10-12),所以他回忆亚哈王与耶洗别声名狼藉的婚姻;这段婚姻曾带给伊莱贾很多烦恼,为以色列造成大祸(王上十六31,十八4、19,十九2)。无可否认,玛拉基必定十分欢迎一个像伊莱贾的人物来向当时宗教上的妥协和冷淡发出挑战。不过,最可能的解释是:玛拉基看到所有旧约先知中,无人能像伊莱贾那样符合申命记十八章15节所描写「像摩西」的弥赛亚先知形象(参申三十四10-12)。故此,在四章4至6节中,伊莱贾与摩西并列,代表旧约中所有的先知,正如伊莱贾在山上变像中的作用相似(太十七3;可九4;路九30;并参启十一3,其中的两个见证人是仿似摩西和伊莱贾的模样)。
在「耶和华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应许差遣「伊莱贾」,正好证实了上文三章1节的解释,即所应许的「使者」不是指玛拉基,而是指将来某一位先知(两段经文中的人物是受耶和华差遣,并且是在耶和华的日子来临之前)。至于这位未来的先知为甚么被指为伊莱贾,最可能的解释是因为这未来的使者所蒙召去执行的先知职事,与历史上的伊莱贾类似,而并非因为神使历史中的伊莱贾免去死亡,让他将来可返回世上生活。在这一点上,我们亦可比较对于将要来的「戴维」的预言,这些预言并不表示以色列的第二个王实际回到世上(耶三十9;结三十四23-25,三十七24)。新约圣经指施洗约翰是这预言的应验(太十一10-14,十七10-13;可九11-13;路一17;亦参约一21、25)。虽然事隔400多年,但约翰是圣经正典的救赎历史中紧随着玛拉基之后的先知。他像伊莱贾一样,穿着特别的骆驼毛衣,腰束皮带(王下一8;太三4;可一6)。约翰所作的也像伊莱贾一样,他勇敢地、不妥协地斥责罪。他的职事也同样导致他在王和恶毒的王后面前受难(王上十九;可六17-18)。施洗约翰「行在主的前面,叫为父的心转向儿女……又为主预备合用的百姓」(路一17)。
格式化:马靖龙弟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