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哥林多后书,就得了解保罗和哥林多信徒的关系。保罗写哥林多前书时所发生的事,已在该卷书信的导论中交代了,其后发生的事件,兹列如下。
保罗写哥林多前书是为了澄清他先前发出的信(林前五9-11),回应他从革来氏家里的人所接获的消息(林前一10-12),解答哥林多人询问有关他教导的来信(林前七11),也要除去潜伏着针对他个人和事奉的批评(林前四1-18)。他趁机教导要为圣徒捐钱(林前十六1-4),为提摩太将探访哥林多教会铺路(林前四17,十六10-11),同时告诉哥林多教会,他计划在前往耶路撒冷途中经过马其顿时,探望他们(林前十六5-9)。
有关提摩太探访哥林多教会的详情不多,但当保罗开始写哥林多后书时,提摩太已经回来(一1),而保罗和哥林多教会的关系出现了问题。
很明显的,当提摩太回到以弗所,他同时带回有关哥林多教会令人不安的消息,这使保罗改变他原先记载在哥林多前书十六章5至9节所计划的行程,与其经过马其顿到哥林多,再到耶路撒冷,他直接从以弗所航行到哥林多,有意在他探访哥林多教会后,北上到马其顿,之后再经过哥林多去耶路撒冷,这样哥林多教会就可以「再得益处」(一15-16)。但是,当保罗抵达哥林多,他发现自己竟然是某人恶意攻击的对象(二5,七12),教会整体上没有声援保罗(二3)。对保罗和哥林多教会来说,这明显是痛苦的,令使徒不愿再冒险。结果,他再次更改行程,去了马其顿后,不再回到哥林多,而直接返回以弗所(一23,二1)。
一回到以弗所,保罗写了一封「严厉」的信给哥林多教会。可是,这封信已经遗失。从保罗在后来写的信中引述,似乎是要哥林多教会采取行动,对付在他那一次痛苦的探访中攻击他的人,以及表明他们在这事上的清白和他们对保罗的爱戴(二3-4,七8、12)。传递这封「严厉」的信给哥林多教会的人身分不详,可能是提多。无论如何,在提多探访哥林多回来后,保罗期望从他那里取得哥林多教会如何回应他这封信的消息。保罗对他们正面的响应,相当有信心,在提多出发前,他对提多表达了这份信心(七14-16),他亦请提多照管慈惠集捐之事(八6)。
保罗和提多原本计划在特罗亚会面。保罗抵达时,发现福音之门敞开了,但因提多尚未抵达,保罗因切望与提多会合而无法专心致力地工作,所以他离开特罗亚,跨过马其顿境,期望可以在提多赶去特罗亚途中与他相遇(二12-13)。当保罗抵达马其顿,他已陷入与马其顿教会同样面临的逼迫中(七5,八1-2),这亦加深他的焦虑,最后当提多抵达时,保罗才得到极大的安慰(七6-7),他亦从哥林多教会对他的爱戴和处罚那中伤他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忠心,得到安慰。
保罗写下哥林多后书一至九章,来回应提多带来的好消息。他们对他那封「严厉」的信之反应,使他大有喜乐,提多的探访肯定了他能以哥林多教会为荣,特别他在提多面前大大的称赞教会(七4、14、16)。他也以一些篇幅解释行程的改变(一15至二1)和在他的心里,他写那封「严厉」的信的原因(二3-4,七8-12)。虽然保罗因教会果敢的为他澄清,并处罚那亏负他的人而感到喜乐,但他也吁请他们赦免和安慰那人,免得「撒但趁机胜过我们」(二11)。
保罗除了表达他舒一口气和他喜乐的心情,他也用一些篇幅处理两个课题。第一,他解释他在亚细亚(以弗所)和马其顿的使徒事工(一 3-11,二12至七4)。第二,他针对有关收集捐献的事,有详细的指示和鼓励(八至九章)。哥林多教会开始收集捐献已有一年(八10),当他们写信给保罗时,保罗也在这事上回复他们,给予他们基本的指示(林前十六1-4)。其实,保罗已经向马其顿人夸奖哥林多教会乐于捐献,如今他也急于想知道他的夸赞是否落了空(九1-4)。
写完哥林多后书一至九章,保罗接到哥林多教会令人忧心的消息。保罗所谓的「假使徒」(十一13)正针对保罗和他的同工兴起各样的指责。哥林多教会似乎深受影响,接受他们的福音(十一1-4),也顺服他们过分的要求(十一16-20)。这造成保罗和教会的关系出现新的危机。
究竟保罗是在他寄出哥林多后书一至九章之前或之后才收到哥林多教会消息,并不明确。无论如何,哥林多后书十至十三章是保罗针对新的危机而写的,特别是回答「假使徒」的指责,并排除哥林多教会的疑问。这似乎是使徒最后恳切的行动,要帮助会清醒过来,保存他们对基督清洁无亏之心和他们对属灵的父亲──保罗──的忠心。他也警告他们,他在计划第三次的探访,届时他在必要时将使用使徒的权柄,他亦清楚表明希望哥林多教会晓得响应他所写的,以致他不必如此行(十二14,十三1-4、10)。
根据使徒行传二十章2至3节,保罗在马其顿逗留后,曾往希腊3个月,我们可假设他确如自己所应许的第三次到哥林多去。表面上看,因为哥林多后书十至十三章所写的,或是保罗第三次探访,哥林多教会的问题已获解决。从保罗在这3个月内写的罗马书可以窥见端倪,在那卷书里这么写着:「但现在我往耶路撒冷去,供给圣徒。因为马其顿,和亚该亚人乐意凑出捐项,给耶路撒冷圣徒中的穷人」(罗十五25-26)。若亚该亚人(大多数是哥林多人)已参加捐献,他们在十一章7至11节和十二章13至18节所提及的误会应已解决。同时,若保罗能在希腊花3个月的时间,用以写罗马书,哥林多教会的情况相信已大有改善。
若哥林多教会在经过这些折腾后不断改进,就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可惜的是,《革利免书》(主后95年着)证实哥林多教会又再出现纷争的现象。
在以上有关保罗和哥林多教会的关系中,与保罗为敌的事共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一至七章)是来自一个对头人的敌对,第二个阶段(十至十三章)是群体的敌对,保罗称为「假使徒」。
传统的看法是保罗在一至七章所提及的犯罪之人即是哥林多前书五章里的那个淫乱之人,但在二十世纪的释经家,基于两个原因放弃以上的看法:第一,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五章强烈要求教会把这淫乱的人逐出教会,他就不会在哥林多后书二章要求教会恢复他的位分。但这对立的看法低估了保罗生命中所坚守的赦免的福音。第二,在哥林多后书二章,保罗所指责的并非道德上的行为,而是个人的攻击,反对保罗和他所持的使徒权柄。这是较有分量的看法。但是,这敌对者也可以是在道德的罪之上,加上针对保罗和他使徒权柄的攻击。我们可以把有关情节重组如下:
哥林多教会在收到前书时,并没有马上对保罗所谓的淫乱之人采取纪律行动,所以当提摩太来到哥林多,才发现这人并没有受责,也无悔过之意。当保罗听到这消息。他改变行程,马上到哥林多亲自处理此事。他一扺达即发现自己反受到那犯了淫乱之人的攻击,并反对他的使徒权柄。哥林多教会并没有支持保罗,所以保罗退到以弗所去,在那里发出「严厉」的信,要求哥林多教会对敌对者采取纪律处分,哥林多教会才允予遵行。当提多带回消息后,他写哥林多后书一至七章,表达他的喜乐和释怀,并要教会赦免那个已悔改的人。
第二个阶段的敌对包括针对保罗发出苦毒的人身攻击,保罗称这班人为「假使徒」,攻击的性质可从保罗在哥林多后书十至十三章属灵引导的回应得知。这群假使徒所带来急转直下的危机,在保罗写哥林多后书十至十三章时尚待解决。
他们取笑保罗,指他不在哥林多而远在安全之地才显出「勇敢」,而在他们之中却是「谦卑」(十1)。他「凭血气行事」(十2)。他的信「又沉重,又利害」,及至见面,却是「气貌不扬,言语粗俗的」(十9-10)。他们指责保罗自称为使徒。又说他是他们当中最小的,因为他没有受过演讲训练(十一5-6)。他们亦怀疑保罗在金钱上的操守,又讽刺他拒绝接受哥林多教会的经济支持,这也证明保罗并非真正爱他的信徒(十一7-11),也隐约描绘出保罗要从捐献中牟利(十二14-18)。
从十至十三章的推测,与保罗为敌的应是犹太籍的基督徒,他们为自己同时有犹太背景,而又是基督的仆人而感到光荣。若如保罗在三章1至3节所说,他们要求保罗有荐信,他们自己或许也有这类的荐信,且有可能是从耶路撒冷发出的。若是这样,有可能是与在哥林多已成立的「矶法派」有关,这派人倾向与彼得有关连的犹太化基督教。
保罗控诉他们宣扬另一个耶稣和另一种福音(十一4),这控诉类似他指控有人以另一种福音扰乱加拉太教会(加一6-9)。这些犹太信徒尝试向外邦信徒施行律法的要求,要他们行割礼。但在哥林多后书,保罗并没有指出这些敌对者欲施行类似的律法要求。在加拉太的敌对者和在哥林多的假使徒还有明显的不同。后者注重演讲才能(十一5-6),这并非耶路撒冷信徒的强处(徒四13),亦非他们所差来的人的强处。另外,哥林多的假使徒似乎强调异象的经历和启示(十二1),以此能力显明基督透过他们说话(十三3),并为使徒当有的标志(十二11-13)。至今一般认为犹太主义者不会有这些强调。因此,假使徒可能并非犹太主义者。
当时希腊世界讲究辩才和眼目可见的奇异经历与启示(西二18),并异能(徒八9-13)。在哥林多的假使徒可能受希腊世界影响,或为讨好哥林多信徒而追求这方面的能力。哥林多前书清楚的表达哥林多教会为此感到自豪,而保罗则提出警告,不应过分注重这些事情(林前一5,四8-10,十三1-2)。可见保罗的敌对者若不是被希腊思想同化,以致影响使徒观念的一群犹太信徒,就是来自耶路撒冷教会,接受这些在哥林多教会已普遍流行之意识的犹太信徒,他们要藉此影响哥林多教会,使之与保罗为敌。
从保罗针对有关假使徒的教导来看,可知保罗和敌对者在神学观念上有两大差异:其一是与福音有关,保罗视之为另一个不同的福音,传另一位耶稣,赐下另一个灵。
另一个差异是成为基督使徒之准则。除了初期教会的十二门徒是当然的使徒外,要成为使徒就必要符合一些准则,以防人随意自称,保罗的敌对者就是以所谓「威风主义」(triumphalism) 的观点来鉴定使徒,他们期望使徒在个人方面要有出色的表现,需有引人注目的外表和出色的口才(十10),对羊群要够权威(十一20-21)。能称为使徒,决定于从神而来的异象和启示(十二1),也需要有行异能的表现(十二11-13)。他应是基督的发言人,并以他在事工上所显的异能令人信服(十三3-4);在体统上,基督的使徒应有犹太人血统(十一22)和举荐信(三1),这些举荐信大多可能是由耶路撒冷教会领袖发出的。
在这情势下,保罗为了哥林多教会,指出他的事奉并非没有举荐信(三2-3)、知识(十一6)或权柄(十三10)。他指出,他也有从神而来的异象和启示的经历(十二1-5),他亦有行神迹奇事(十二11-13),他也能证明基督透过他说话(十三3-4),但保罗清楚的表明,他反对使用这些超越表现作为鉴定使徒的准则,真正的使徒事工应以它的果子(三2-3)、行事方式(依据基督的温柔和谦卑;十1),以及与基督一同受苦为根据(四8-12,十一23-28)。那些为宣讲基督福音而受苦的,在他事奉的软弱上,将彰显神复活的大能(四7-12,十二9-10,十三3-4)。
在此,我们有两个界定真正事工的不同准则,一个以得胜的形象出现,着重能力的彰显和权柄,软弱和受苦在此没有地位;另一个准则在肯定能力和权柄的同时,也坚持这些均不属于使徒本身,乃出于神的主权,随己意将能力赐给祂软弱的仆人,为要彰显神以自己的能力,使「愚拙」的福音得以推广(十二9-10;参林前一17至二5)。 参阅「书信的研读」专文。
信徒的生活和事奉,不是按着外表,也不是凭着一些看得见的能力,而是在人的软弱中彰显神的大能。作为最有个人色彩的新约书卷,哥林多后书是使徒保罗心灵的一扇窗子,是事奉人员必读的一卷书。
第1节信的开始,在向教会问安中,保罗即已带出其使徒身分。保罗自称为「基督的使徒」,对保罗来说,使徒是见到复活主(林前十五3-10;加一15-16),受主所托传福音(加一11-12,二7),并其福音工作显明是以神的恩惠为证(罗一5,十五17-19;加二8-9)。在大马色的路上,基督设立保罗为使徒,这样的设立是「奉神旨意」。问安的对象是「在哥林多神的教会」,反映各教会并非只是由一批在信仰上是志同道合的个体组成,却是享受着与神的特别关系,属于神的社群。问安的对象也包括「亚该亚遍处的众圣徒」。在此,「圣徒」不是指今天普遍理解的受封圣人,而是指所有信徒皆属神,且是神特别宝贵的。
第2节此外,保罗还祈求恩惠与平安。「恩惠」指神的眷顾和帮助,这是神为了救赎我们而差遣祂的儿子来到世上(参八9;罗五8),以及祂不止息的爱、帮助和供应(参罗八32)。「平安」基本上是以与神和好为目标,透过基督的死而达到(参弗二13-18),实际的果效可在我们内心的平安反映出来。
第3节依据当时写信的格式,保罗在问安后感恩。不同的是这感恩的对象不是读者值得夸赞的品格,却是「发慈悲的父,赐各样安慰的神」,保罗在他各样的患难中得到神的安慰(包括肉体所受的痛楚、患难、逼迫和焦虑;参一8-10,四7-12,十一23-29)。所领受的「安慰」有时指从痛苦和焦虑中拯救出来,有时是在受患难中得激励。
第4-7节这里保罗所谓的「安慰」是指在患难中的激励和加倍的恩惠。保罗说我们受患难,是叫我们「能用神所赐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样患难的人」,人无法带给另一个在患难中的人从天而来的拯救,却可以在患难中分享所领受的安慰(当保罗述及信徒多受「基督的苦楚」,他可能指代替基督忍受苦楚,经历犹太人所指「弥赛亚出生的剧痛」,即是引进弥赛亚时代的一段患难时期)。保罗鼓励读者,指出在他的事工中虽经历许多的困苦患难,却不失为分享神的安慰的美好时机。
第8-11节保罗所指的安慰是从患难中被拯救出来,他在亚细亚的事奉曾面临「连活命的指望都绝了」的境况,神允许事情如此发生,为要叫我们「不靠自己」,只靠祂。依靠神而不依靠自己的能力,是基督徒生活的基本要点,但这样的生活态度不是自然而有。往往需要苦难来使我们依靠神。保罗见证神用苦难来教导他,并救他脱离「那极大的死亡」。
在问安与感恩之后,保罗直接响应由提多带回来的消息。在保罗表达因哥林多教会对他的忠诚和亲情而有的喜乐及释放之前,他指出几样可危害他与教会关系的批评。
第12节保罗首先为自己的正直品格申辩。在他与哥林多教会的交往中,他行事有「圣洁和诚实」,不靠「人的聪明」,乃靠「神的恩惠」。这点保罗在二章17节有更多的比较:「我们不像那许多人,为利混乱神的道。乃是由于诚实,由于神,在神面前凭着基督讲道。」「人的聪明」是存诡诈(参四2)或用高言大智(林前二1)来博取人。凭神恩惠的事工乃是依靠神的大能(林前二2-5)方有果效。
第13节保罗的正直也在其书信中表达出来:「我们现在写信给你们的话,并不外乎你们所念的」,所认识的,他并不会口是心非。
第14节他在结论中,指出他对哥林多教会终于认识他与同工们均为正直的人,能以他们夸口,「好像我们在我们主耶稣的日子」,以他们夸口一样。保罗期盼在最后那日,为着神在信徒生命中的工作而大大喜乐,并盼望他们现在也可为着神在他身上的工作夸口。
第15-16节在维护他的品格后,保罗接着解释他为何改变行程。因他相信哥林多教会能引他为荣,他才改变在哥林多前书十六章5至7节所描述的行程。他这样更改也是为了他们「再得益处」──来回马其顿时经过哥林多两次。
第17节这份对哥林多教会的信心似乎错了,他们因他改变行程而批评他,以致他要问:「我所起的意,岂是从情欲起的,叫我忽是忽非么」。「从情欲起的意」指不加思索地随意改变主意,毫不为别人着想。保罗的问题指出他强烈否定使徒会如此行事。
第18-20节为他改变行程辩护,保罗要读者留意他向他们所传的道:「我指着信实的神说,我们向你们所传的道,并没有是而又非的」。他补充说:「在你们中间所传神的儿子耶稣基督,总没有是而又非的,在他只有一是。神的应许,不论有多少,在基督都是是的」。在神来说,祂的应许从未落空,这表示保罗──这位为信实的神传福音的──也不会出尔反尔,无缘无故的更改行程。
第21-22节原因是「那在基督里坚固我们和你们,就是神」。既然是神坚固保罗,哥林多人应知道他会按神的正直行事。保罗另加插说:「并且膏我们的,他又用印印了我们,并赐圣灵在我们心里作凭据」。这是神赋予保罗圣灵的途径,并且也是凭据,作为将来降临的保证(保罗分享神再来的荣耀),也是圣灵使保罗得以正直地站立得住。
第23-24节保罗接着指出即使后来他无法如他所承诺的,在回程中前去探望他们,也是按着正直行事,原因是「为要宽容你们」。这也暗示若此趟成行,将执行纪律,届时保罗会对哥林多教会施行严厉处分。保罗急忙接着说:「我们并不是辖管你们的信心,乃是帮助你们的快乐」。因为他们凭着信得以站在神面前,因此他们并不在人之下。
二1-2 保罗两次探访带给他许多的「忧愁」,都是因为遭受个人的攻击。但若进行第三次探访,也务必带给他忧愁,只是别有原因──对哥林多教会执行纪律管教以致他们忧愁,就没有人能叫保罗喜乐了。
第3-4节所以与其进行所承诺的第二次探访,他写了封严厉的信,「恐怕我到的时候,应该叫我快乐的那些人,反倒叫我忧愁」。这封信是保罗在「心里难过痛苦,多多的流泪」的情况下写的,内容包括对哥林多教会相当严厉的教训(参七8-9)。可是,他写信的目的「不是叫你们忧愁,乃是叫你们知道我格外的疼爱你们」。面对困难的问题需要真正的爱心,这需付上痛苦的代价,但比躲避敷衍来得好。保罗避免自夸,但为使事情有清楚的了断,他却预备面对被评为自夸的危险。当我们要调解冲突,我们也应预备这样做,同时避免自以为义。若在神的子民当中发生冲突,所牵涉的过于个人的名声,除非处理得妥当,否则只有让撒但得益(参二 11)。
附注:「良心」这字词出现在保罗书信的次数比其它新约书卷的总和还要多。不像斯多亚派(Stoics)的观念,保罗并不把良心当作人内里神的声音,也不像当代普遍希腊思想中把它的功用限制在审断过去的行为(通常指坏的方面),保罗所谓的良心,是指人内里评断自己行为(无论是已进行或是在意念中)和其它人的能力,它依据个人主观所能领略的最高标准评断人的行为。既然人类已被罪所侵蚀,主观的良心(人的本能之一)准则和效用,也受到罪的侵蚀;基于这个原因,良心决不能成为评断个人行为的绝对标准。良心通过的未必能得到神的许可;相反,良心斥责的,有可能是神容许的。因此,最后的审判是属于神的(参林前四2-4)。可是,抗拒良心的声音将导致灵命上的灾难(参林前八;提前一19),但我们可以调整提升这所谓良心的准则,以达至与我们所不断领受的真理相合。
第5节在保罗请求哥林多教会原谅和安慰那敌对他的人之前,保罗提醒他们这样的冒犯不但令保罗忧愁,也令整个哥林多教会忧愁。
第6节但是,「受了众人的责罚,也就够了」。由此我们可知哥林多教会终于按着保罗的指示处罚那犯罪者(参七11-12)。
第7-8节保罗关心的是那受罚者,担心他因受处罚而「忧愁太过」,甚至沉沦了。并要哥林多教会向这个悔改的受罚者显出坚定不移的爱心。
第9-10节他指出他写信不但是要求处罚犯罪者,也是考验他们的顺服。他们已经证明是顺服保罗的指导,现在保罗请他们赦免那犯罪者。
第11节 这样的赦免和安慰是必要的,「免得撒但趁着机会胜过我们」。也即是因其中一个肢体被掳而占了教会的便宜,也利用道德的失败促使犯错的一方离异。保罗对犯罪者的处理方法,提醒我们不应当忽略或宽容犯罪肢体公然或声名狼藉的罪行。为了教会和神荣耀的名,纪律行动是在所不免的。保罗的处理方法也提醒我们这纪律行动的最终目的是让犯错的一方得着安慰。所有宣讲和好信息的,也得付诸行动,而不应满足于惩罚犯罪者,而是准备好在他们悔改时,即向他们显出坚定不移的爱。
保罗在那次痛苦的探访后,回到以弗所,也在他发出「严厉」的信之后,他取道往特罗亚,期望在那儿遇上提多,并从他那里接到哥林多的消息。当他抵达那里,他发现「主也给我开了门」去传福音,但因他无法找到提多,他「心里不安」,所以他前往马其顿,希望可以和提多相遇。保罗选择离开那已打开的福音之门,正反映出他等候提多带来的消息之焦虑。保罗在马其顿见到提多后而得释放的经历,在七章5至16节里描述,在这之前,他离开主题转入另一个分题(二14至七 4),讲述他事工的性质和如何在患难中被神托住。
这时,保罗所写的都集中于他在事奉中忍受的患难。他述及在亚西亚所受的苦,遭人批评他的品格不正直,以及在哥林多遭受的苦楚,并无法在特罗亚传福音。似乎为了要平衡这样的分诉,保罗接着发出积极的心声,描述神如何随时随地加力量给他,使他的事奉有果效。
第14节在艰难中,保罗能够说:「但感谢神,常帅领我们在基督里夸胜」。保罗绘出一幅像得胜罗马军队操步游行的图画,他把自己想象成一名由神率领着夸胜的兵士。在此,这幅得胜的图画与「威风主义」并不相称,因在保罗的观念中,受苦即是一种胜利。在这种步操游行中,少不了以芬芳的香来拜祭偶像,而保罗则以神「以我们显扬那因认识基督而有的香气」来作出比较。
第15-16节那些宣扬好消息的,就像在神面前的「馨香之气」;对那些听从福音的是「活的香气」,但对那些不听从的则作了「死的香气」,对于未听过福音的人,宣扬福音有这么不同的影响,传道者的责任十分重大,所以保罗问:「这事谁能当得起呢?」(直到三5我们才找到答案:「并不是我们凭自己能承担甚么事,我们所能承担的,乃是出于神。」)
第17节保罗感到这责任的重大,因为「我们不像那许多人,为利混乱神的道」。他拒绝玩弄神的道(参四2),也拒绝冒犯神的道,利用它来求自己的益处。另一方面,他是「出于诚实」,清楚知道他得在神面前交账。
保罗现在响应他抵达哥林多时,因没有举荐信而受人质疑。这样的批评多数是来自假先知,目的在于中伤保罗。
第1-2节保罗回答说,「这真是谎谬,我们岂是又举荐自己么。岂像别人,用人的荐信给你们,或用你们的荐信给人么。你们就是我们的荐信」,哥林多教会的存在举荐了他事奉的果效。
第3节教会就是「基督的信」。保罗受基督所托,把这封「活生生的信」书写在哥林多教会的心中。保罗在这事工中以永生神的灵为「墨」。靠主的恩典,这信赞扬并肯定了这事工所产生的果效──即是该「信」的产生。虽然有些情况,忠心的事奉未必有明显的成绩果效,这样的事实却不能作为借口,解释在其它境况中没有效果的事奉:成绩、果效仍然是适合用以衡量的准则。
第4-5节保罗在此证明他之所以能称职,全是倚靠神,这也回答了他在二章16节所问的问题。这并非刻意夸张他的谦卑,乃适度地肯定圣工能以成全,全靠神透过圣灵所赐的能力。
第6节保罗在新约之下的事奉「不是凭着字句,乃是凭着精意(圣灵)」,相对地比较两约的基础:摩西律法和圣灵,那「字句是叫人死」,律法向犯法的人宣告审判;「精意」(圣灵)是叫人活。在新约之下罪得赦免洗净,人靠圣灵而能活着向神。
保罗在这段引用出埃及记三十四章29至32节(7-11节)和33至35节(12-18节),来比较在两约之下的事工,并展示新约的超越性。保罗的动机在于指出他所受托之职事的荣耀,因此,固然有许多难处,他也不会放弃(参四1)。
第7-11节出埃及记三十四章29至32节告诉我们,神赐下律法的荣耀,这荣耀从摩西发光的脸上反映出来,激起以色列人心中对神的敬畏。保罗确认旧约的壮丽威严,但新约带来的色彩更为辉煌,新约在以下3方面超越旧约:「属灵的职事」比「叫人死的职事」更为光荣(7-8节);若是「定罪的职事」有荣光,那「称义的职事」的荣光就越发大了(9节);「长存」的比「渐渐退去的」更有荣光(11节)。在旧约的职事中,违法的人被定罪,在基督来临时这渐渐褪去。新约的职事是靠着圣灵的能力而行,让人有机会站在神面前,无可取代。
第12-18节在出埃及记三十四章33至35节,摩西在传达神的律法时蒙着脸,避免他们看到他脸上的荣光。保罗解释这是避免以色列人看见那随着旧约的废去而褪色的荣光,他也比较摩西的胆怯与自己作为新约执事的胆量(12-13节)。他也看到摩西蒙在脸上的帕子,与蒙在当代许多犹太人心里的帕子,使他们无法正确了解在会堂里宣读的摩西律法(14-15节),那些转向主的信徒却已将这心中的帕子挪去(16节)。所以,「敞着脸」反照出主的荣光,也「渐渐的变成主的形状」。
保罗强调新约超越的荣光,目的在于解释他为甚么这么刚强且不丧胆(12节;参四1)。在哥林多,他的敌对者常强调犹太传统的价值,他使用这论题也为了对比他们的教训(参十一 21下-22)。 四1-6 保罗的事奉
第1-2节保罗因受托付重任,所以他说:「我们就不丧胆」。也由于同样的原因,将那些「暗昧可的事弃绝了」,在消极方面,他「不行诡诈」,「不谬讲神的道理」(即赋予世俗的解释;参二17),;在积极方面,这包括「将真理表明出来」。我们只需要把真理清楚表明在人所处的境况中,不需作那过于保罗所作的,刻意用计使神的道更有功效。更直接地说,若依靠圣灵,神的话自然会达到神所要达到的果效(参赛五十五10-11)。
第3-4节「我们的福音蒙蔽」意指那些守住犹太传统的人,仍然不晓得他们的经文其实是指向基督(参三14-15),而他们的「心眼被这世界的神弄瞎了」。但是,很清楚的,从哥林多后书可引出保罗看到「这世界的神」(撒但)辖制着犹太人(参二11,十一3、14)。这些心眼被弄瞎的人看不到「福音的光」,而这福音是「基督的荣耀」,是「神的像」,当保罗说基督本是神的像,他可能指他的人性(参创一26「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或是祂的超越(「智慧」有时拟人化为神的形象;参箴八22-31;西一15-20)。 第5-6节如果福音是关乎基督的荣耀,那么保罗并没有传自己(别人可能会),他乃是「传基督耶稣为主」,而他看自己为听众的仆人。保罗事奉的基础在于亲眼看到「神荣耀的光,显在耶稣基督的面上」(起初在大马色路上)。我们只能向他人宣讲我们自己所见过的基督。
第7节那些带着福音荣耀的光的,被比作「瓦器」,不贵重且容易破碎,这表明宣讲福音所释放的能力是「出于神,不是出于我们」。
第8-12节接着一段话表明这原则(「四面受敌,却不被困住……」),同时表示神的能力不但托住保罗,也在他身上工作,给别人带来生命(「死是在我们身上发动,生却在你们身上发动」)。这里「生」和「死」不含奥秘的意味,而是具体的指保罗在事奉中不断地面临死亡的危机(参一8-10;罗八36),与此同时,他也经历基督的生在他身上的工作,并透过他而工作。
如诗人在受苦中持守信心所说:「我因信,所以如此说话」(诗一一六10),保罗说:「我们也信,所以也说话」。这是他对那叫死人复活的神所存的信心,而促使他继续传福音,知道这将对教会肢体有益处,感恩也增多。
第16-18节虽然保罗的外体「毁坏」,他并没有丧胆,因为他的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无论如何,这些外在的苦楚比起那将成就的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是「至暂至轻」的。保罗以看不见的世界里的荣耀,来忍受在世上所见的患难。
带着这样的亮光,保罗继续解释,当「在地上的帐棚若拆毁了」,他想得到的是甚么。
第1节这一节怎样解释,决定我们将如何理解五章1至10节。从四章16节至五章10节整体内容来看,「地上的帐棚」的拆毁指身体死了。保罗视他所遭的患难如同令他身体死亡般严重,既知地上的帐棚是这么容易被拆毁,他提醒读者别忘记「神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句子中的平行对比反映保罗真正的意思。甚么是「地上的」并有被拆毁的威胁(1节上),将为所对比的「永远的」(1节下)东西所替代,如果前者指的是圣徒地上的身体,那么后者指的应当是另一个身体,即是圣徒复活后的身体(参罗八18-23)。
第2-5节保罗表达他渴望从地上的身体所受的捆绑中解脱,他并非追求脱离身体,如诺斯底派所提倡的,他是追求复活后拥有新的生命。这就是他所谓「非愿意脱下这个,乃是愿意穿上那个」。神已经为这个目的造我们,也赐给信徒圣灵,作为祂必成就这目的的凭据。
第6-8节直到目前为止,保罗提及在地上毁坏了的身体,将有复活的身体来补偿,却没有暗示前者必定先于后者。在这里,由于逐渐了解他个人可能在一般的复活前经历了死亡,他将焦点转到这件事上。首先,他肯定他在神面前的信心使他不丧胆(参二14、3-4、12,四1、16),同时他认知他目前的情况尚有不足之处:「我们住在身内,便与主相离」。
从第7节我们可以得知,保罗说我们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这提示住在身内就无法以肉眼见神(因此我们是「与主相离」),他接着说自己更愿意「离开身体与主同住」。那时将能亲眼见神,不再单凭信心,所以保罗似乎认知若他在主再来前死亡,他将经历脱离身体的过程,他没有讲述脱离身体的状况如何,但第9至10节强调更加重要的事。
第9-10节最重要的不是猜测我们将来的状况,乃是我们无论在甚么境况中,要得主的喜悦,因为「我们众人,必要在基督台前显露出来」,接受我们在身内所做的,「按着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恶受报」。「本身所行的」指一个人在今生所做的一切。我们将要为我们所做的,向我们的神负责、交代,或是得奖赏,或是受罚。
保罗在书信中有一大段是呼吁哥林多人与神和好,敞开心怀接纳使徒。首先,他响应人针对他事奉方式(五11-15)的批评,陈明呼吁的基础,接着,他说明和好的神学基础(五16-21),然后,他呼召(六1-13,七2-4)并呼吁他们过圣洁的生活(六14至七1)。
第11节保罗申明他竭力以福音的真理劝解人时,是带着正直的心态,以敬畏神为动力,并在神面前可完全敞开自己。
第12节由于他知道他的敌对者会指他又开始举荐自己,他提出他解释其动机的目的,是使这封信的读者能够回答他们的批评。
第13节接着,他再强调他看像是癫狂,这也是他与神之间的事,但若他说话有智慧,那也是为了他的听众。
第14-15节他解说因基督的爱激励了他,他无法不事奉主,并竭力以正直的品格去事奉。他深信基督为他而死,所以他要为主而活。我们在这里看见两个推动保罗事奉的动力,都是值得我们在事奉主时反省应用的,一方面,保罗醒觉自己是向神负责,因而心存敬畏(11节);另外,他知道基督的大爱令他无法不为那替他死和为他活的主而活(14-15节)。
第16-17节基督死和复活的其中一个结果,是使保罗得到新的启示:「我们从今以后,不凭着外貌认人了」。保罗过去极之看重肉体上的特性和成就,但现已不再重要(参腓三4-8)。这也是说他对基督有新的见解,在他未信主前,他用世俗的方法来衡量基督,结果得到错误的结论,之后他再也不那样做了。基督的重要性,从「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显明出来。在基督里就是参与新的生命,虽然从时间上看还是旧的,新的仍未完全成形(参罗八18-25;加五16-26)。但这段经文强调的,是在基督里崭新的生命,而不是新生命在旧的处境中所带来的张力。
第18-20节保罗指出信徒得以参与新的创造,「一切都是出于神」,因为神主动地在基督里使我们与祂和好,不再因我们所犯的罪而针对我们。在与我们和好之后,「神交托给我们劝人与他和好的职分」,透过我们这些使者去邀请人与神和好,他们须响应信徒的劝勉,才能真正经历与神的和好。奇怪的是,保罗竟须向他所带领信主的人再传福音,在六章1至2节、11至13节和七章2至4节表达得更清楚。
第21节在保罗继续向哥林多人陈述之前,他对基督的工作,作了浓缩有力的声明。「神使那无罪的(无罪原文作不知罪),替我们成为罪」。释经家对这个声明有许多解释:基督替我们成为罪人;祂替我们成为赎罪祭;祂替我们担当犯罪的后果。第一个解释自然得排除,第二个可因保罗在别处所用的献祭术语(参罗三25;林前五7)而获得支持,同时,根据希腊文的出埃及记四章24节和五章12节,这里的「罪」是用作赎罪祭的意思。第三个解释则有加拉太书三章13节的支持,保罗指基督的死是为了负起我们罪的后果:「基督既为我们受了咒诅(「受」原文作「成」),就赎出我们脱离律法的咒诅。因为经上记着,凡挂在木头上都是被咒诅的。」另外,「神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对比「好叫我们在他里面成为神的义」,也支持第三个解释。如果成为神的义是指神所宣告的审判对我们有利,并使我们与祂的关系归正,相反的,成为罪的,则是指神所宣判的对基督不利(因为祂亲自担当我们的罪孽;参赛五十三4-6、12),结果造成祂与神的关系暂时因我们的缘故断绝,这断绝是远超人类可以理解的(参太二十七46)。难怪对保罗来说,基督的爱在他的生命中起着一股强烈的推动力;当我们也体会到基督对我们的爱的重要,我们的生命中亦能产生强烈的推动力。
保罗吁请读者「不可徒受他的恩典」,即是不要让他们对福音的反应,因着别人对福音的批评,或别人对把福音传给他们的人的批评而绊倒。为强调此呼吁的重要性,保罗提醒他们,这正是神悦纳的时候,表示他们不应徒受神的悦纳。
第3-10节保罗坚持在事奉中,他的操行不致成为别人的绊脚石,以致阻碍人领受主的恩典。他所做的都表明他是神的用人,无论他的事奉经历是喜乐或是痛苦,都靠着它忍受苦难(4下-5节)和行事正直(6-7节)。在生命和事奉路程中,无论我们是在高峰或低谷,基督徒应以正直行事。如果我们不这么做,我们自己的生命将成为绊脚石,妨碍我们想要领向归主的人。
保罗为了呼吁他的读者不要与外邦异教扯上关系而暂时岔开话题,要他们过敬虔的生活。「不要同负一轭」的呼吁是指不要参与不信的人的拜偶像活动,与此接下去第14节下至16节的5个连续反问,就更明显了。特别在最后一个反问:「神的殿和偶像有甚么相同呢?」(16节上)。信徒不可以敬拜偶像,是因为他们是永生神的殿。加上神自己也说:「我要在他们中间居住,在他们中间来往」。人不能又与神同行,又参与偶像的敬拜。保罗引用旧约中不要沾「不洁净」之物的呼吁,以及旧约的应许:若远离偶像,神要作他们的父(17-18节)。在这前提下,保罗劝勉他的读者脱离一切的污秽而专注于「敬畏神,得以成圣」(七1)。这段因上文下理没有清楚连贯而带给读者一些疑问,不易理解保罗为甚么在此处引入这一段。保罗可能很在意与哥林多人重建相交的关系,所以提醒他们,只有他们停止参与祭偶像之事,才能重建那关系。另一个可能解释是,他警告那些抗衡他和他传讲之福音的受信人,他们这样做等于与撒但/彼列同站一边。当然,保罗有可能从一个话题转到另一个没有甚么关联的话题;许多人写信时,常是这样,我们也应容许保罗这样做。
第2-4节保罗在六章14节至七章1节的分题后,又重回到他与哥林多人重修关系的事上,劝请他们要「心地宽大收纳我们」。他也强调他自己的行事没有一样是阻碍他们的和好:「我们未曾亏负谁,未曾败坏谁,未曾占谁的便宜」。保罗也肯定在他心中,对他们确实存有相当大的宽容,也对他们存有信心,并以他们为荣(3-4节上)。同时,他听见提多带来关于他们对他那封严厉的信的响应,而「分外的快乐」。在这里我们看到保罗在与哥林多人的关系上,是亲身实践与人和好的教导。我们是否合资格称作和好的使者,很多时候视乎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是否有和好的操练和实践。
在这段里,保罗再提起二章13节。保罗因为没有等到提多而无法在特罗亚传福音,他便到马其顿去,期望在那里见到他的朋友。
第5-7节在马其顿,保罗发觉自己「身体也不得安宁,周围遭患难」,这患难很有可能因与不信者激烈的争论(参徒十七5-14)或敌对的信徒(参腓三2)而起,而「不得安宁」可能是因为逼迫(参徒十八9)或因哥林多人没有正面响应他前一封信而造成属灵上的亏损。可是,提多来到,是神给保罗的安慰,同时提多带来哥林多教会的好消息:他们以更新的态度等候和关怀保罗。
第8-11节保罗诉说他对于写给他们「严厉」的信,感到懊悔,但是他知道它带来的果效后,就不再后悔了(8节)。他喜乐是因为这封信带来哥林多教会真诚的悔改,促成他们何等的「殷勤」、「自诉」(关于与触犯保罗同流之事)、「自恨」(针对那犯罪者)、「恐惧」(了解所发生的事时所有的反应)、「想念」、「热心」(与保罗恢复关系;参7节)和「责罚」(以纪律行动责罚犯罪者)。保罗说他们这热切的反应表明自己是洁净的。
第12-13节上对于这反应,保罗告诉读者他写那「严厉」的信,目的「不是为那亏负人的」(即不是要他们对那犯罪者采取行动),「也不是为那受人亏负的」(即也不是为自己的冤屈得以明辩),「乃要……把你们顾念我们的热心,表明出来」。所以保罗说:「故此我们得了安慰」。这欢喜的结局表明必须以合神心意的方法来处理纷争,而不是忽视它,盼望它自然消失。
第13节下保罗跟着解释他看见提多心中喜乐的原因。他很欢喜看到「提多心里畅快欢喜」,他的心灵如何被哥林多人所激励。
第14节在他差遣提多前,保罗还对他夸奖哥林多人(有可能指整体教会的态度而言,虽然使徒被诬告时,他们维护使徒不力),而提多证实保罗所夸的是真实的。
第15-16节结果提多爱哥林多教会的心也增多了,而保罗能说:「能在凡事上为你们放心」。
在讲述提多告诉哥林多会对保罗的信所表现的反应,而令保罗大感喜乐和宽慰后,保罗继续提起捐献的事,这是在外邦教会为帮助在犹太地贫苦的犹太信徒筹募之用。这主要是在革老丢(主后41至54年)期间的旱灾所致。而大部分在安提阿(叙利亚)的教会很快回应,把捐献交给巴拿巴和保罗(徒十一27-30)。在加拉太书二章10节,保罗诉说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们已承认他是外邦使徒的身分,劝请他要不住记念穷困的人,并他自己也愿意这样做。当保罗写了哥林多前书(主后56年),他已经着手在加拉太教会进行捐收的事,而哥林多教会已听闻此事,也表示要加入此事工(林前十六1-4),在哥林多后书写成后(主后56年),保罗已经联络了马其顿众教会,而他们「再三的求我们,准他们在这供给圣徒的恩情上有分」(八1-5)。
第1-2节保罗用马其顿教会对捐献慷慨、乐意的榜样,鼓励哥林多人完成他们早预备好要做的工作(参九1-2)。马其顿人固然在患难中「受大试炼」和在「极穷之间」,仍然格外显出他们「甘心乐意的捐助」。
第3-5节他们不但是「按着力量给」,而且也过了力量,这不单是因呼吁的逼切。而是「先把自己献给主」。
第6节在马其顿教会乐意捐献的前提下,保罗差提多向哥林多教会再提起有关收捐献的事。
第7-8节在认定哥林多会其它恩赐之外,保罗劝请他们在「慈惠的事」上追求卓越。但是,这劝勉不是一个必须听从的命令──慷慨乐捐并不发自命令,反而他借着捐献来试验他们爱心的实在。
第9节为支持他爱心的呼吁,保罗列举主耶稣为榜样,「他本来富足,却为你们成了贫穷,叫你们因他的贫穷,可以成为富足」。保罗这里指的不是经济上的贫穷(耶稣的贫穷可能是夸大了),而是我们主在整个救赎计划中所付的代价,这包括在祂一生中,相对地贫穷的经济境况,但这只是开始。祂遭排斥、讥笑、逼迫、背叛和受苦,这全集中于客西马尼园和十架的痛苦上。这些加起来成为我们救恩的全部代价。就如耶稣的贫穷在这里不能用经济的角度来理解,而祂所带给信徒的富足亦不能用现在和未来的财富来理解,而是借着主耶稣从罪中得拯救,以及在新天新地的福祉,使信徒可以享受的富足。
第10-12节针对捐收的事,保罗劝请他的读者当即办成,因他们不但在一年前就有此心意,且有「愿作的心」。他解释若有愿作的心,同时他们按所能的给予,将「蒙悦纳」,他们不需给超过所能的。
第13-15节保罗寻求避免因捐收而起的误会。哥林多人不需要为别人的生活更宽松而自己的负担更加重。哥林多人现时比较富裕的情况,应该能供给贫穷的犹太信徒。但如果将来情况掉转,「他们的富余也可以补你们的不足」。保罗引用以色列出埃及所经历的来解释:当神从天上赐吗哪时,「多收的也没有余,少收的也没有缺」(出十六18)。所有需要都得到供应,没有人缺乏,没有人多出。保罗期望比较富裕的哥林多人供应在耶路撒冷比较贫乏的人,提醒我们谨守捐献的教导。我们不可要求有余的和有需要的人,同样作均平的付出。
保罗称赞3位来到哥林多教会处理捐收的信徒。
第16-17节首先,他称赞提多的热心和愿意接受任务。
第18-19节第二,他称赞「同去的弟兄在福音上得了众教会的称赞」,也被众教会挑选来代表执行送捐献到耶路撒冷的任务。
第20-21节在提到第三个人前,保罗略略解释他因收集献捐而有的苦衷,这是为了「要避免人挑我们的不是」,这样,「在主面前和在人面前都行对的事」。
第22节最后,他称赞「一位兄弟在许多事上有屡次试验过的热心」。
第23-24节这段终结对3位的嘉许和鼓励哥林多教会,当这3人抵达时,证明他们(对保罗)的爱心和他(向马其顿人)对他们的夸奖是属实的。值得一提的,是对使徒来说,「热心」是何等重要,特别是指示基督工人和鼓励信徒的时候。我们可能以其它素质为优先,但对保罗来说,热心是最重要的(例如七11-12,八7-8、16-17;罗十二11;提后一16-17)。
第1-2节保罗一方面知道写给哥林多教会有关捐献的事是多余的,因这是他们主动提起这事(他引述林前十六1-4有关他们的询问)。另一方面,他为要激励马其顿众会参加捐献而夸奖他们已预备妥当。
第3-5节现在犯罪者突然介入,带来危机,保罗关心他和马其顿的代表抵达哥林多时,他们却没预备好。为此他写道:「我打发那几位弟兄去……免得我们在这事上夸奖你们的话落了空。」若真的没有预备,不只保罗会尴尬,哥林多教会也会羞愧非常。因此,保罗先打发几位弟兄去「预备妥当」,就显出「你们所捐的,是出于乐意,不是出于勉强」,当保罗抵达,就不会仓促行事了。
第6节保罗在第5节用农业的原理,鼓励他的读者乐意的捐献:「少种的少收,多种的多收」。这里「种」和「收」指的是哥林多教会所作的贡献和贡献的成果(12-14节是盼望得到的成果)。
第7-11节他们不要心有不甘的捐献,记着神喜悦捐得乐意的人,再者,神是那「赐种给撒种的」,祂能增加他们所「储存的种子」,即是他们「能行各样的善事」。这是对比较富裕的哥林多人说的;对那些遭受贫穷打击得接受别人捐献的犹太人则不适宜。
第12-14节保罗形容哥林多人捐献的成果,是「补圣徒的缺乏」和「使感谢归于神」,令那些领受捐献的许多人越发感谢神。他们也因「神极大的恩赐,显在你们心里,就切切的想念你们,为你们祈祷」。这反映收捐的意义:第一,因神恩泽外邦,而将赞美和感谢归给神;第二,犹太和外邦教会的合一和爱心得以加强。
第15节保罗总结说,在他处理捐收的事情上,因神有「说不尽的恩赐」而感谢神。这和八章9节所奏起的音符相似。
从一至九章到十至十三章,语气有明显的改变,前者的语气是释放和安慰,对神和哥林多教会充满信心,固然保罗感到有必要解释他行程的更改,以及他在事奉中所强调的正直。后者的口吻带有讽刺、嘲弄、个人的自卫、针对哥林多教会的责备,以及狠狠的对付已渗透教会的敌对者(参导论中有关保罗的敌对者)。在对敌对者采取纪律行动和复职后,似乎保罗的敌对者、假先知,已经开始影响会众,荼毒他们的思想来针对保罗。保罗发现他的权柄被夺取,使徒身分被置疑,他惟有不依他更佳的判断力,不得不为自己辩护,极力反击敌对者。这样的危机是保罗和哥林多教会的关系中最关键性的一刻,为保罗在十至十三章作的响应,在语气和内容上添加色彩。
第1-2节保罗形容自己「与你们见面的时候是谦卑的,不在你们那里的时候向你们是勇敢的」来开始他的回应,这暗示敌对者在他上一次痛苦的探访后,指他「谦卑」(新国际译本:「胆怯」)地离去;另一方面,敌对者也指控他严厉的信是在远处才「勇敢」地写的。他请求哥林多人在他作第三次探访时,不须他以「勇敢」来对待他们,如他预期以此「对待这等人」(敌对者)。他亦反驳他的敌对者对他「凭着血气行事」的指控。
第3-6节保罗使用军事隐喻来响应他的指控,指出他虽然「在血气中行事」(新国际译本:「活在世界中」,即是处在人类生存所面对各样的限制中),他没有「凭着血气争战」(新国际译本:「像世人般争战」)。反过来他说,「我们争战的兵器……乃是在神面前有能力,可以攻破坚固的营垒」。「营垒」是古代战争中的塔或壁垒,这里用来比喻诡辩和任何与神的知识抗衡的伪装之事。只有宣告福音(包括为真理除去虚假障碍而作的解释和辩论),保罗寻求胜过人的阻拦,「将人所有的心意夺回,使他都顺服基督」。这里的意象是突破了营垒而将里面的人逮住。保罗的目的不是除去虚假的辩论,而是把人的心思引到顺服基督的地步。最后,他说他已经「预备好,要责罚那一切不顺服的人,等你们十分顺服的时候」(当哥林多人再承认保罗的权柄和他所传的福音)。这样的信息提醒我们,基督徒的事奉包含一种思维上的争战,必要打碎虚假的理论,使人顺服福音真理,在基督的主权下找到生命。
第7节保罗针对他的敌对者,指出他也只不过是基督的工人,就如他们也自信是属基督的(过后他否认这点,但为了辩论,他此刻只有让步,即是承认他的敌对者是真的属基督的工人;参十一13-15)。
第8-11节保罗回答那些批评他「为这权柄稍微夸口」的人,这样的夸口,是他亲身到来时的表现带给人一种错觉。他们说他在远处写「又沉重,又利害」的信来威吓他们,亲自到来时却是气貌不扬、言语粗俗。这里暗示他严厉的信和他到哥林多教会时那毫不慑人的表现。对于这些批评的人,保罗说「信上的言语如何,见面的时候,行事也必如何」。这不但是辩护,也是一个警告,在他到来时,他会采取强烈的行动,对付贬抑者(参十6,十三1-4)。
第12-15节上保罗讽刺他的敌对者以彼此比较来互相恭维!至于他却「不愿意分外夸口」,即是照着神量给他作为外邦使徒和他在哥林多所作的工。第15下-18节保罗期望哥林多人「信心增长」(特别是当这危机解除后),他在他们当中的活动会加增,甚至哥林多可以作为福音传到其它地方的基地。在那里,保罗仍然坚持要到没有人听闻福音的地方去(参罗十五20),因为他不仗着别人所劳碌的,分外夸口。保罗在结束时提醒自己所夸的不算甚么,最终最重要的是主的夸奖(林前四1-5)。他以这样的理解来事奉,而他的敌对者却不是这样。不是由我们来夸自己为基督所作的。
第1-2节上在十一章16节至十二章13节的引言,保罗说「但愿你们宽容我这一点愚妄」,解释这是义的「愤恨」,是因他的读者所逼而有的。第2下-3节他使用许配和婚姻作比喻,看自己是神的代理人,把信徒许配给基督,而他有责任去确保他们对神犹如贞洁的童女,也即是说,他们对神保存纯一清洁的心,直到祂来。但保罗怕「他们的心或偏于邪,失去那向基督所存纯一清洁的心,就像蛇用诡诈诱惑了夏娃一样」。蛇引诱夏娃不在性方面(这是一些拉比所误解的),而是牠欺骗的手段,使人的心思否认神所说的真理。夏娃的故事适当地描绘出哥林多人所面对的危险,即是他们的心思偏于邪。
第4节保罗说明真正的引诱:哥林多人容易接受在他所传讲之外,别人传讲的另一个耶稣、另一个灵和另一种福音。保罗没有告诉我们在哪一方面不同,但我们知道保罗的敌对者看重能力和权柄的凭据,所以,他们已诱惑哥林多人去接受一个没有软弱、辱、受苦和死亡的耶稣、一种灵和一种福音。保罗所传讲的是受死的基督成为主,这福音显然和他们所传的不一样。
第5-6节保罗从关心哥林多教会转到个人的辩护,说自己并不比「最大的使徒」(对敌对者的讽刺说法)差,即使他没有受过演沟训练,他有的是知识(福音的奥秘知识,是敌对者不能好好明白的),这是他要向哥林多人「显明」的(可能指他第一次来的教导和他在书信上的指示)。
第7-12节保罗响应人针对他以工作来养生的做法,以及他依靠别的教会的资助。这都使他能够给哥林多教会效力,「并没有累着你们一个人」。但这却引来两方面的批评:1.哥林多人以为他不应去做低贱的工作;2.他们可能因保罗曾拒绝他们的资助而感到难堪,特别他接受马其顿教会的支持,却在哥林多教会服侍。保罗的敌对者因而以此为据,证明他不爱哥林多教会。保罗叫神为他对哥林多教会的爱作见证。无论如何,他仍然会继续这样做,为要「断绝那些寻机会人的机会,使他们在所夸的事上,也不过与我们一样」。保罗的敌对者有意在哥林多教会巩固他们的势力,并说明他们会作保罗所作的,但有个关键条件,就是他们要金钱的回报。如果他们是真正的使徒,他们不会计较这些,因大部分的使徒也领取回报(林前九7-14)。这样看来,保罗的敌对者似乎不单接受回报,也贪婪的索取(参十一20),而这可促成他们在与保罗的比较中更为敏感。如果基督徒的事奉要有美好的信誉,我们也应当在处理钱财方面显明我们的正直,贪婪的福音使者必带给福音耻辱。
第13-15节保罗现在揭发敌对者的真面目是「假使徒,行事诡诈,装作基督使徒的模样」。他又说他们的诡诈也不足为怪。因为连「撒但也装作光明的天使」。只是有些惊愕他的差役竟装作仁义的差役。撒但的攻击往往不是直接的,他通常透过误导教会来达到他破坏的目的。这是保罗最怕在哥林多教会发生的(参十一3-4)。对于那些要负责任的人,保罗说「他们的结局,必然照着他们的行为」(当基督审判时,他们会面对他们的行为所带来的结果)。
这里保罗夸他自己犹太人的血统、使徒的试炼、得见异象的经历和他所行的异能。他知道这属世的夸耀是愚蠢的,但当他看见信徒已快被别人的夸口所摇动时,他觉得也需要自夸一下。
第16-19节在开始时,保罗把自己看作愚妄人,这样他才可以有一些夸口的空间。在「放胆自夸」时,他完全了解他「不是奉主命说的,乃是像愚妄人」;纵然如此,他希望哥林多人可以纵容他的愚妄,基于这点,他讽刺的说:「你们既是精明的人,就能甘心忍耐愚妄人」(影射他们接纳保罗的敌对者的夸口和自以为的智慧)。
第20节为强调他们对假使徒愚昧的忍耐,保罗接着说:「假若有人强你们作奴仆,或侵吞你们,或掳掠你们,或侮慢你们,或打你们的脸,你们都能忍耐他」。
第21节上保罗用另一句严苛的句子来终结这段讽刺:「我说这话,是羞辱自己。好像我们从前是软弱的。」哥林多人已批评保罗的缺点(参十10至十一21)。现在他把这抛回给他们,指出自己的软弱,无法像这些假使徒展示可鄙、炫耀权势的态度。第21下-22节「我说句愚妄话」,保罗补充说,他的犹太背景可以和这些假使徒媲美。
第23-29节他声言基于他受较多的苦,他比起假使徒算是较佳的基督仆人。为支持他的论点,保罗提出使徒所受的4类苦楚:下监牢,受鞭打几乎死亡,包括较详细的叙述(23下-25节);长途跋涉,包括路途中的危险(26节);劳碌受苦,叙述穷困的生活(27节);为教会焦虑,举例说明有何原因促成自己的焦虑(28-29节)。
第30-33节最后是「关乎我软弱的事」,保罗叙述他在大马色的逃亡,这是他初尝逼迫,似乎给他留下无法磨灭的印象。不像第23节下至29节所叙述的考验般可以谱成威风的履历(「这些困难我都经历过了,为要成就交托给我的使命」),在大马色可鄙的逃亡,并不留给保罗可夸的余地。借着透露自己的软弱和羞辱,而非能力,保罗辩证自己是基督真正的仆人。在显明谁是真使徒的辩论中,保罗加插这论点,目的是证明自己的身分,同时反证敌对者的观点。
保罗继续为「主的显现和启示」自夸,他知道这样做固然无益,但不做会有损失,明显的,他的敌对者批评他自称为使徒,却没有看见异象和启示,保罗在此特意纠正。
第2-4节保罗有许多异象和启示(徒九4-6,十六9-10,十八9-11;加一15-16),保罗举出在他「前十四年」的经历,即是他信主几年后所发生的。保罗觉得自己被提到「第三层天上去……到乐园里」,他听到「隐秘的言语,是人不可说的」。他不知道这经历是「在身内,或在身外」,我们也无法知道。在犹太和外邦的世界观中,与使徒令人着迷的经历相仿的记载不少。从这些比较中,有3点是很清楚的。第一,他所说的经历是当时的人可以理解的。第二,这样的经历相信是令人大生敬畏之心的,这解释保罗为何对于分享这经历有所保留。第三,这样的经历使保罗与信心伟人并排,这样宣称使他完全抛离他的敌对者。
第5-6节最精彩的是,保罗没有大谈这经历,他反倒把自己和14年前有此段经历的保罗分开。在揭示这经历后,他很快把自己的焦点转移,而以自己的软弱夸口。虽然他补充说,为使批评平息,若他要选择夸口也只不过是说实话。但他尽可能避免夸口,因他要的是人凭自己所见所闻的今天的他来衡量,而不是根据他14年前的经历。
第7节与其从经验中取利,保罗当即解释他如何蒙保守不能自高。这是很重要的,在新约和旧约中,撒但从来没有能力在神所允许的事以外工作,他邪恶的计谋也是用来成就神的旨意。撒但的差役被神使用,「免得我过于自高」。明显的,神的动机不是撒但的计谋的一部份。有关保罗身上那根刺的讨论已有许多,但经文实在没有足够的数据让我们决定这击打指的是甚么。
第8-10节保罗3次求主,「叫这刺离开我」。他的请求没有蒙应允,但神对他说:「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换句话说,神答应保罗这根「刺」所造成的软弱和挫折,会使他发觉神的能力更多的加在他身上。听到神说的这句话,保罗能够以自己的软弱夸口;不是他享受这软弱,而是他知道基督的能力覆庇在他身上。他接着在他生命中面对的软弱和受苦上,应用神的话,「因我甚么时候软弱,甚么时候就刚强了」。保罗这样说的目的不单是帮助读者明白人的软弱和神的能力。他的敌对者已因他的软弱对他使徒的职分置疑(参十10,十一21),而他们可能看保罗所面对的逼迫和羞辱,与使徒的自称不合。设定神的能力覆庇在人的软弱上,保罗再次卫护了自己使徒的自称,也缓和了他的敌对者的攻势。
第11-12节保罗明白他之前所说的是愚妄的,但这是哥林多人促成的。他说,「我本该被你们称许才是」,若被称许,他就不会自夸。如果有朋友或受服侍者采取正面的行动去支持某人的廉正,那人就不需陷入自夸中。保罗提醒他们,他「没有一件事在那些最大的使徒以下」,特别是他借着「神迹奇事异能,显出使徒的凭据来」。从这层面看,哥林多教会并不比保罗所建立的其它教会差。
第13节只是保罗讽刺的说:「我不累着你们这一件事」(就是他从未接受他们的经济支持)。这事实被扭曲为使徒不爱哥林多信徒的证据(参十一7-11)。保罗不愿把事情看得太大而含蓄的说:「这不公之处,求你们饶恕我吧」。他暗示说,这真是奇怪的事,他们竟因保罗不累及他们和不利用他们而反对他(参十一20)。
第14-15节保罗预告他第三次到访哥林多,他告诉读者他不会成为他们的拖累,「因我所求的是你们,不是你们的财物」。他想自己的事奉犹如父母对儿女,便说:「儿女不该为父母积财,父母该为儿女积财」。为此,他不但愿意耗尽他所有的(他的财物),也为他们耗尽自己(牺牲性命)。在申明他对哥林多教会的爱和委身之后,保罗问:难道他们当以较少的爱来响应他这样丰富的爱吗?
第16-18节保罗质问他为甚么对哥林多教会的爱没有得到回报,这是因为他拒绝在经济上拖累他们,而这事被敌对者误解,所以以此中伤他,他当面的与读者对质,敌对者指斥保罗拒绝接受支持,是为要从为贫穷的犹太基督徒的集捐中取利,所以,保罗问哥林多人,是否曾被他所差遣来收捐款的人占便宜(参八16-24,九3-5),包括提多和两位同去的弟兄。在结束时,保罗问:「我们行事,不同是一个心灵么?不同是一个脚踪么?」正面的回答是肯定的,保罗和他所差遣的人都同样正直行事。
第19节保罗被逼这样说,是因为哥林多教会已被他的敌对者所夸口的影响了,他得表示自己并不比他们差。但他真正的目的是为「造就你们」;这不应误解为是为了自卫。为加强他们的信心,和为福音的缘故,他身为真使徒就得揭发假先知,并把受影响的人赢回来。
第20-21节他盼望他们的信心被建立,若不然,当他第三次探访他们时,双方对彼此都不满,他可能发现他们仍然在先前提过的罪中沉迷,依然不悔改(特别是行「污秽奸淫邪荡的事」),他们则会因为犯罪,使保罗重重的使用权柄责罚他们。
第1节 保罗警告哥林多人,当他第三次到访时,如果他们要控诉他任何不当的行径,就得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句句都要定准」。控诉需要两三个人作证,有申命记十九章15节的支持,同时耶稣也把这原则加在祂给门徒有关教会纪律的教导中(太十八16;参约八17;提前五19;来十28;约壹五8)。
第2-4节保罗警告他们,既然他们要求证据,证明基督透过他说话,当他再来时,他们就会得到证据。这不会是他们所期盼的(异象和启示、神迹奇事等);反而是保罗运用基督的权柄来刑罚犯罪者。他提醒他们,「基督因软弱被钉在十字架上,却因神的大能,仍然活着」。同样的,他虽然软弱,却会以神的能力处理他们。
第5-6节哥林多人也许有意指控他,要试验他是否真使徒,但在这里,保罗叫他们自己省察,去确保他们「还有信心」。他提醒他们,基督耶稣住在他们里面(包括内里的道德;参林前三16,六19-20)。保罗接着说:「我却盼望你们晓得我们不是可弃绝的人」。这里倒令人惊讶,上文似乎引导我们看到保罗所盼望的,是哥林多人不被弃绝。这里的解释是:在省察自己后,哥林多人确定自己的信心,同时认同保罗也不被弃绝。如果他们信心坚定,并有基督内住,这是因保罗的事奉而得到的好处,这也证明他是真使徒,是真正及格的工人。 第7-9节保罗对哥林多教会的祷告是「叫你们一件恶事都不作」。他关心的是哥林多会的好处,而不是自己的名声。他后来说他「不能敌挡真理,只能扶助真理」,也代表他行事绝不会违背真理或其真意。 第10节保罗总结这封信的目的:「把这话写给你们,好叫我见你们的时候,不用照主所给我的权柄,严厉的待你们。」在十至十三章,保罗重复警告要严厉的使用权柄(十2,十二19-21)。所以,我们可以说,十至十三章的目的,是让哥林多人反省对保罗和他所讲的福音的指控,并使保罗不需要严厉的使用权柄来对待他们。
保罗结束时,鼓励他的读者「要作完全人,要受安慰,要同心合意,要彼此和睦」。这里也包含要他们拒绝他的敌对者所带来的另一个福音(十一4),承认他所称的使徒职分(十13-18,十一21-23,十二11-13),确定在他们当中没有不道德的行为(十二19-21),并彼此和平相处。
这里结束时所祈求的祝福,特别重要,因为这是新约中唯一把圣父、圣子和圣灵3位清楚提出的祝福语。保罗强调「主耶稣基督的恩惠」(参八9)、「神的慈爱」(显于透过基督使世人与祂和好;参五18-21)和「圣灵的感动」(新国际译本:「圣灵的团契」,人作为圣殿的殿,与圣灵相交,也与圣灵所造的信徒相交)。
格式化:陈宇弟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