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看起来,希伯来书好像是新约书卷中最难明白,且最难联于现代生活的其中一卷书。书中字里行间充满许多引文,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引用新旧约圣经,更相当详细的论述祭司体系和献祭制度,支配着全书。当一些读者读到第七章有关基督与麦基洗德之比较时,颇觉汒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感到百思不解!再者,有人会因书中警告性的经文感到不安(例如二1-4,三7至四11,六4-8,十26-31,十二14-17),因为这些经文看似动摇了其它经文阐述的真理,认为信徒会从基督里「坠落」。
本书论点错综复杂,但对那些想要深入研究的人而言,希伯来书却是个金矿。在这里有更多的宝藏,丰富了我们对神及其旨意的认识。每一个经过细心构造的段落,都朝着一个中心主题发展,为主耶稣基督的位格和工作,并我们所得救恩的性质,提供了独特的亮光。虽然希伯来书引用了许多旧约的经文,但它一些段落,却是只针对单一的旧约经文作解释,而其余引用的经文,只是补充而已。这样就让我们看到人当如何从旧约成全的亮光中解释旧约,也让我们学习如何将基督教圣经的这两部分连贯起来。既然作者时常将他对旧约的理解应用到读者的需要上,我们也可以从中学习如何把经文应用到现代读者的生活上。希伯来书证实了有效的警告和勉励,是建立在良好的神学基础上。
希伯来书在风格和格式上,是否真的属于一封「书信」?它的结尾肯定如许多新约书信那样(十三18-25),给读者特别勉励和指导。此外,整卷书中一些有关警告或要求的经文,显示出作者对读者的光景有主观的认识,而且流露出作者相当关心读者所得的的福分(例如五11至六3,六9-12,十32-39,十二4-13)。但本书以正式的格式开始(一1-4),没有提及作者或受书人,也没有提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作者在这里没有为读者祝祷,也没有表示感恩(比较大部分保罗书信的引言)。
希伯来书有次序和系统地根据旧约,特别是某些特定经文的解释,来处理有关基督的位格和工作。例如,诗篇八篇4至6节是二篇5至18节之中心论点,诗篇九十五篇7至11节在三篇1节至四章13节得以扩大,诗篇一一○篇4节是四章14节至七章28节之关键经节,和杰里迈亚书三十一章31至34节是八章1节至十章39节的论点基础。每一处的经文都被用来证明旧约的理想和制度,如何在基督里得以成全。因此,希伯来书是否更像神学短文或专题论文呢?
考虑其修辞风格(特别是一些经文指出作者是向听众「讲话」;二5,五11,六9,八1,九5,十一32)所使用的旧约经文,正是它主要段落的论点基础,希伯来书看来似乎较像一篇写下来的讲章,结束时附带一些个人的评述。这正配合作者对自己工作的表白:是一篇「劝勉的话」或「勉励的话」(十三22)。同样的表达法也见于使徒行传十三章15节,表示那是一篇讲章,是在彼西底安提阿的犹太会堂里,读完了圣经之后才讲的道。希伯来书是由一位很有牧者胸怀的传道人写成的,目的是要将他对圣经的洞察,应用于他所关心的一群基督徒身上。
请参「书信的研读」专文。
新约最早的文献,将本书归入保罗书信中。但希伯来书本身没有声称保罗是作者。第二世纪的作家亚历山太的革利免和俄利根确认说,在罗马帝国东部多数信徒都视保罗为此书的作者。但他们却注意到希伯来书的内容和风格,都与保罗的著作大不相同。他们认为保罗是有份写这卷书,但却是由别人代笔。西方教会要到了第五世纪,才较广泛接受保罗为希伯来书的作者。此后,这传统的看法几乎从没有受到质疑,直至十六世纪改教时期,才再次广受质疑。
近代学者们多同意保罗并非作者,这个论点是不容置疑的。除了风格上有很大的出入之外,希伯来书所展示耶稣的画像是个大祭司,他成就了旧约献祭礼仪的工作,这是保罗书信中很少提到的。与此同时,许多保罗典型的主题和论点,是希伯来书所没有的。即使他们讨论相同的主题,处理的方法也各异。并且我们很难想象,这位尽其所能证明自己使徒身分,又亲眼见过复活主的使徒保罗(例如加一11-16;林前十五8),会说他是借着别人而领受基督信息的:「后来是听见的人给我们证实了。」(二3)
在西方教会,第二世纪的特土良认为巴拿巴是希伯来书的作者。这看法常常引起学者们的兴趣。作为居比路的利未人,这位「劝慰子」(徒四36),很可能就是说出「劝勉的话」(十三22)的人,因这「劝勉的话」详尽无遗地处理有关献祭、祭司制度和敬拜的主题。作为散居异乡的犹太人,他很可能熟知希腊思想和亚历山太犹太主义的哲理,而对于这一类思想,希伯来书作者似乎是很熟悉的。
第一位提倡亚波罗为其作者的,是马丁路德。这看法也有不少支持者。受高等教育的亚历山太犹太人亚波罗能言善辩,并且拥有「圣经全备的知识」,与保罗在相同的地方宣教(徒十八24-28),自然大有可能写了一卷像希伯来书这样的书信。
然而最后我们必须指出,支持巴拿巴、或亚波罗,或其它人选的证据都是不足的。事实上,我们不需要先知明言作者是谁,才能欣赏本书和接受其权威。希伯来书本身指明圣经的属地作者是次要的;举例来说,在承认戴维为诗篇九十五篇的作者之后,希伯来书强调圣灵才是真正的作者(四7,三7)。再者,希伯来书并没有提及诗篇八篇的作者(二6),但这并不影响这诗篇的默示和预言性质。同样,我们应当接受,神使用谁写作希伯来书,其实并不重要。
希伯来书的对象是资深的基督徒(五12),经历了一段值得追念的遭逼迫日子(十32-34)。显然,上一代的好些领袖已经去世了(十三7),但提摩太却还活着(十三23)。很可能此时离基督的复活已过了几十年。第一份间接引用希伯来书的早期基督教文献,是罗马的革利免的书信,相信希伯来书著作日期比这文献早。
耶路撒冷圣殿的被毁和献祭终止,是在主后70年发生,但希伯来书没有提及。虽然希伯来书所描述的礼仪细节,大部分是取自旧约会幕的记载,但圣殿的礼仪就是会幕的礼仪,而本书的写作方式,似乎表示那些礼仪还在进行(例如九6-9,十1-4)。书中引述主后70年的事件,肯定加强有关前约「渐旧渐衰」(八13)的论据。总括来说,希伯来书的写作日期应在主后70年之前。
仔细研究希伯来书的结构,就可以看到一个多元化的主题,错综复杂,却又小心安排。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范浩义伯(Albert Vanhoye)提供最重要的贡献,他观察到作者经常为某一段论点下结论,同时也宣告新一段落的主题。这些「主题的宣告」可见于一章4节,二章17节,五章9至10节,十章36至39节,十二章12至13节。某特定的「字钩」(hook words)把两个不同的段落连贯起来。在本书各个大段落中的「特有措辞」,主要出现于本段。最后,每一段落的的结尾都有特别的指示。因此,本书大致上可以分段如下:
希伯来书的引言简短,却意味深长,在结论时(一4),作者在引言部分指出下一大段将谈论神子与天使之间的比较。「天使」是一章5节至二章16节之段落中的特有词汇。此措辞只另出现于十三章2节。「天使」也是将一章4节和一章5节连贯在一起的「字钩」。这字词在二章16节出现,表示一整段的结束。本段的中间有个呼召(二14),引导读者对那位比天使更大者所带来的信息,作出适当的响应。
作者在二章17节宣告下一段落(三1至五10)的主题──耶稣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忠信」是第一小段(三1至四14)的特有用词,将二章17节和三章2节连在一起。「大祭司」也是个字钩,出现于两个小段的开始和结束(三1,四14-15,五10),也是整段独有的。比较了耶稣的忠信和摩西的忠信之后,作者带出很长的劝勉,要读者保持在基督里的信心(三7至四14)。基督为属天大祭司,其慈悲使祂怜悯百姓的罪,帮助他们忠心到底(四15至五8)。祂对他们大有慈悲(四5),全因祂在地上时所受的苦(五8)和试探。
希伯来书第三大段落的主题在五章9至10节宣告出来:耶稣为麦基洗德等次完全的大祭司,也是永远救恩的源头。当作者准备解说这伟大的主题之前,他警告读者不要闲懒,不愿意在基督里长大成熟(五11至六20)。他明显地要激励他们留意接下来的教导,并应用到他们自己的光景中。这便引进下一段解释:称耶稣为照着麦基洗德等次的大祭司(七1-28),到底用意何在?广义而言,第八和第九章指出,大祭司耶稣透过受苦、受死和属天的高升,如何为信徒成全了新约。后来作者在十章1至18节再展示出耶稣是「永远救赎源头」的概念。为求简洁,这里不细究其中的钥字和分段。希伯来书的中心段落以一个呼吁来结束(十19-39)。这呼吁乃是前段教导的应用。
信心与坚忍是第四大段的主题(十一1至十二13),已经在十章36至39节提过了。信心是第一小段(十一1-40)的焦点,第二小段(十二1-13)强调坚忍。希伯来书第五大段(十二14至十三17)并不易按前面的方法来分析,却明显讲到消除信心和坚忍的障碍,并追求敬虔的生活。十二章12至13节所宣告的主题提出了一个挑战:「为自己的脚把道路修直」。我们或可以用这样的标题:追求一个尊重神的生活方式。全书以代求和问安结束(十三18-25)。
揣摩有关警告和勉励的经文,可以明白当时读者的情况。至少他们当中有些人疏远福音,离开了福音带来的救恩,情况十分危急(二1-4)。更准确的说,他们正处于险境:他们硬心不信,离弃永生神,失去神所应许属天的「安息」(三7至四11)。这属灵疾病的症状就是人不愿意在基督的真道和实践中进深,同时也不愿意将所领受的信息与人分享(五11-14),还疏于聚会,失去互相勉励的机会(十24-25)。
然而,问题不只是属灵成长停滞不前那么简单。作者用了很生动的字词,描述他们从前公开的被羞辱和受逼迫(十32-34),曾表现出来的信心、盼望和爱心。他回述那些事,为的是要多方更新他们的热心(六11-12,十三1-19)。那些丢弃对神的信心,从委身的生活退缩的人,相当危险,越发困倦,需要各方面的勉励,才能持守信心,并忍受患难,得到所应许的(十35-39,十二1-13)。可能他们因不信者不断的仇视,精疲力尽。可能他们的盼望因基督迟迟未来,大大打了折扣(十35-39)。
翻到详述神学主题的经文,就可以更进一步的辨认读者的需要和作者的写作目的。希伯来书一开始,便强调由神的儿子而来之启示的优越和终极性(一1-14)。它勉励读者不要远离一个信息──那超越「天使所传的话」(二1-14)。那是关乎永恒救恩的信息,是藉神的儿子受苦和属天的被高举所成就的(二5-18)。作者从各方面热切的指出,基督教应验了神借着律法和先知,向以色列人启示的一切。
由于要勉励读者持守信心,作者开始带出耶稣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的观念(二17-18,四14至五10)。第七章继续描述耶稣为大祭司。本章提及的「完全」,无法在传统犹太教祭司体系中亲近神的方法可以找到。第八章继续指出,耶稣那超越的祭司职分,为杰里迈亚书三十一章31至34节所应许的新约揭开序幕。耶稣的死和属天的高举,被视为成全和取代「前约」的一切献祭礼仪,且提供了永远有效的赦罪,确认领受了「所应许永远的产业」的事实(九1至十18)。
希伯来书这中心思想是如此诚恳,且将许多有关摩西律法和基督所成就的事作出独特的比较,清楚无误地摆在读者面前,我们有理由相信希伯来书的读者该是犹太基督徒。虽然「希伯来书」(译按:英文是“To the Hebrews”意为「写给希伯来人」)这标题可源自第二世纪,故可能不是原稿所有的;然而,多数的释经家认为那标题给予人们正确的指示。至少表明有些读者受试探回到犹太主义,他们不愿与祖宗的宗教全然断绝关系。他们这样作,可能是出自犹太教所施予的压力,也可能只是受试探想要回到既舒适又有保障的旧生活中。从作者的角度而言,回到旧约的宗教,就等于背弃永生神(三12),因为神的儿子已经引进新约(九11-15),完成了旧约的预言(十1)。
说了这么多,还是很难确认早期读者的身分。他们是从哪一种犹太教模式归向基督的?他们看似是散居异乡的犹太人,而非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他们读的圣经可能是希腊文旧约圣经,而非希伯来文的。「从意大利来的人也问你们安」(十三24),这句话意味着某些意大利的信徒与作者在一起,想问候家乡某一处的人。更准确的说,认为收信人是罗马的犹太基督徒,是有根据的。
正如前文已经提及的,罗马的革利免的著作,是最早引用希伯来书的,且十章32至34节所提及的逼迫(还未到流血的地步;十二4),很可能就是指罗马皇帝革老丢登基时所发生的动乱。罗马历史家绥屯纽(Suetonius)记载犹太人「经常喜欢参与基里斯督(Chrestus)所煽动的暴乱」。一般人对这句话的了解,是认为暴乱是因基督(绥屯纽用基里斯督)的信息在罗马的犹太殖民地被传扬所引起的。使徒行传十八章2节提及百基拉和亚居拉这两位犹太基督徒,在主后49年,连同其余的犹太人被革老丢逐出京城。可能在几十年后,当反基督教的逼迫再度加剧,希伯来书就写成,寄给在罗马的同一班人。
从某层面而言,希伯来书继续发挥警告的功能,提醒人离弃基督徒聚会、否认耶稣,并放弃在祂里面的盼望,会带来甚么后果。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希伯来书的功用是勉励信徒,不论如何艰难和挣扎,都当坚持信心、盼望和爱心。作者尝试将读者的目光转到耶稣身上,好提升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三1,十二2-3)。祂是神的儿子和新约的大祭司,是神终极的启示,也是神的计划,并且是唯一能带领我们同享神属天权柄的那一位。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人们怀疑到底能否认识神,许多对立的哲学理论和宗教观念互相冲击。即使在自称为基督徒的圈子中,有时也提出越过圣经,或与圣经对立的其它「启示」。然而,希伯来书毫无疑问的指出:神确已透过众先知向以色列人说话,且已经借着祂的儿子,完全并终极的揭晓祂的属性和旨意(1-2节)。旧约的启示多次临在以色列的历史中,并以不同的方法,如借着梦、异象和天使所传达的信息,再陈明出来。但透过耶稣基督,终极的启示已经临到人类的末世。作者继续说明旧约是这终极启示的基础,也为这启示作好准备(例如八5,十1)。的确,神在某情形之下,继续透过旧约圣经向基督徒说话(例如三7-11,十二5-6);然而,借着强调终极的启示乃是透过耶稣基督而来,作者指出祂作为神儿子之超越性的是何等伟大。
祂从起初就与神同在,祂是神借着创造宇宙(原文是,「诸时代」或「诸世界」,此字在十一3用来指整个宇宙的时空)的那一位。再者,神子已经被指派去管理和承受当初借着祂被造的一切:祂是承受万有的(2节;参诗二7-8)。虽然许多人否认其权柄,继续拒绝祂,但祂至终必然得胜。祂是神荣耀所发出的光辉,是神本体的真像,神子不仅是透过祂的话语,更是透过祂自己,启示神到底是怎样的一位神(3节)。祂用那使无变有的权能命令,继续托住受造之物,管理历史的进展。
因神启示的目的,常是为了与人类相交,希伯来书直言,神子的角色,是为洗净人类的罪(3节)。这预告了二章14至18节和之后相关经文的论点,论及神子实实在在地有我们的人性,祂曾受苦、受死,好能完成大祭司救赎我们罪孽的职责。换句话说,神给人终极的话,不仅全然启示祂在耶稣基督里的属性,更是完全启示出祂救赎的作为,使我们能享受神在这末世向祂百姓所应许的一切。
祂救赎工作的结果,是:祂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边(参诗一一○1)。这位神的儿子属天的高升是如此重要,使希伯来书作者没有提及祂的复活和升天是如何成就的。这段引言快要结束时,作者还指出他为何继续说到祂登宝座。他证明神子是绝对超越天使的。以色列人以为天使是与神最亲近的超自然活物(4节)。
在分析细节之前,浏览希伯来书这段落,有助我们看到各个分段是如何连贯起来。显然的,收信者所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基督与天使之间的关系,但我们无法肯定真正的问题是甚么。从二章5至9节,好像神子出世时「比天使微小一点」。我们需要求证这一点,因为祂怎能比天使大,且又全然拥有我们的人性?为何一位比天使大的,还需要受苦及受死,正如基督教福音所宣告的?学术上称为「道成肉身」的课题,其本质和目的,至今仍然是受到热烈的讨论,而希伯来书则在这一点上,提供了独特的见解。
从二1-4得知,当代的读者心存当时流行的犹太教观念,认为天使参与给摩西颁布神的律法(比较徒七53,三19)。他们力求证明那位新启示的「中介者」卓越的身分和属性。同样的,如今许多人需要受教,晓得耶稣基督不只是一位先知,或天使般的使者。神给人类的启示,没有比这更大的,我们也不能期待还有比这更大的启示。因此,忽略他所传的救恩信息,是多危险啊。
二5-18指出神子在地上的工作,是为成就对罪及其后果而引进的救赎,使相信的人能承受祂在那「将来的世界」的荣耀和尊贵。所强调的是我们极大的需要,及神为满足那需要而给人不可思议的恩典。基督属天掌权的思想,再次展现眼前,确保最终一切将服在「他脚下」(二8),虽然会有困难险阻,但真门徒将会和祂一同掌权。
本段所引述的经文,为要加强及细说一些在引言中已经提过的重要主题(1-4节)。尤其是有关神子升天坐宝座的经文(3节),自然说到有关祂的地位与天使的世界之间的关系。诗篇一一○篇1节提供了解这些旧约经文意义的架构。第3节间接的引述了这概念(祂「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边」),并于第13节直接全部引述。因此,基督的登基和祂属天的掌权,便是本段的焦点。耶稣用了诗篇一一○篇1节指向旧约所期待的弥赛亚,或基督被高举之属天身分(例如可十二35-37,十四61-62)。其后,早期的基督徒常用例这经文来宣告有关耶稣的复活(例如十12-14;徒二34-36;林前十五25)。在八章1节和十二章2节更进一步的引述这钥节。
第5节诗篇二篇7节被引述,因它可适用于弥赛亚为戴维子孙及神儿子的预言。这非凡的宣告,其神学基础,是神在塞缪尔记下七章14节给戴维及其王国的特别应许。这经文也被引述。当戴维子孙登基,成为神在耶路撒冷地的代表时,他们与神享有特别的父子关系。耶稣是最后一位应验这些经文的,因祂是神永生的儿子(正如一2-3所说的),借着复活和升天回到宇宙一切权柄和能力的位置上,即父神的「右边」(参诗二7在徒十三33的使用法)。
第6节神从未给天使这样的应许。他们一直以来的任务就是敬拜神(参申三十二43;诗九十六7)。因此,他们也必须敬拜那坐在神右边的神子。祂全然有我们的样式,暂时「比天使微小」,但如今却「得了尊贵荣耀为冠冕」(二9)。这段的上下文说明神的长子被引进世上来(原文是oikumenē,正如二5),这是一个引言,最好的解释乃是指基督进入那对我们而言还是「将来的世界」(二5)之前的故事里。这事发生于祂升上「属天」领域的时候。
第7-9节诗篇一○四篇4节的希腊文暗指天使被造,是为执行神的命令,而且迅如风火,大有能力。他们是被造物,必须卑屈于神子之下,因祂享有父神那永永远远的神圣的权柄(宝座)。赞扬皇室婚礼的诗篇四十五篇6至7节,用来指向基督,即以色列的王,是如何卓越的成为神永恒国权的公义和喜乐,并享有这样崇高的理想目标(译按:新国际译本作「国度」)。
祂超越一切,得以分享神永恒国权之公义和喜乐,而且带着无比的尊贵目标。
第10-12节基督的永恒和掌权于诗篇一○二篇25至27节再次强调。这跟祂所建立,并在将来有一天会像外衣一样被卷起来的,就是一切可毁灭的被造物,实在有天渊之别。希伯来书引用这两处诗篇的希腊文译本,指父称其子是神是主。诗篇一一○篇1节可能已经引出了这样的解释,因为耶和华在那里称别的人为「我的主」,且邀请他坐在自己的右边。
第13-14节作者回到他反思的起点,以诗一一○篇1节,坚称天使并没有如神子那样的权柄和统治权。身为服役的灵,他们要为祂的旨意效力,并执行祂的命令。的确,天使透过事奉那将要承受救恩的人来事奉神。按照创造的次序(诗八4-6),天使是比我们高一等,但他们受委任,用超越我们理解的方法帮助我们,使我们可以得到属天的产业(参十三2)。
本段直接记述前一章实际的结果,是几个警告中的第一个,显明作者至少对部分读者十分关心。积极来说,这勉励是叫他们越发郑重所听见的道理(1节)。消极来说,这警告是叫他们不可随流失去,如人在一艘船上,离了停泊之处,正迅速朝着瀑布前进。远离基督的光景,将在后来的经文中探讨。这里只强调流失将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
希伯来书所要传达的信息,是救恩的福音。这福音起先是主(即耶稣)亲自讲的,后来有听见的人证实了(3节)。作者和读者并非第一代的基督徒,但肯定的是他们从第一代基督徒领受福音。当那些从耶稣领受信息的人传给他们时,神用神迹奇事和百般的异能,并圣灵的恩赐(4节),证实这福音超自然的来源。
这福音比天使在西乃山向以色列人所传的话更为重要。这是神的儿子亲自传讲的信息,是有关永远的救恩,并如何得着这救恩。若连凡干犯悖逆的人,都得按着初期的启示,受了该受的报应,那么那些忽略或忽视神终极启示的人,又怎能逃脱呢(2-3节)?背弃基督的人所要面对的审判,必然比旧约时期,以色列人所经历过任何的惩罚来得重。作者在十章26至31节会更深入的讨论此事。
作者指出神子的信息是关乎救恩之后,在本段继续解释那救恩是如何成就的,对我们又有何意义。继续讨论的主题,是基督的登基和属天掌权,在此也指出为何神子在得荣耀尊贵为冠冕之前,要暂时成为比天使微小的。诗篇八篇4至6节是重要的经文,有3处其它的旧约经文支持它(参二12-13)。耶稣是借着受死和被高举至神的右边,「成就」诗篇八篇的那一位。希伯来书继续说明基督这「成全」的工作,对我们的意义何在(二10-16)。神子必须拥有我们人类的人性,并且受苦受死,好让我们可以享有祂的荣耀。这教导在二章17至18节,从神子被呼召成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的角度,再次被传达出来。
第5节将来的世界使以色列人想起对荣耀的「将来世代」的盼望,包括受造物被更新或「新天新地」被建立(例如赛六十五17-25),有时明显与弥赛亚的工作有关(例如赛十一1-9)。希伯来书别的地方则提到神所应许的「安息」(四1-11)、「在天上的家乡」(十一16),或「将来的城」(十三14)的盼望。这些不同的形容词,用来描述那新世界,将来是会服在神的儿子之下,不是服在天使之下的(参一13)。然而,希伯来书又指出,这将来的世界其实已经透过基督坐在神右边的宝座而建立起来了。在等待耶稣回来,好带领他们进入那为他们赢得的救恩时(例如九28,十36-39),信徒已预尝其益处了(例如二4,六4-6,十二22-24)。
第6-8节诗篇八篇4至6节被引述,好说明神子如何取得弥赛亚的权柄。在原来的上下文中,经文是赞扬人类在神的创造中高升的地位。然而,诗人是用理想的词汇来表达的,因为罪、死和恶者阻止了我们在世上执行管辖权──神当初创造人类的本意(参创一26-31和三14-19)。在诗篇一一○篇1节中,完全的管辖权应许给予弥赛亚,希伯来书以这经文为线索,来了解诗篇八篇4至6节的终极意义和应用。神子的任务,是为完成人类本该的命运。只是如今我们还不见万物都服于祂。我们怎能确定那将来的世界会服于祂呢?
第9节作者以成为「比天使小一点」来形容神子的卑微,这是祂成为人的样式时所经历到的(参二14-18)。注意本文中使用了属人的名字耶稣。「得了尊贵荣耀为冠冕」是指祂因为受死所经历的属天高升。被钉十字架的弥赛亚升到神的右边,是神至终会叫万物都服在祂脚下的确据。对祂而言,死亡是到达如此荣耀的途径,但因着神的恩,祂的死和得荣,也是我们蒙救赎的凭借。在接下来的经文中,将解释祂为人人尝了死味,对祂而言到底有何意义。
第10节神对人类的计划,已由一个人成就了,那就是耶稣基督(参罗五12-21)。对那位为了自己的旨意的而创造万物的神,以这种方法来领许多儿子进入荣耀里,本是极之合宜的。耶稣是全人类的首领。这些人要分享祂的尊贵和荣耀。本段经文中蒙召的人被称为儿子(10节)、弟兄(11-12节)、儿女(13节)和亚伯拉罕的后裔(16节)。耶稣是救他们的元帅(原文是,正如十二2),可能更准确的是「他们救恩的先锋」。肯定的,祂为了人的缘故成就了一件独特的事(9节)。且在五章9节正确的称祂为「永远得救的根源」。作者强调,从某程度而言,耶稣是一位元帅,就如开路先锋,为人开路,让他们可以跟随向前(参六20,十二1-3)。作者3次告诉我们祂得以完全(原文是,参五9,七28)。这并非意味着祂在道德上是不完全的,但借着祂的受苦和试探、受死与高升,祂「完全适合」作祂百姓的救主。本文往后叙述,意味深长的含义越来越清楚。
第11-13节成为「完全」的救主,耶稣使人成圣,或把人「分别为圣献给」神(参十10、14、29,十三12)。希伯来书用了3处的旧约经文,指出这事的来龙去脉。诗篇二十二篇22节讲到一个人历尽困苦和拒绝,发出对神拯救的呼求和宣告。这些话语独特地应用于耶稣──复活和高升的主──身上,也宣告了祂透过死亡,带来胜利。如此,祂把得赎的人召到身边,成为祂属灵的弟兄姊妹和教会(和合本译成「会」)(12节)。以赛亚书八章16至18节提到以赛亚和他的门徒,因信神而团结一起,成为不信之以色列人可见的记号和象征。希伯来书引用以赛亚书八章17节的一句话「我要依赖他」,来指耶稣在执行祂地上的工作时,对神忠心的依靠(13节)。祂在信心上坚持到底,至死也在所不惜,使他们能有信心。是信心把基督的家紧系在一起。
第14-16节为了成就祂儿女的救恩,把他们带到自己身边,成为信心的群体,神子必须成为血肉之体(直译作「有份于他们的血和肉」)。这「道成肉身」(成为人),目的是祂必须死,且特要借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就是魔鬼。这使我们回想创世记三章,撒但在人类背叛神一事上所扮演的角色,也领会死亡的担子是神对罪的惩罚。希伯来书指出恶者继续捆绑人,使人为奴为仆,因为他们怕死(15节)。惟有借着耶稣的死,使赦罪或洁净得以生效,我们便从撒但的势力中得释放,自由的事奉神(参九14-15、27-28,十19-22)。祂为信祂的人除去了审判和定罪的威胁,确保在将来世界里的生命。作者以这句话结束了基督与天使之间的比较:祂并不救拔天使,乃是救拔亚伯拉罕的后裔(16节)。最后一句话并非指一般的人类,亦非特指以色列民,乃指所有在耶稣里「逃往避难所,持守摆在我们前头指望的人」,也就是「那承受〔亚伯拉罕的〕应许的人」(六17-18)。
第17-18节作者宣告下一段落,耶稣大祭司的称呼也第一次使用(三1至五10)。耶稣大祭司之职分第一次提及,是紧接着这样的教导:祂凡事该与祂的弟兄相同(17节)。因为祂拥有我们的本性,经历了人类的脆弱和试探之苦,惟有如此,祂才能够为那些被试探的人提供适当的帮助(18节)。然而,祂在地上挣扎,关键在于祂的死,藉此为百姓的罪献上挽回祭(17节)。这是第一次指出耶稣成就了大祭司在一年一度在赎罪日中的职任(参利十六):为洁净百姓的罪污而献祭,并挽回了神的怒气(参七27,九11-12、24-26,十1-14)。
在这一大段里,二章17至18节中所论及的主题有详细的说明,并应用在当代读者的情况中。首先,这段的焦点指出耶稣是「我们所认为使者,为大祭司」,是忠信的(三1-6),讨论由耶稣和摩西的对比展开。摩西就是在出埃及时建立以色列,使成为神的「家」(家庭、或家属)的关键人物。对犹太基督徒而言,作者的论点是有独特用意的,因他们被试探回到那极度高举摩西和他所带给以色列人之启示的犹太主义中。本文谈论耶稣正面的事情,并更广的应用。
接下来的警告(三7至四13),使我们注意到在摩西带领下,离开埃及的以色列民不信和背叛,他们虽然进入应许之地,但是一再失败。基督徒也正在朝往神应许的产业并「安息」的旅途中,因此,作者鼓励读者要坚守信心,「免得人跌倒了」,不要效法以色列人在旷野时的样子(四11)。关键在于对神的话语有信心。为免对神话语不信,必须互相勉励,才能进入并享受所应许的「安息」。更甚的,耶稣是「一位已经升入高天尊荣的大祭司」,所赐予我们的「怜恤」或「恩惠」,更使我们笃信不疑(四14-16)。接下来有关旧约祭司职分与耶稣祭司职分的比较,支持了这宣称(五1-10)。我们再看见希伯来书指出神子的人格,并祂的工作是何其伟大。
「圣洁弟兄」一词,意味着真信徒之间的亲属关系。「弟兄」包括男女,他们是同蒙天召的客旅(1节),在「将来的世界」里与基督同掌王权(二5)。在信心旅途上勇往直前,最好的勉励就是思想耶稣。作者由此简单的带出「勉励的话语」,表明他最关心的事情。基督徒要把焦点放在「耶稣作为使者」这事上,祂被神差遣,成为神终极旨意和属性的启示;也要把焦点放在耶稣为大祭司上,使人能与神建立永恒的关系。这样的教导是勉励疲惫的人,挑战懒散和不顺从的人,并使远离信仰和起疑心的人重拾信心。
第2-5节这里将耶稣与摩西作对比,一位是由神设立的,诚然忠信,而摩西也是忠信可靠的。而耶稣的忠信令我们全然的信靠祂。作者间接引述民数记十二章7节,那里强调摩西最重要的角色,是把神的旨意传达给以色列人;然而,耶稣比摩西算是更配多得荣耀,因为作为神的儿子,祂其实正是摩西所事奉的家(或「家属」)的建造者。神是借着祂的儿子「创造诸世界」(一2),借着祂的儿子拯救并建立了信心的团体(3-4节)。摩西在神的家的角色,是成为仆人,作那将来必传扬之事的见证人(原文是eis martyrion),甚至连摩西蒙指示去建立的敬拜体系,也是为准备弥赛亚的来临,是这实体的影儿(参八5,十1)。
第6节如今神子治理神的家。这包括了所有从人类历史开始,直到现今的真信徒,就是所有因神子的工作,得蒙救赎和得以完全的人。然而,有警告的话由此而生:「若将可夸的盼望和胆量坚持到底」,这形成一个桥梁,连贯到下一段的经文。那里论及背弃基督的可能性。「胆量」的希腊文parrēsia译作「自信心」更佳。耶稣牺牲,使我们得以「坦然无惧进入至圣所」(新国际译本:「有信心进入至圣所」;十19;参四16)。神在基督里给我们的礼物,就是有权可以亲近祂,而这权利是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夺去的(十35-36)。我们需要持定这权利,好好运用它,使我们在实行神的旨意上坚忍到底,得所应许的。同样的,神在福音里赐给了我们一个客观的盼望,它应成为我们喜乐的基础。
诗篇九十五篇7至11节提出严重的警告,警告拒绝听神声音的人,他们因不信,硬着心地失去神向百姓所应许的安息。作者相当愤慨地解释这诗篇,因他明显的担心读者某些特殊的倾向。所以在二章1至4节简单提及「随流失去」的危险,至此便有详尽说明。虽然如此,不论其警告的严重性,这里所强调的是圣经的挑战性,并它改变信徒的能力。神用那已经向祂的百姓说过的话,透过他们彼此互勉的事奉,保守了他们。
其余是提到基督为其百姓所得着的,这由创世记二章2节的用语解释出来。那是安息日的安息,是神完成了其创世之工后所进入的安息。乔舒亚在世时安置以色列人的那一片迦南地,是给神的百姓终极安息的剪影。作者继续以神话语晓谕人,并说明它审判人心的能力,也为此下了结语,来更进一步的警告他们,要他们不至于失去那安息。
三7-11圣灵被认为是诗篇九十五篇里「透过戴维」说话的那一位(三7,四7)。圣灵透过这经典,继续向后世的基督徒说话,警告他们每天聆听祂的话语,活在其中,使每一天都成为新的「今日」。那些与摩西一同离开埃及的人,有神应许的话语,神的警告也在他们耳边响着,但他们的心刚硬,不愿以信心和顺服的心回应。「惹他发怒」(新国际译本:「背叛」),发怒和试探是译自希伯来文的米利巴和玛撒(出十七1-7;参民二十1-13)。他们开始和结束旷野飘流时,以色列人在这些地方显得额外的不信。他们试探神(新国际译本:「试验和试探」;中文新译本:「以试验来试探我」),意味着他们尽所能的触怒神,致招惹神的审判(9节)。40年的旷野期间,是神对那一代的人表示厌烦(「厌烦」新国际译本:「愤怒」),但那是他们的机会,可以一再经历神恩典的作为(10节),但既然他们拒绝悔改仰望神,神便在怒中起誓,不让这些人进入祂的安息,即祂向他们列祖列宗曾应许为产业之地,也属徒然(11节;参民十四)。只有他们的子孙才能承受那从神而来的特权。
第12-13节作者要他的信徒同伴(弟兄们,包括姊妹们)彼此相顾,免得有人失丧。对一个地方教会而言,委身去体谅、帮助别人是必须有的美德。教会最大的危机,莫过于在教会中,有人存着不信的恶心,把永生的神离弃了。就如诗篇九十五篇7至11节所提及的,一些基督徒有时叛教(原文是apostēnai)离弃神,就是刻意持续的背叛。这一切可能因苦难、逼迫或试探的压力而起,但归根究底,原因是不信。换句话说,你们中间有人被罪迷惑,心里就刚硬了。罪是又活跃又积极的力量,是我们应当拒绝的。若你刚硬地违背神的话语(8节),罪就得逞,你将被迷惑(13节)。进一步谈论有关叛教的经文,可参六章4至6节、十章26至31节及十二章15至17节的解释。解救之道是总要趁着还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劝。这样的勉励是有圣经为基础的,作者本身也以身作则(希腊文paraklēite,「勉励」一词使我们想起在十三22里,描述希伯来书为logos paraklēsēos,即「劝勉的话」),劝勉可以在基督徒的聚会中提出(参十24-25),或在信徒天天见面时相劝。无论何时,以话语为基础,彼此事奉,是叫人忠心和坚忍的关键。这不是教会领袖一人的责任,而是每一位基督徒的义务。
第14-15节靠着神的恩典,信徒便于基督里有份,也在祂所给的一切上有份。这与「我们给……便是他的家了」一句(6节)是平行的:祝福已经赐下!然而,就如第6节,进一步的条件也在第14节里引述出来。如果我们将起初确实的信心坚持到底,便证明自己真的是属于基督的。那使我们有这般心志的,就是信心。坚持到底的信心,是真诚悔改的标记(参可十三13)。信心不是指拯救我们的好行为,而是我们借着信心,抓住神的应许,并继续保持在与神和好的关系里。这关系是因祂的儿子所带来的。那些放弃在基督里的信心,并离开祂的人,显出根本未曾真诚的有份于基督。因此,作者再次强调要每天留意神话语,也切勿留在不信之中,使心刚硬。
第16-19节是一系列令人注目的问题,作者再次带出诗篇九十五篇7至11节的应用。那些听见祂话惹祂发怒的,就是那些亲自经历了神带领他们出埃及,领受过神恩惠的人。他们得着多方鼓励,可以使他们在进入应许之地的旅程中持守信心。但他们一再的不信从祂,以致失去了进入祂的安息里的资格。不信从是因为不信的缘故。
四1-2:进入祂安息的应许,已经在福音里向我们传达了。我们与在旷野时的以色列人相似,所以作者说我们也有福音传给我们,像传给他们一样。他们领受了进入应许之地的应许(如出三7-10,三十四10-14),而且也蒙呼召,因信按着神昔日向他们传讲的那番话而活。至此,福音已向他们传开了、福音已经临及他们了(2节;参加三8-9)。因此,只要应许还为我们存留,我们就当畏惧,免得我们中间或有人似乎是赶不上了。就如摩西带领的以色列人中,有些不能承受产业,在成群的信徒中,也一直有人基于相同的原因未能进入所应许之安息中。「只是所听见的道与他们无益」:因为他们没有信心与所听见的道调和。新国际译本的旁注提供可靠古卷的不同译法:「因为他们缺少了像那些顺从之人的信心」(译按:中文新译本旁注作「没有用信心与听从这道的人打成一片」)。这可能是指大部分人来到进入迦南地的起点,却没有分享乔舒亚和迦勒那般的信心(民十四)。两种译法都指出,用信心聆听那信息,是得蒙救赎的关键(参罗十四14)。
第3-5节我们已经相信的人,得以进入诗篇九十五篇11节所说的安息。戴维写这诗篇时,以色列人已经定居迦南,故有关失去神安息的警告,必然另有所指,即超越他们在物质上所拥有的。创世记二章2节用过相关的动词「安息」,当作释义的钥匙。诗篇里所应许的安息,是指在神创造后,神自己安息的「安息日」中有份(看下文四9-11的注释)。希伯来书指出,神的安息相等于「天上的家乡」(十一6)、「天上的耶路撒冷」(十二22)、「不能震动的国」(十二28),和其它关乎基督徒承受产业的描述。从某方面而言,那安息已经为我们存留在天上,而且如今我们可以借着信心「进入」那安息(3节,十二22)。自从造天地以来,那安息就已经存在了。另一方面,我们正在朝圣的旅途中,即朝往「那将来的城」去(十三14),而且我们等待蒙引领进入「将来的世界」(二5)。希伯来书呈现出与新约别的记述相同的「既济」(already)与「未济」(not yet)之间的张力。耶稣使我们能在现今就享受某些福祉,这是我们的保证,未来我们必能得着一切所应许给我们的(参弗一13-14)。
第6-8节以色列人在乔舒亚时期所经历的安息,是在地上预尝那终极且属天的安息。希伯来书继续指出,承受那终极基业的方法,已经由主耶稣基督成就了(例如六19-20,九15,十19-22)。征服迦南之后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诗篇九十五篇指定另一天为听神的话和进入神的安息的一天(「今日」)。这证明戴维心中的安息,超越在以色列地的生活。旧约的基本应许已经在基督里以不同的方法成就了。
第9-11节神有意要百姓于祂安息日的安息中有份。这包括现今赋予我们工作的安息(参启十四13),正如神歇了祂的工作一样。然而,我们不该认为神的安息是静止的安息。圣经清楚的指出,神完成创造之后,神继续掌权、指导,并维持祂的受造物(例如一3;诗一○四;约五17)。这一幅图画是这样的:人得自由脱离劳苦和挣扎,与神同享因创造和拯救的工作而来的满足与完全。换句话说,我们必得释放,脱离今生所有的灾难和压力,更能毫无拦阻的事奉神,永远与神生活在一起(参启七13-17)。因此,我们务必竭力进入那安息。既然信心是我们进入神安息的凭借(3节),作者清楚重申警告,免得我们心不信刚硬。他并非说我们是靠着好行为赢取救恩。不过信心若是纯正,顺服便能彰显出信心的能力。所以我们当留心,免得有人跌倒,也不要效法那不顺从之以色列人的样子,正如诗篇九十五篇7至11节所强调的。
第12-13节本段以两件事作结:反省「神的道」(原文是ho logos tou Theou),并思想它们所能成就的大事。上下文并没有任何根据说这道就是约翰福音一章1至14节所提及拟人化之神的道。很明显的,这个说法指向福音,即第2节所描述为「所听见的道」(希腊文ho logos tēs akouēs)。福音带来了拯救的应许,同时也带来了审判的警告(参二1-4)。然而,诗篇九十五篇明显的被看作神的声音,呼召我们来获得信心,且警告我们勿硬着心。这经典是神独一无二的道,是希伯来书作者在第三、四章里,要其读者留心聆听的。所以第12、13节所说的,不只是指那被传讲的道,也可以是指神写在圣经里的话。用以赛亚书五十五章11节的字眼,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它能成就神说话所要达到的目的。然而,希伯来书并非认为凡听见神道的,便自动相信,并进入神的安息。两刃的剑这比喻,是描绘一幅比其本相还要可怕的图画。神的道刺入剖开人的最深处,揭开、辨明我们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那是一种「鉴定」(希腊文kritikos),一切都因此受审判。的确,面对神的话语,其实就是面对神自己,并且被造的没有一样在祂面前不是显然的。当作者说万物在主的眼前都是赤露敞开的时候,寓意是一只动物的头被拉往后仰,脖子显露出来,准备受宰杀!简言之,我们不能在那与我们有关者(新国际译本:「我们必须交账的那位」)面前隐藏自己。如果神的道在我们现今的生命中发挥解剖和揭发的功效,我们便不至受罪的欺骗而硬心,也不会毫无准备地在交账的日子来到祂面前。最后,本段经文作出最后的分析,让我们看到:神的道那审判的效用,有助我们在信心旅途上的追求。
大祭司一词,将四章14节的论点连于前段(三1;参二17),引进新的一段。这字词也是四章14节至五章10节特别的用语,特别以基督这位慈悲的大祭司作为焦点。耶稣被高升和进入天上,是呼召我们持定所承认的道的基础(14节)。祂成为人,有人的经历,使祂有资格体恤怜悯那些借着祂来到施恩宝座前的人(14-15节)。作者在五章1节给旧约时期大祭司的角色下定义。然后他指出成为大祭司,体谅愚蒙的和失迷的人是何等重要(2-3节),作者强调人必须蒙神所召,方能出任该职(4节)。然后,从相反的步骤,作者将同样的准则应用到耶稣身上,强调祂大祭司之职的异同。耶稣蒙神呼召,是要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永远为祭司的(6节)。在苦难之中祂学习信任和顺服神(8节),祂能明白我们的光景,并且有怜悯,使祂成为完全的大祭司(7-8节;参四15-16)。以一般的讲法,耶稣成了顺从祂的人永远得救之源的大祭司(9节)。
读者需要记着,提及教义部分(1-10节),是为支持和加强前一段的劝勉(四14-16)。再者,很值得注意的是,希伯来书很长的中心段落(七1至十18)也以同样的劝勉作结(十19-23)。这证明作者教导有关耶稣为大祭司的职分,主要目的是勉励信徒,在面对罪和不信的挣扎时,要坚持到底。这些经文驱策我们,去支取我们在基督里可寻得的一切属灵好处。
第14节最能激励人持定所承认的道的,就是得知耶稣为神的儿子,也是已经升入高天尊荣的大祭司。祂成为神的儿子,是神终极的启示,是神藉祂完成普世的计划。成为终极的大祭司,祂面对苦难和试探,对神忠心,忍受死亡,好「为百姓的罪献上挽回祭」(二17)。祂的高升是经过高天(和合本:「进入」;新国际译本:「经过」),并来到神的面前,成为我们的代表,「为我们显在神面前」(九24)。在昔日的赎罪日里(利十六),犹太大祭司在会幕或圣殿外献祭,然后进入内幕或圣所,基于百姓们所献上的为他们祷告。在许多不同的经文中,希伯来书认为耶稣的死、高升进入天上,并祂在神右边代祷的工作,正成就了这事(参七25-28,九11-12)。
第15节前一节或许令人觉得耶稣离祂在地上挣扎的百姓很远。但我们属天的大祭司能够体恤我们的软弱,因为祂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祂没有犯罪。希腊文的完成时态(pepeirasmenon;「已经被试探」),意味着被神高升到天上的基督,祂在地上经历过对罪的抗拒,祂也深知被试探的滋味,就如我们一样。但耶稣得知我们的软弱,并非来自祂真正犯过罪(参九14;约八46;林后五21;约壹三5)。祂成为在「凡事」(二17;原文是kata panta)上与我们相同,且与我们一样在「凡事」(四15;原文是kata panta)上被试探。然而,受试探不等于犯罪。耶稣就像未背叛神之前的亚当:祂从没有犯罪,且有不犯罪的自由。这样的经历,并没有丝毫损害祂作为人的特性!的确,因祂曾竭尽心力的抗拒试探,所以也就深知罪恶引诱的压力何其沉重!耶稣每一次面对困难,都挣扎苦斗,为了遵行神的旨意(五7-8,十二12),表明自己是出类拔萃的人,惟有祂可以救我们脱离罪的权势和审判。
第16节作者挑战人来到施恩的宝座前,因为耶稣能体恤我们软弱,这是进前来的根据。祂与神同坐宝座,成为天上的掌权者,祂的宝座是以施恩为特色。「来到」或「挨近」神的观念,在希伯来书中是相当突出的(七19、25,十1、22,十一6,十二18、22)。旧约透过在会幕或圣殿的献祭体系,使人能稍微亲近神。但耶稣的大祭司职分能引进「更美的指望」,我们可以「进到神面前」(七19)。借着耶稣能在神面前,是指以信心接受祂为我们成就的救恩(七25,十二22-24)。不断的接近(proserchōmetha是现在时态,十22亦然),表明在新约时代,人与神的关系能在祷告中直接建立,为过去的失败寻求怜悯,并寻求恩惠,作随时的帮助。在往后的基督徒生活中,虽然我们的罪触目可见,为了得帮助,但我们可(坦然无惧的心希腊文metaporresia;参三6,十19)。
五1-4:这里强调旧约大祭司特定的资格,以便详尽解释耶稣如何成为新约的大祭司。大祭司是被挑选奉派成为以色列百姓与神之间的中介者。他们替人办理属神的事,特别是献上礼物和赎罪祭(但并不局限在这两件事上)。在赎罪日里,大祭司为百姓和自己献祭赎罪(参利十六6、11-14)。这指出大祭司也是被软弱所困,就如其余的人那样,罪需要蒙洁净。这样的礼仪鼓励他体谅那愚蒙的和失迷的人。翻译成「体谅」的希腊文,直译作「约束愤怒」。大祭司与基督的对比是明显的:犹太的大祭司们在面对犯罪的人时,至少需要控制自己的愤怒,而我们的大祭司则可以主动地体恤我们的软弱(四15)。从描述以色列会众中大祭司的功用描述,和有关大祭司事奉必备的资格,作者转至大祭司的呼召。这职分的尊荣惟独来自神:人必须蒙神所召,像亚伦一样(参出二十八1;利八1;民十六至十八)。
第5-6节第1至4节所提及的大祭司资格,如今以相反的次序应用于耶稣身上。基督也不是自取荣耀作大祭司,乃是神指派祂担任这角色,正如诗篇一一○篇4节所说的。然而,在希伯来书引述该经文之前,诗篇二篇7节先被引述。使我们回想第一章的论点,在那里诗篇二篇7节确定神子绝对超越所有被造物,包括天使(一5)。诗一一○篇1至3节同样的宣称,那坐在神右边的,乃是弥赛亚君王胜利的掌权。然而,诗篇一一○篇4节更有不寻常的观点,即弥赛亚将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永远为祭司。希伯来书将这些诗篇的引文结合在一起,再次将耶稣为儿子和大祭司的观念连在一起(参四14),但很清楚的指出,祂的祭司职是与亚伦和属利未祭司的等次不同的。耶稣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为大祭司,成就了犹太祭司制度的角色和功能。诗篇一一○篇4篇如何应用在耶稣身上,在希伯来书七章将更全面的探讨。
第7-8节这些经文解释了我们属天的大祭司,如何能够在没有犯罪的情况下「体恤我们的软弱」(参四15)。虽然耶稣活在地上,生活的各层面里(直译作「在他肉身的日子里」)都受试探,但这里可能特别指祂在客西马尼园里的经历。祂的大声哀哭,流泪祷告,恳求那能救祂免死的主,使我们回想起耶稣面对十字架,恳求从祂身上挪开那痛苦的「杯」的体验(参可十四34-36和其它符类福音的经文)。在死亡中被祂父神离弃的恐惧(参可十五34),祂在那个时候必定特别感受到无比的压力。所以耶稣祷告,好解脱这迫近祂的危机,但是祂却愿意顺服于父神的旨意之下,因此能为别人成为永远得救的根源(9节)。以下所反映的,可能是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第二阶段的经历:就因祂的虔诚(希腊文也可以译为「敬畏」)蒙了应允。祂虔诚祷告,结果就有能力忍受痛苦严格的考验,之后就有得胜和荣耀的复活。虽然祂是神的儿子(8节;参第5节),但祂经历了试探──不肯实行祂父神的旨意,因为这旨意随着苦难。祂需要在实际的经验上,在人类地上的生活中学习甚么是顺从神,使祂能体恤同样受试探的人,以祂亲身的经历教导我们,当服从和顺服神至怎样的程度(参十二1-11,十三13)。
第9-10节耶稣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便得以完全,即「合格」或「成为完全适合」作祂百姓的救主(参二10)。更明确的说,祂得以完全,成为永远得救的根源。每一次考验,都是为最终的牺牲受死、顺服父神的行动所预备的(参十5-10)。藉此祂成就了救赎,使那些信靠祂的人能脱离罪、死和恶者,与祂一同享有将来的生命。基督展示了顺服的样式,让别人有能以跟随的榜样,而这个道理,是由「就为凡顺从他的人」这句话引伸出来的:然而,救恩却不是由顺从而赚取的。救恩是神在基督里给我们的礼物,但人若视祂为唯一永远得救的根源,并寻求祂,必乐意长久的顺服,如祂那样,来表达他们的信心(参十二1-4)。在基督里的信心,使我们愿如祂那样祂忍受对抗罪的挣扎。
正如标题指出,希伯来书这中心段落,实在解释了五章9至10节所宣告之主题。呼吁读者留意必须要在悟性和顺服上进深性之后(五11至六20),作者指出耶稣如何成就了「照着麦基洗德等次为大祭司」的角色(七1-18)。在这里,诗篇一一○篇4节是关键经文,有创世记十四章18至20节为左证。七章26至28节提及作为我们属天大祭司的耶稣,是完完全全的,这段经文成了接着两章的桥梁,在那里作者更全面解释基督成为「完全」到底是甚么意思。而在这里,焦点放在杰里迈亚书三十一章31至34节,也提及这事对我们有何意义。十章1至18节继续论述基督是「永远得救的根源」的观念,并引用诗篇四十篇6至8节来解释基督如何成就了杰里迈亚的预言。
这段落以另一个要求结束(十19-39),强调作者复杂的教义论点如何实际应用。有趣的是,这段经文再次提及前几章的警告和勉励(特别是四14-16和五11至六20)。当整体的阅读本段,再详细研究不同分段的意义时,要注意作者的勉励揭示了他的神学教导的目的。
在进入第七至十章的论述之前,作者先提出警告(五11至六8)和勉励(六9-20)。他教导有关基督作为大祭司的工作,是那些「听不进去」(新国际译本:「学习迟钝」,并且不愿意操练信心,不愿意更深学习,也不能了解或应用的人。任何人长久拒绝这干粮,将不会成为成熟的基督徒(五11-14)。的确,拒绝在属灵上成长,将使人离弃甚至全然背弃神,因他们向神存刚硬的心(六1-8)。
除了严厉的警告,作者也赞赏读者真诚的委身。但他要各人都显出往昔一样的殷勤(新国际译本:「同样的殷勤」),在每日生活中,活出基督徒的盼望,并在信心里坚持和忍耐到底(六9-12)。人们成长至某一阶段,就会显出疏懒,不愿更上层楼。为了更新他们在神里面的信心,作者提醒他们,神是以起誓来证实祂曾给亚伯拉罕的应许,也同样的保证耶稣的大祭司之职(诗一一○4)。这就如同灵魂的锚,给我们又坚固,又牢靠的盼望(六13-20)。惟有不信才令我们失去这伟大的大祭司为我们成就的事。
第11-14节读者成了听不进去的人(直译作「对所听见的迟钝」)。他们只经历过初信时的火热,如今懒散的性情已经蔓延开来了,作者担心他们不愿意更深的活出福音的内涵,也不愿凭信心和顺服来回应(参二1-4,三1-42的中心思想是响应所听见的)。怠惰已近乎定形,而懒散的标记就是不愿或不能作师傅。人若经历过这些之后(新国际译本:「时间」),凡在信心里受教的人,应该能够向别人解释这信心(参三13,十24-25;帖前五11;彼前三15)。若信徒还需要教导有关神圣言小学的开端,那么他们何时才能将基督教基本的信仰教导别人,并且他们何时才得享干粮?这里提出一个严重的属灵生命停滞不前的例子。正如人体需要奶,因为它是很适合婴孩的食物,但干粮是给成人的。作者将属灵的奶等同于他所谓「神话语的第一原则」(直译)。意味着读者需要指导,好从基督徒的角度解释旧约(「神话语」)。更明确的说,这句话是与六章1节中的「基督道理的开端」的意义平行。「干粮」一词,是指深入地了解圣经的基本真理(正如第七至十章)。属灵婴孩是指不熟练仁义道理之人,「仁义的道理」是指推动他们追求公义的教导(参十二11)。再者,幼稚的基督徒并没有长久坚定地响应神的启示,锻炼自己分辨好歹。
六1-3虽然作者责备读者幼稚,毫不成熟,也强调惟独长大成人的,才能吃干粮(五14),但他有意用干粮喂养他们,好让他们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直译「出生直至成熟」)!他们需要干粮,好得着洞察力和委身的心志。作者说我们应当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时,并非指「全然离弃所列下来的基本真理」。进步不是再立道理开端的根基,乃是在这根基上的建造所作成。有趣的是,这里所提及道理的开端,并非基督教特有的。事实上,传统犹太主义者都会同意每一项目。然而,其中的内涵都因耶稣为弥赛亚的教导,带来新的启示和亮光。经文给人的印象,是犹太教的信仰和礼仪,原来是解释基督教真理的根基。希伯来书中的干粮,是在耶稣为神子和新约大祭司的亮光下而发展出来的圣经主题,如懊悔死行和信靠神、死人复活和永远审判。「各样洗礼……等教训」可以是指犹太教的洗涤礼仪(参九10),并在基督里成就。按手之礼是犹太教的习俗,与祷告一起实行,早期基督徒以不同形式采用(参徒八17,九17-18,十三3)。「在逼迫的压力之下,从犹太教归信主的人必然受到试探,要他们「放弃基督徒特有的信心特质和生活,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基本信仰,如悔改和信心、宗教礼仪的真实和按手之礼、复活的期待和将来世代的审判。」〔F.F. Bruce,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Eerdmans, 2, 1990), p.143〕。
第4-6节这些经文严厉的警告(在十26-31,十二15-17里有响应)是针对离弃或背叛者(参三12),因为他们自绝于新约中为罪唯一的舍身,也放弃了在耶稣基督里得永生的唯一盼望。这样的人把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就如钉祂十字架的人那样任意的拒绝祂,且明明的羞辱祂,公开的把自己放在敌对的位置上。在神没有不可能的事,但祂并没有给我们盼望,好让继续硬心反对基督的人得以归回。三章12至13节已经提及,心中刚硬、敌对神的人会刚硬至无法回转。作者并没有责备读者,说他们属于这种情形,但背叛的命运,是双方都不该忘记的。按上下文,这里的用意是警告对神话语反应迟钝的恶果。
忠诚的基督徒会离道叛教吗?希伯来书肯定的指出,那退后的人表面上跟真诚归信主的人没两样。他们「已经蒙了光照」,意指福音的光无疑进入了他们的生活中。他们「尝过天恩的滋味」,可能指领受了基督自己和祂提供的一切属灵福祉。「尝」指真实并亲自的经历(而不只是「细饮」)。他们「又于圣灵有份」(直译「成为圣灵的分享者」),他们所有的背叛,也包括羞辱恩典的灵(十29)。最后,作者告诉我们,他们「尝过神善道的滋味,觉悟来世权能」。这意指他们确曾经历了新约的益处。然而,那些享受过与神甜美关系的人,不能因此放肆,以为自己绝不会背叛。如约翰福音十章28至29节和腓立比书一章6节的应许,保证神会保守祂的儿女们忠心到底。希伯来书有其勉励我们的方法,叫我们信任神有能力可以保守我们的信心。但我们要接受挑战,使我们「所蒙的召和拣选坚定不移」(彼后一10),这正是希伯来书中警告的用意。
我们也许以为重生的人,不会离弃真道,但是重生的真实性,要由持续的信心来证实。希伯来书的作者确信神真实的作为,已经在信徒当中彰显(六9,十39)。「但不排除他们当中有些人是在心里背叛。除非有彻底的改变,不然他们会落到不能挽回的背叛深谷。」〔P.E. Hughes, A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Eerdmans, 1977), p.212〕。没有真诚悔改的人,是有可能跟随团体里的属灵经历。有时人会流露所有悔改的标记,但一段时间过后便离弃基督,显明他们从未真正是神的儿女。更明确的说,这里所说的,是那些清楚知道真理,短时间里信奉真理,后来却因种种理由而与真理断绝关系的人。所以,持之以恒的态度是真诚悔改的试金石。那些坚持到底的才是真圣徒,神用这样的经文保守他们恒久活在信心里。
第7-8节耶稣用4种「土壤」的比喻,来解释人们对福音不同的响应(可四1-20和平行经文)。希伯来书只指出两种可能性。好土就是那吃过屡次洒下的雨水,生长菜蔬,合乎耕种的人用,就从神得福,指那些肯听又肯顺服神话语,坚持到底的人。靠着神的恩典,他们是结出属灵果子的人。土壤长满荆棘和蒺藜,必被废弃,近于咒诅。它从未被耕种,结局就是焚烧。这是描述那些心中不信,转离神之人的命运(参十26-31)。作者并没有提供那些迟钝怠惰者一条中间的出路。他要读者们确认自己是属于第一类的!
第9-10节勉励的话随着第4至第8节严厉的警告而来。作者深信他亲爱的弟兄们的行为强过这些。更准确的说,他是要指出,他们这个团体乃属于第7节所述之好土。这样的人领受了神近乎得救(新国际译本:「附随救恩的事」)的祝福。作者如此的深信,一方面是基于对他们过去和现在的印象,而另一方面则是基于神的公义。他们为祂所作的工和所显的爱心,是「为他名」而行的。这包括了恒心侍候祂的「圣徒」(原文是tois hagiois;「向圣徒」)。这里有一个例子值得注意,载于十章32至34节。作者说神并非不公义,竟忘记(新国际译本:「他不会忘记」)这样的事,其重点并非在于因侍候而得的报酬。神知道他们属灵生命的实况,若他们过去曾对真诚的基督徒激励有嘉,那么我们相信,他们在将来还是这样行。有关神的忠信不移,将在第13至20节里更进一步阐述。
第11-12节这里再次论及作者衷诚的愿望,渴望他所亲爱的人都坚持基督徒的身分。过去他们在受试探时对基督忠心,互相关怀,都因为他们有迫切的指望(十34)。如今,他们面对最大的敌人(似乎是怠惰迟钝),需显出这样的殷勤(直译作「热心」;新国际译本:「同样的殷勤」),以便保持全然活泼的指望,一直到底。活泼的指望,是基督徒在各种环境中昂然生活的根基。有这样动机的人必不被怠惰(原文是nōthroi,有如五11,但在这里没有任何限定)所胜。事实上,他们要效法那些凭信心和忍耐承受应许的人。这样的词句说明十一章1节至十二章13节的论点。
第13-15节基督徒的指望,基础在于未来,反而是源自神庄严的应许。神在世上的拯救行动所建基础的,基是祂在创世记十二章1至3节向亚伯拉罕所作之应许,并且祂在不同时期里,以不同形式向以色列的列祖们重述这应许(例如创十五1-21,二十六2-4,二十八13-15;出三6-10)。神使亚伯拉罕的子孙多起来,使他们成为大族,让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起来,且会赐福他们,使他们成为万民得福的根源。神在非常的场合,以起誓来确认这应许(参创二十二16,「我便指着自己起誓说」)。希伯来书指出,亚伯拉罕因此得勉励,忍耐等候所应许的。神就在亚伯拉罕有生年日中成就祂的应许,但终极的赐福会在耶稣这位弥赛亚身上圆满成就。
第16-18节以人的常理来看,人以起誓为实据,了结各样的争论。所以神采用这特定的形式,为要向那些承受应许的人格外显明祂的旨意是不更改的。神决不能说谎(新国际译本:「借着两件不更改的事,而神在这两件事上决不能说谎」),祂尽其所能的勉励的百姓信靠祂。那两件不更改的事就是祂的应许和祂的誓言。接下来的论述就更加清楚了:我们这些逃往避难所,持定那在耶稣里摆在我们前头的指望的人,就是最终承受亚伯拉罕应许的人(参加三26-29)。
第19-20节这些经文必须在七章20至22节的亮光下了解。七章20至22节论及神确认诗篇一一○篇4节所提及弥赛亚的大祭司职分,并引述类似创世记二十二章6节的起誓。既然耶稣是所应许那照着麦基洗德等次的大祭司,祂就成了新约祝福的「中保」(七22)。凡诚心仰赖祂的人,必可进入幔内(新国际译本:「幔子后面的内在圣所」)。耶稣在我们之前已经进去了,并且更是为我们进入的。直接的说,耶稣是我们的「先锋」,为我们开了一条路,要我们跟随祂走!会幕和后来圣殿的幔子,代表神在地上降临在祂百姓中间(参出二十六31-34;王上八6-11)。希伯来书以这字眼来表达属天的圣所,是神在祂一切荣耀里的宝座。我们现在就可以用信心来就近祂,因为我们属天的大祭司耶稣,已经献上完全完美的祭,并已坐在神的右边(参四14-16,十19-22)。然而,六章19至20节的形象也表达了这样的观念:我们是要永远活在神圣洁和荣耀的临在中。更直接的说,我们可以去耶稣已经去的地方。因此,属天圣所是「将来的世代」(二5)、「为神的子民存留的安息日的安息」(四9)和「天上的家乡」或「城邑」(十一16,十二22-24,十三14)的另一种表达。这是神历代的子民终极的盼望。这盼望和目标已经由我们的救主成就,祂为我们开了往前的道路。耶稣是我们的盼望,祂已经进入圣所,并留在那里,成为灵魂的锚,又坚固,又牢靠。
所以,属灵冷淡和悖逆的解药,就是这盼望的更新。盼望能激励我们有忠心和爱。我们盼望的根据是神的应许,有起誓为确据。既然神拯救的应许已经由主耶稣基督的受死和属天的高升所成就,这在各方面勉励我们,相信那些信靠耶稣的人,将与祂同享所应许的永恒产业。
本书已经在多方面指出耶稣是「照着麦基洗德等次永远为大祭司」(参五6、10,六20)。在作者来到其中心信息,开始以那能提升属灵成熟度的「干粮」喂养读者时(参五11-14),这主题更全面的展现出来。本章的前一段落论及创世记十四章亚伯拉罕和麦基洗德的相遇,并把焦点放在麦基洗德的祭司职分上,且申明其重要性(1-10节)。本章的第二部分则论及诗篇一一○篇4节那特殊的应许,即有关弥赛亚成为像麦基洗德那样的祭司,并应用到主耶稣身上(11-28节)。本来绝不可能在利未人祭司职任上尽职,但耶稣的大祭司职分取代了整个旧约亲近神的制度,并使信的人在与神的关系上「得以完全」(11-19节)。在此阐明以起誓来确保弥赛亚之祭司职分的重要性,(20-22节),并描绘了祂将永远成为祭司的应许的含义(23-25节)。本章的结论指出「像这样……的大祭司」,相对于旧约的大祭司,如何得「与我们合宜」(26-28节;新国际译本:「满足我们的需要」)。第七章论述耶稣为新约大祭司的第三阶段(参二17-18,四14至五10)。
第1-3节本章的钥节是诗篇一一○篇4节。为了要指明本诗篇关于「照着麦基洗德等次永远为祭司」这句话的含义,希伯来书回到创世记十四章18至20节,突显出创世记叙述的某位人物。麦基洗德这名字意为仁义王,他又是撒冷王(来自希伯来文sālôm,「平安」),意指他是平安王。单以名字而言,至少指出他是弥赛亚仁义和平安的剪影(参赛九6-7;来一8-9)。更重要的是,他被视为至高神的祭司。他祝福亚伯拉罕,并接受以色列人最伟大的始祖亚伯拉罕十分之一(所有一切的十分之一)奉献。再者,在圣经记载中,麦基洗德是无父无母,无族谱,无生之始,无命之终。他的出现和消失,都是无影无踪的。他没有先辈,也没有后辈。但因为古代祭司职分的合法性是在于继承权,那么圣经对此事的沉默就显得不寻常。麦基洗德与神的儿子相似,这句话意味着他是神儿子独特而永远的祭司职分的剪影。以专用语来说,他是基督的「预表」。诗篇一一○篇设想另一位耶路撒冷王(「撒冷城」)的出现,执行与麦基洗德相似的祭司职分,虽然不是继承当时所认识的任何祭司职分,却是神所设立的。希伯来书宣告耶稣基督是所应许的祭司君王,祂将永远掌权,并赐福祂的百姓(参五4-6,七13-17)。
第4-10节在提及亚伯拉罕给予麦基洗德十分之一的事上,希伯来书指出,摩西的律法要求那得祭司职任的利未子孙,向百姓取十分之一(民十八21-22)。然而,那不与他们同谱的麦基洗德,却收纳利未先祖亚伯拉罕的十分之一!麦基洗德确是何等伟大,以致他祝福那位神曾赐下拯救应许的亚伯拉罕(参六13-14)。既然位分大的,给位分小的祝福(7节),这就将麦基洗德放在很显著的地位上。缴付给利未祭司职任的十分之一,是由必死的人收取的,但亚伯拉罕却是缴付十分之一给一位有人见证说他是活的(8节)。根据圣经的记载,那就是麦基洗德,他代表那些无命之终的人(3节)。指出他的祭司职分是超越的。我们甚至可以说,即使利未祭司,也是透过亚伯拉罕缴付十分之一给麦基洗德。这预备我们进入第11至19节的论述,就是耶稣的祭司职分超越并取代利未祭司职分及其事奉。
第11-12节当诗篇一一○篇4节论到有必要兴起另外一位祭司,照麦基洗德的等次,不是亚伦的等次时,其用意在于指出现存的祭司职分有某方面的缺陷。事实上,由亚伦传下来的祭司职分,和由一些利未人所执行的祭司职分是不能完全的。这里第一次将完全的字眼(在二10,五9,七28已应用在基督身上)应用于信徒身上。摩西律法原来一无所成(新国际译本作「没有使任何事物成为完全」),但在耶稣基督里就引进了更美的指望,靠这指望我们可以进到神面前(19节)。最后的这句话指出,信徒得以完全,包括了使他们「有资格」就近神,或使他们能够实实在在地享受与神在新约里的关系。后文会更多谈论这重要的观念。简言之,基督的牺牲解决了罪的问题,这是利未祭司职分和摩西律法所不能处理的。的确,律法和祭司职任是息息相关的,因此祭司的职任既已更改,那么律法也必须更改(12节)。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希伯来书的作者视律法基本上是为了维持以色列人与神之间的关系,这是一套献祭和祭司职任的条例。第九至十章把这系统的轮廓描绘出一个全貌。
第13-17节根据摩西律法,只有某些特殊的人,获授权在祭坛上事奉(参利八至九;民一47-54)。耶稣我们的主却是属于犹大支派,对于这支派,摩西并没有提到祭司。所以,若耶稣是祭司,祂必然是属于别的等次。面对这样的反对,作者再次提及诗篇一一○篇4节的预言:弥赛亚的祭司职任,是照麦基洗德的样式。利未的子孙是照属肉体的条例(新国际译本:「照他先祖的条例」),耶稣是根据无穷生命的大能,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永远为祭司。这句话的前半段最好的解释,是指耶稣的复活和属天的高升。当祂为我们的罪将自己献上成为完全的祭时,祂明显的执行了祂在地上新约的大祭司职分。但祂必须复活,成为永远的祭司,在属天圣所和神的右边继续事奉(参八1-2)。
第18-19节先前的条例,是根据正当的世系和身体上的洁净礼而制定的,那是旧约祭司职任的法律,是软弱无益的,因为死亡阻碍了那些祭司,使他们不能长久任职(23节)。并且因着他们本身的软弱,使他们需不断为自己的罪和为百姓的罪献祭(27节)。的确,律法原来一无所成(参看七11-12的解释),因为它只是「将来美事的影儿」(十1)。当神宣布新的祭司职,并提供一个祭以结束所有的献祭时,显示旧约祭司职任的条例被废掉了(参十5-10)。随着耶稣大祭司的职事,引进了更美的指望,我们靠这指望便可以进到神面前。这更美的指望坚定地引出一次过的赦罪和与神永远的关系。
第20-22节设立弥赛亚祭司职任的应许由起誓确认:主起了誓,决不后悔(诗一一○4)。应许加上誓言则「格外显明他的旨意是不更改的」(六17)。因此就制定了耶稣永恒的祭司职任。既是起誓立的,所以也可以肯定的说,耶稣就作了更美之约的中保。当作者在后来的篇幅里再次论及这更美之约时,他形容耶稣为新约的「中保」(八6,九15,十二24)。这意味着祂开始了杰里迈亚书三十一章31至34节有关约的祝福的预言(在八8-12引述之)。「中保」(22节)一词有更深的含义:耶稣祭司的职事会确保这事实──那些祝福已经准备好。更美之约是基督徒更美的指望的基础。
第23-25节基督祭司职任的独特和永恒,确实是这复杂的一章的中心思想。在旧约之下有许多祭司,他们因为有死阻隔,不能长久任职。然而,既然已复活和升天的耶稣永远长存,祂祭司的职任就长久不更换,依旧不变(参一8-12,十三8),且祂的祭司职任和工作是绝对不能更改的。第25节一开始有一连接词「因为」,指明了这一切的前因后果。这里作者教导我们,耶稣照着麦基洗德等次,永远为祭司,叫凡靠着他进到神面前的人,祂都能拯救到底。「就近」、「靠近」或「来就」神的观念,是希伯来书独特的课题(参四16,七19,十1、22,十一6,十二18、22)。基本上,这观念表达出与神的关系。旧约祭司职任和献祭制度,只是提供这样不完全的关系,而耶稣却能拯救(即完全的拯救)那些透过祂与神建立关系的人。这里的救恩用语意味着得蒙拯救脱离神的审判(参二1-4,九27-28,十26-34)。事实上,基督徒在他们成圣旅途上的任何阶段,都可以寻求耶稣的帮助,因为祂长远活着,替他们祈求(参罗八34;约壹二1-2)。属天代祷者的形象,是用来强调基督愿意且能够继续将祂一次献祭所产生的功效,应用于我们身上(参二18,四14-16,十19-22)。然而,不该过分强调这形象。耶稣坐在神的右边,乃是宣告那为神的子女所设之约的应许,已经成就,而不是指在父神的宝座前哀求接纳他们!
第26-28节耶稣为大祭司,可以满足我们的需要,首先因为祂是圣洁、无邪恶、无玷污。这3个形容词使我们回想有关祂无罪的说法(四15)。这也解释了为何祂的献上是如此完全,并不需要重复。祂一生受试探,仍然顺服神。成为无过的大祭司,祂为神百姓的罪牺牲,只一次将自己献上(27节;参九14)。这是全新的观念,准确的解释了祂是如何「洗净」(一3)或「挽回百姓的罪」(二17)。注意这里和九章12、26、28节,十章10节所强调祂只一次献上的本质。祂不像犹太教的大祭司,每日必须先为自己的罪,后为百姓的罪献祭。祂献祭能以完全,是联于祭物的完全。耶稣为大祭司,可以满足我们的需要,也是因为祂如今远离罪人,并被提升高过诸天。祂属天的高升表示他长远活着,而能将祂拯救工作的果效实施在我们身上(25节)。摩西的律法指派软弱的人为大祭司,但诗篇一一○篇4节的誓言,却立神子成为不同等次的大祭司。因为祂顺服的生活、牺牲受死及进入属天神临在之处(正如第26和27节所提出的),所以祂有资格完成这角色,得以成全,直到永远(28节;参二10,五9)。
作者在第八和九章指出,耶稣「得以完全」,如何使我们能享有新约的祝福。这里一字不漏地引述杰里迈亚书三十一章31至34节,后来则以扼要的形式引述(十16-17)。作者引述这段经文,为要支持希伯来书这中心段落的论点。在作者开始回应杰里迈亚的预言之前,他指出耶稣目前是在圣所(就是帐幕里)作执事;这帐幕是主所支搭的,不是人所支搭的(1-2节)。这引进了更进一步的比较,即耶稣之祭司职任,与那些照律法献礼物,并在那只是属天事物的形状和影像事奉的祭司职任相比(3-5节)。耶稣执事的超越性紧系于一个事实,就是祂尽职的重点在于天上的圣所。祂执事的超越也在于祂所设立的新约(6-12节),使前约变旧了(13节)。基督徒需要知道,新约的预言是如何应验,因为那是我们透过主耶稣基督得以与神和好的基础。
第1-2节作者认为第一要紧的,就是我们拥有前一章所描述的大祭司。这位大祭司已经坐在天上至高者宝座的右边。这是一个尊敬并庄严的字词,描述神为至高的统治万物者。基督也同享这天上的权柄,但祂也作祭司职分的执事(原文是leitourgos,意指祂是「事奉人员」或「仆人」),正如七章25节所指出的。天上宝座的所在处,可以视为如同圣所,即是主所支的,不是人所支的真帐幕。真帐幕就是摩西时代模仿会幕的天上真正的会幕(参第5节)。虽然是神指示摩西去模仿,但结果也只不过是「人造的会幕」(原文是cheiropoiēta,直译作「用手作」,九24)。这帐幕是主所支搭的,不是人所支搭的,且不是「属乎这世界的」(九11)。作者用这样的图画,指出耶稣进入天上的目的是「为我们显在神面前」(九24)。祂在地上的执事,装备祂能够在天上事奉。
第3-5节「凡大祭司都是为献礼物和祭物设立的」(参五1),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耶稣也当有所献的。七章27节明显的让我们看到「他……将自己献上」,但作者在后面才继续发展这主题。他只是一再强调说,耶稣的祭司职任并非属于其它等次的。事实上,祂若在地上,必不得为祭司,因为已经有了照律法献礼物的。带有犹太背景的读者,可能会认为基督教缺少了某些东西,因为它并没有地上圣所精心安排的仪式。希伯来书恰恰提出相反的观点。基督引进了旧约仪式,指向终极和属灵的实体。祂成就并取代摩西律法所规定的整个系统。利未制度的祭司只是在圣所运作,这圣所正是天上事物的形状和影像(5节),而基督却在真帐幕里作执事(2节)。出埃及记二十五章40节被引用来支持这论点:地上的帐幕是天上模式的影儿。
第6节来到这里,作者似乎改变了策略。他撇下祭司、会幕和献祭的图画,并视耶稣为更美之约的中保。然而,七章11至12节继续谈论有关祭司职任与律法或约的关系,第九至十章将耶稣为大祭司职任事奉的主题,与杰里迈亚书三十一章31至34节应许的应验紧连在一起。透过祂的死和属天的高升(参七22,九11-15,十12-18),耶稣开始带出新约的好处。这约是更美之约(新国际译本:「比旧的更卓越」),因为这约原是凭更美之应许立的。那些应许记载于以下很长的杰里迈亚书引文里。
第7-9节主前六世纪被掳至巴比伦时,杰里迈亚的话指出主指责祂的百姓(新国际译本:「主发现他百姓的过错」)。当祂应许新的约时,所引伸的含义是:出埃及时设立的前约,必然有瑕疵。其基本的问题是在于百姓:「他们不恒心守我的约」(9节),所以随之而来的便是被掳的审判。希伯来书再指出,部分的问题是在于礼仪本身。这礼仪原本是命定来帮助百姓,「到振兴的时候为止」(九10),但其效果是有限的。这里需要注意一件事情:新约是与以色列家和犹大家立的。这里没有特别提及外邦人如何在这福祉里有份(参加三至四;罗九至十一)。但很明显,凡在耶稣基督里有信心,并相信祂所成就之事的人,都将于神对祂古代百姓的应许有份(例如三14,四3,五9,七25)。
第10-12节作者用了一些钥字,表达出神的意愿,祂要重新建立祂与以色列之间特别的关系。这些字句就是:「我要作他们的神,他们要作我的子民。」然而,在更新祂所应许的约上,「我要将我的律法放在他们里面,写在他们心上」,使他们渴望并有能力讨神喜悦(10节)。希伯来书视这应许应验于耶稣洁净其百姓污秽的良心,以致他们能「事奉那永生神」(九14;参十19-25)。神也透过杰里迈亚应许说,新约团体的每个成员,从最小的到最大的,都可以直接并个别的认识祂(11节)。希伯来书指出,这应许于我们直接「坦然无惧」的亲近神中应验了。这是耶稣所成就的(四16,七25,十19-22;参十二22-24)。最后,第11节有「因为」这连接词,指出这应许的基础,是从罪恶中得蒙洁净:因为「我要宽恕他们的不义,不再记念他们的罪愆」。第九至十章清楚的指出,耶稣的牺牲成就了那基本的应许(九14、26、28,十10、14)。
第13节旧约的祭司职任、圣所,以及献祭制度的需要,如今已被挪走了。这使各种族和文化的信徒,可以藉耶稣就近神。虽然在杰里迈亚的预言中,神没有特别提及此事,但既说「新」约,那么以前的约就是旧的了。因此,旧约所提供的仪式,正是「那渐旧渐衰的,就必快归无有了」。
本章发展新与旧、属地与属天之间的对比。作者在九章1节宣告前约的两个层面。后来他以相反的次序,说明其属世界的会幕(2-5节)和礼拜的条例(6-10节)。摩西的会幕在属世的性质及其礼仪本身有一定限制,使它成为亲近神的有效方法。的确,整个系统只是新约所将带来的预表而已。它的礼仪就着良心说,都不能叫礼拜的人得以完全(新国际译本:「不能洁净礼拜者的良心」)。这些礼仪只关心外在肉体上的礼仪,而且一直实施,直到振兴的时候为止。乍看之下,虽然本段不适合于基督徒读者,但它却是本章其余部分论点的基础。这论点将描述主耶稣奇特的位格和工作。
第1-5节前约的圣所是「属世界的」,或「属世的」,意指它是用人手所造的(参八2,九11、24),并只提供属天或属灵实体的朦胧轮廓。这属天或属灵的实体,已经由耶稣基督的职事成就了(参八5-6,九11-12)。作者把重点置于摩西在旷野所支搭的帐幕上。但这里所说的大部分论点,都适用于那后来在耶路撒冷模仿这会幕所建的圣殿。为了预表第6至10节的论述,作者在这里强烈的将帐幕的圣所和至圣所这两部分加以比较。个别房间都放有不同礼仪所需的用具,也放有神过去对待以色列,并表明祂继续与他们同在的一些象征物品。内殿最重要的东西,莫过于包金的约柜。约柜的盖称施恩座或「赎罪盖」,这是一年一度赎罪日的焦点所在。大祭司为了赎百姓的罪,就将祭物的血洒在其上(参利十六14-17)。荣耀的基路伯的影罩着施恩座,指明神看不见的临在。有人认为神就「坐在二基路伯上」(撒上四4;参出二十五17-22)。
第6-7节如今焦点从帐幕的内容,转移到在那里进行的事奉。前约需要人们透过代表他们的祭司来亲近神。这些人经常进入第一层帐幕行拜神的礼:包括每日清理灯饰(出二十七21)、每周更换饼(利二十四5),以及每日的献祭,(出二十九38-46)。大祭司独特的角色,是一年一度,即在赎罪日的时候进入第二层帐幕。进入至圣所是没有不带着血的。这血将由大祭司为自己和百姓的过错(新国际译本:「因无知所犯的过错」)献上。这礼仪本身很清楚的表明,只有照着神所命定的方法才能亲近神。
第8-10节作者声称从圣灵得到特别的亮光,来解释旧约这些设备的意义和目的。只要第一层帐幕仍存在,进入至圣所的路就肯定无法揭晓。所谓「进入至圣所的路」,意即进入那真实、属天的圣所(参九12,十19-20)。第一层的帐幕一般用来形容以色列人属地会幕的外层。然而,在这里的用法,显然是指整个献祭和祭司职事的制度,包括会幕和圣殿。所以,会幕的外层是作现今的一个表记(原文是parabolē)。从字义来看,会幕的外层遮蔽了进入会幕内层的路。从象征的意义来看,会幕以及其所有的礼仪,都挡住了直接和永久达到神的路。从某角度而言,律法是基督执事的前兆和预备。但当新约开始时,旧约礼仪就更加显得不再合时宜了。然后作者强调那属地的敬拜主要的弱点。礼物和祭物被献上,并不能使那前来敬拜者的良心得以完全(例如十1;参十14,十一40,十二23)。事实上,礼仪所留给参与者的,是为罪而内疚(十2),因为它们是以外在为主的条例(10节)。它们实施到振兴的时候为止,即直到「基督……来到,作了将来美事的大祭司」(11节)。九章14节和十章22节强调基督洁净良心的本能。随着内疚的重担被挪开,使我们得释放,得以用信心和感恩的心事奉神(九14,十二28),杰里迈亚有关新约的预言便得以应验了。
接续本章的前半段,我们可以说本段是论及「属天的会幕」,以及「礼拜的条例」。耶稣基督是大祭司,祂升天进入属天领域里的至圣所(11节)。借着祂洒在十字架上的血,祂为那些依靠祂的人,成了永远的赎罪祭。现在,表明我们的良心,可以从罪的污染中得洁净,我们的敬拜也可以蒙悦纳,得以事奉那永生神(12-14节)。至终,基督的献上使那些蒙召者能得着所应许永远的产业(15节)。所以,祂所洒出来的血引进了新约,并成就了一次过使罪得赦免的应许(16-23节)。祂把自己献为祭(26节)便解决了罪的问题,然后祂进入天堂,为我们显在神面前(九24-25)。当祂从属天的会幕重现于世界上时,祂将为那等候祂的人,带来完全救恩的经历(27-28节)。因此,借着旧约的一些观念和形象,本段经文教导我们,展示耶稣为我们成就的救恩所带来现在和将来的益处。
第11-12节随着基督的显现为将来美事的大祭司,旧约所预备的事物已经成真了!作者为解释这事实,首先更精确的指出,基督是如何成就常年赎罪日中大祭司的职分(参七26-27,九7;利十六1-19)。大祭司从会幕的外层进入至圣所。他们就在那里将那些在会幕外面所宰杀祭物的血,洒在赎罪的地方,并为百姓祈求。另一方面,耶稣经过了那更大、更全备的帐幕,不是人手所造,也不是属乎这世界的。祂的祭司职分开了一条路,通往属天圣所,也就是天堂(24节;参八1-2)。当祂为我们的罪被当作祭物钉在十字架上之后,祂便「升入高天」(四14),坐在神的右边,并为我们「祈求」(七25)。祂并不是借着山羊和牛犊的血进入天上神临在的地方,乃借着自己的血。既然祂的献上是如此完全,祂只一次进入至圣所,被钉十字架和升天便不需要重复。的确,祂成就了永远的赎罪祭。「赎罪」一词指以祂的生命为代价所得的自由。在九章15节也用了类似的表达法,在那里译为「赎了」(新国际译本;「以受死为赎价使他们得自由」)。上下文清楚的指出,这自由是指脱离因罪所带来的审判和内疚。所以,永远的救赎是一次过,也是杰里迈亚书三十一章34节所应许的赦罪另一表达法。
第13-14节在描绘基督受死的实际结果,作者以献上动物的血和洒上母牛犊的灰(参民十九)的果效作比较。这些礼仪是为那些不洁的人而设,使他们身体洁净(直译作「肉体的洁净」;新国际译本:「外在的洁净」)而能成圣。那些不洁净的人可以重新与神相交,再次回到会众的敬拜生活中。血能「使成圣」和「洁净」的基本道理,即使只是在礼仪的层面,但仍与接下来的论点相关。基督的血是用来表示祂为罪而献上受死,功效特别,因为祂将自己无暇无疵献给神。作者在这里再次点出耶稣完全顺服父神的生命,并以十字架为尽头(参五7-9,七26-27,十10)。「借着永远的灵」很可能是指圣灵支持并保守祂的能力(参赛四十二1)。有些人认为这是指耶稣自己的灵,以强调祂献上的内在或属灵素质。但第一个解释比较可取。基督的血有足够的能力洗净你们的心,除去你们的死行。神要求我们从这些行为(六1;直译作「死的行为」)悔改。那种行为就是指能污秽我们良心,并带来审判的罪:悔改者需要得蒙赦罪,而惟有耶稣的死能得到(比较九9和九14)。旧约中洁净的目的,为叫人们可以再次成为圣洁,得以事奉神。第14节重提了新约所应许被更新的「心」。这应许的基础,是罪全然得蒙赦免(耶三十一33-34)。惟有基督所提供的洁净,才能使我们得自由,能以按着杰里迈亚所预言的方法事奉那永生神。这「事奉」或「敬拜」(原文是latreuein)的本质将连于十二章28节一同探讨。
第15节这里更进一步探讨耶稣大祭司之职与杰里迈亚的预言应验之间有何关系。借着死,基督成了新约的中保(参八6,十二24)。首先,祂受死赎了人在前约所犯的罪过。正如在第12节所论及的,祂的死所付上的代价,使人得自由,脱离罪所带来的审判和内疚(参耶三十一34)。重点是在于拯救那些在前约中犯罪的人,正如杰里迈亚书三十一章31至32节所应许的。的确,耶稣的献上有回溯的效用,对于那些在古代以色列时期相信神赦免其罪的人,都是有功效的(参十一40)。但靠着神的恩典,我们也知道祂为「人人」尝了死味(二9),且能拯救所有「靠着他进到神面前的人」(七25)。其次,因祂的死,便叫蒙召之人得着所应许永远的产业。正如旧约应许迦南地为神百姓的产业,同样的,基督所引进的约,开了通往永远的产业之路。这等同于「将来的世界」(二5)、「为神子民存留的安息日的安息」(四9)、「天上的耶路撒冷」(十二22),以及其它类似的描述。这就是我们成为基督徒将来所要去的目的地。耶稣解决了那阻碍我们亲近神的罪,为我们开了一条通往祂的产业的路。
第16-22节提及「产业」,这令作者玩起文字的游戏。希腊文首次被用来作为「遗命」的专用语和法律用语(16-17节)。在一般人间的事上,为了让立遗嘱者的遗命能生效,就必须等到留遗命的人死了。同样的字词后来也用来指神与摩西时期,以色列人所立的约(18-20节)。在这例子中,是不需要等到立约者去世,但前约也不是不用血立的。作者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到出埃及记二十四章1至8节的礼仪中,在那里,摩西将献祭的血洒在坛上和百姓身上,呼吁他们顺从神一切的命令。因此,他们与神的关系,借着立约的血得以坚定和证实,也同时宣告了他们成圣的身分。希伯来书在这旧约洁净的礼仪上,加上其它细节。用意在于指出前约所用来洁净的血,其洁净是涉及所有事物的(21节)。这使我们得出结论性的观察(按着律法,凡物差不多都是用血洁净的),以及一个基本的原则(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虽然在洁净的礼仪上大量使用血(13节),但这些礼仪却指出,神的百姓在脱离罪的权势和惩罚上,有更深一层的需要。
第23-24节照着天上样式作的对象,即会幕及其礼仪所需要用的一切东西,需要用献祭的血来洁净。以色列人的圣所,是人手所造的,且只是真圣所的影像,而这真圣所就是天堂(24节;参八5)。当作者说那天上的本物,自然当用更美的祭物去洁净时,他可不是说连天上也被人类的罪所污秽,不然神就得离开天上了!然而他是说,基督的献上是有普世意义的,除去了与神相交的障碍。与神的相交并非只是心理活动,乃是存在于终极真实层面。有关会幕和赎罪日景象背后的信息,乃是耶稣进了天堂,如今为我们在神面前祈求(参七25)。他使我们从今世到将来的永恒里,能亲近神。
第25-28节第23节所提及更美的祭物,其实就是耶稣基督独一的献上。祂不需要多次重复的将自己献上(正如大祭司在他们当年礼仪中所作的)。若认为祂的献上,不论是在天上或在地上,需要持续的呈现在父神面前,是错误的观念。耶稣不需要从创世以来多次受苦:祂的献上是足够的,且在历史上是终极的,即过去、现今,以及将来都有果效。作者在第26和28节用了「一次」〔参七27,九12,十10;新国际译本:「一次过」26节;「一次」28节〕的字词来强调耶稣大祭司职任的本质完全和具决定性的。事实上,祂的显现象征着末世,即成就的时代或末后的时期(参一2)。祂来的目的是为把自己献为祭,好除掉罪(26节)。换句话说,那是为担当多人的罪(28节;参赛五十三12)。所以,借着耶稣在人类历史一次的作为,罪的问题得到了最终的解决,而这对现代也有极重大的意义。那些对神的儿子和祂所献上的嗤之以鼻的人,他们就要「战惧等候审判」了(十26-31)。但对于那些信靠祂,迫切地等候祂再来的人,就得蒙拯救脱离审判,享受所应许永远的产业(15节)。
希伯来书中心段落接近尾声,作者继续论及新约的卓越。他再次强烈的描绘律法以及它所提供亲近神的方式,是非常有限的(1-4节)。诗篇四十篇6至8节被用来支持整个献祭制度,因基督献上自己,显出完全的顺服所取代了(5-10节)。旧约的祭司每天都得站在坛前重复的献上一样的祭物,这祭物永不能除罪;相反的,耶稣坐在神的右边,完成了祂献上的工作(11-14节)。带来的结果,对信徒而言便是我们得以成圣,便叫那得以成圣的人永远完全。这些字词是用来描述杰里迈亚书三十一章33至34节与神那种关系的预言。作者用简短的形式,引述那些经文(15-18节),以便指出第八章开始的论述,已经渐入尾声。既然基督的献上如此有效,就不再需要为罪献上其它了。杰里迈亚所应许的赦免已经实现了,也使心意更新──新约的基础──可以达到。
第1-2节作者描述摩西的律法为将来美事的影儿,他的意思是说摩西的律法预备了由耶稣带来新约的祝福。律法的礼仪指向基督大祭司,其职任最终已实现。这里也意味着,我们还在等待享受那已经为我们成就的完全救恩(九28;比较十三14)。无论如何,新约许多的祝福,现在就可以尝到(例如九14,十19-25)。旧约礼仪的不完全,在于它「每年常献一样的祭物」。这是作者所要强调的事实。正如七章11、19节和九章9节所提及的,律法从未能叫那近前来的人得以完全。信徒得以完全,是与他们的良心得蒙洁净脱离罪有关,以致他们可以全心全意的分别为圣、归向神和事奉神(参十10和十14的解释)。如果前约的献祭能达到这目的,那么献祭的事「岂不早已止住了」吗?然而,来礼拜的人却继续觉得有罪(参九9)。他们并没有被洁净(译按:新国际译本作「一次过的被洁净」),不像那些信靠耶稣献上之功效的人,能获得洁净(比较九14,十17-18)。
第3-4节虽然赎罪日的礼仪给予以色列人确据,即神可以赦免罪恶,但这礼仪需要每年重复。目的在于叫人每年想起罪来,即想起罪阻碍了人与神的关系,并带来审判。相反的,神在新约亲自应许说,「我不再记念他们的罪愆和他们的过犯」(耶三十一34;参17节)。耶稣死在十字架上之前,并没有真正的对付罪,因为公牛和山羊的血断不能除罪。神要求动物的祭物,是为教导以色列人要向祂寻求洁净,并向他们指出罪是需要惩罚偿还的(参利十七11)。但弥赛亚借着祂的死,偿还罪责,乃是命定的,且因而提供了救赎,即使是那些在旧约时期犯罪的人也不例外(参九15)。
第5-10节诗篇四十篇6至8节的字词,是指基督到世上来的时候,因为他们在祂的生命中经历这话的应验。诗人戴维比其它旧约作者更强调一件事,就是讨神喜悦的献祭,其实果效不大。所用的4个专有名词──祭物、礼物、燔祭、赎罪祭──描述了律法所要求不同种类的献祭。但设计整个系统,是为了鼓励百姓,并使百姓自愿献予神。这就是「神啊,我来了!为要照你的旨意行」这句话的意思了。在那为神的儿子所预备的身体里,祂活出完全顺服父神的生活,并且祂最后以无瑕疵祭物的死为结束(参九14)。祂来是为除掉古旧的献祭体系,并完成对神的顺服。顺服正是一切礼仪背后真正的目的。父神的旨意在圣经里说明了(「我的事在经卷上已经记载了」),并且凭这旨意,靠耶稣基督,只一次献上祂的身体,就得以成圣。祂只一次的献上(10节),带来一次过从罪中得蒙洁净。这是律法所不能提供的(2节)。这样的洁净使信徒能分别为圣归于神。这就是我们得以成圣的含义了(原文是hēgiasmenoiesmen;完成时态)。作者指出神将律法写在他们心上和里面带来的应许(16节;耶三十一33)就是这样得以应验的。如此向神委身并事奉祂,是耶稣基督为我们成就的。心中顺服,正是在耶稣基督身上完全表彰出来了。
第11-14节九章25至28节和十章1至4节的观念在此重述。犹太教的祭司每天的事奉,包括了重复献上同样的祭物,这祭物永不能除罪。然而,耶稣献了一次赎罪祭,功效却是存到永远。这里有一幅强烈对比的图画:利未的祭司站在坛前,献上同样的祭物,但耶稣却在神的右边坐下了,因为祂献祭的事奉已经完成了。正如诗篇一一○篇所说的,弥赛亚君王的统治,是联于祂祭司的功能,因此祂在天上坐下,指祂等候祂的仇敌成了祂的脚凳(参诗一一○1)。如此带出了第26至31节的教导,在那里指出将临的审判,要「烧灭〔神的〕众敌人」。但基督坐在天上,正面的含义是因祂一次献祭,便叫那得以成圣的人永远完全(14节)。正如前文所提及的,信徒的「完全」包括了他们有资格亲近神,或使他们能够与神在新约里有确实的关系(参七11-12、19,九9,十1,十一40,十二23)。基本上,这意味着罪得赦免和良心得蒙洁净,使得以成圣的人能分别为圣事奉神(参第10节的注释)。最后这也指他们于「所应许永远的产业」(参九15)有份。
第15-18节圣灵就是起初向先知们默示的,如今继续的借着先知们的著作,向各世代的信徒说话(参三7)。圣灵借着杰里迈亚书三十一章33至34节的预言(在这里扼要地引述出来),特别向我们见证有关前几节所提及的事情。杰里迈亚提到罪全然得蒙赦免的应许,指出某个特别的时候将到,那时「不用再为罪献祭」。但紧附着这预言的是「心上」和「里面」,这帮助我们了解作者所说有关完全和成圣的意义(10、14节)。
本段总结希伯来书于五章11节至六章20节的呼吁。用了几章来谈论复杂的教义后,作者带出实际的应用,并重述前文所提过的警告和勉励。这证明了忠心的基督徒生活,是与正确的神学息息相关的。我们成为基督徒,得以坦然,是建立在两件事实上:我们已经因耶稣的死,得以进到至圣所;祂是大祭司,治理神的家。这启发我们凭信心来到神面前。这信心就是认真的接受新约的应许,坚守我们所承认的指望,又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
接下来的警告(26-31节)与六章4至6节背叛的罪有许多相似之处。「何况……该怎样加重」的论点也使我们想起二章1至5节。如果拒绝摩西律法的人都受到神的惩罚,何况那些拒绝神的儿子,以及新约的祝福的人,所受的惩罚该怎样加重呢?祂独特的献上,提供了唯一的赦罪基础。放弃这基础,就等于放弃所有得救的希望。然而,正如第六章所述,随着警告而来的,是坚守到底的勉励(32-39节)。这里提醒读者有关他们信主不久后所经历的苦难、毁谤和患难。他们当日所表现出来勇敢的心,以及他们彼此的关怀,需要持守下去。作者以以赛亚书二十六章20节和哈巴谷书二章2至3节,强调信心坚持到底的必要,使我们可以领受神所应许的。这预备我们进入下一个有关信心和坚忍的主题(十一1至十二13)。
第19-21节这些经文以非常简单的字词总结了第七至十章的论点。我们成为基督徒弟兄和姊妹(译按:和合本在第19节译作「得以」,另一次在第21节作「有」)并且基于我们是弟兄姊妹,作者在十章22至25节提出了三重的命令。首先,我们因耶稣的血得以坦然进入至圣所。翻译成「坦然」的字词出现在希伯来书4个重要的段落中(三6,四16,十19,十35)。神透过福音赐予我们这坦然的心。基本上,这样的坦然,乃是自由和开放地亲近神(坦然进入至圣所),是以耶稣独特的献上为基础(因耶稣的血)。基督进入天上的圣所,与我们进入天上的圣所之间有密切关系(比较四14-16,六19-20)。祂为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从幔子经过,这幔子就是祂的身体,使我们得以来到神的面前。地上的幔子就是大祭司通往至圣所的媒介。作为隐喻,耶稣之死所献上的,就是祂和一切信靠祂的人,通往天上圣所的幔子或媒介!第二,我们有一位大祭司治理神的家。三章6节清楚的指出,「神的家」就是神的百姓。我们的大祭司使我们能一同亲近神,并有盼望,能永远活在祂面前(参22-23节)。这是我们基督徒共同的经历,也意味着我们有责任彼此相顾(参24-25节)。
第22-25节本段有3个劝勉,指出我们应当如何回应前几章那伟大的教义。它们的希腊文是现在时态,表示我们要持续不断活出信心(22节)、盼望(23节)和爱(24-25节)。当存着诚心和充足的信心,来到神面前。这呼吁使我们回想四章16节的教导,也回想起作者有关透过耶稣亲近神的教导(参七25的注释)。借着信心,随时祈求怜悯和帮助,得以享受祂献上的福祉和属天的权柄。诚心和充足的信心是一颗全然信任和委身的心。这心也是应验了神在杰里迈亚书三十一章33节和以西结书三十六章26至27节,所应许祂百姓的新心。这事得以成就,因为我们心中天良的亏欠已经被除去了。旧约的起始,是连于以色列民被血所洒(九18-20)。耶稣的血流出,则开始了新约,当我们相信福音,信靠祂为赎我们的罪献上自己,这血便洒在我们心里,洁净了我们良心的污秽(参九13-14)。「身体用清水洗净了」一句很可能是指水礼,即我们的「心」被洒的外在记号。
坚守我们「所承认的指望,不至动摇」,这呼吁使我们回想起四章14节。这是一个提醒,指出我们的救恩还未完全实现(参四1,九28,十37-39,十三14),并且我们的生活当由我们所承认的指望去支配。第十一章将探讨信心与盼望的关系。要坚守所承认的指望,乃是因为那应许我们的是信实的。
本段落的第三个呼吁,就是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既然我们成为基督徒,成了弟兄姊妹,同享基督大祭司所成就的益处,就有责任在爱里彼此服侍(参三12-13,十二15-16)。第25节的两个句子说明了我们如何彼此激发,过敬虔的生活。从消极的角度而言,我们以不停止聚会来彼此相顾。作者描述他们相聚的字词(原文是episynagōgē,「会众」)与「教会」一字同义,表示某种正式的相聚。他们当中有少数人惯性地轻忽这种责任。随之而来的是指出叛教的难题(26-39节),暗指刻意地长期离弃基督徒团契的人,正面临离弃基督的危险!从积极的角度而言,我们可以借着聚会时彼此劝勉而互相激励爱心和行善。正如三章13节指出,这种勉励包括以圣经为基础的劝勉,效法作者「劝勉的话」(十三22)。作者以基督再来,并最终审判日子的临近,来强调其紧迫性(「既知道那日子临近,就更当如此」)。
第26-28节这段经文接续第25节有关神审判的课题,并继续警告背叛神的事,如前面的经文所谈及的(参二1-4,三7至四11,六4-8)。若故意犯罪,新国际译本译作「若故意继续的犯罪」,准确的表达出希腊文「犯罪」一词的现在分词。然而,若认为这只是指我们生活中显而易见的罪行,那就错了。上下文以及前面平行的经文指出,作者心目中的罪是刻意的悖逆,是长久不断地拒绝基督的罪。人们若透过基督,得知真道,然后却背弃这真道,那么就再没有赎罪的祭了。除了神子的受死外,没有其它赦罪和蒙神悦纳之法。人若离弃那一次过为罪所献上的祭,等于离弃所有得救的希望。这种人只剩下战惧,等候审判和那烧灭众敌人的烈火。他们的结局,将与那些从未归向基督,或一直反对福音的人相同!在前约时期刻意干犯摩西律法的人,尚且不得怜恤而死(申十七2-7),何况那些放弃和反对新约所给予的种种福气?
第29-31节这里用3句平行子句,描述背叛的可怕本质。那些背弃基督的人,其实是践踏神的儿子,他们否定祂真实的本性和身分,践踏羞辱祂。这样的人也使祂成圣之约的血「当作平常」(新国际译本:「当作不圣洁的」;再参下面的注释)。基督的死引进了新约的祝福,并使我们成圣,与神建立圣洁的关系(参十10,十三12)。那么,背弃这关系,就是视祂的血为「不圣洁」(原文是koinon,「平常,不洁」),也就是以为神不是以分别为圣的方法,来成就我们的救恩。那些背弃基督的人,也是亵慢施恩的圣灵。神的灵引领我们把信心建在神的恩典上,使我们享受基督的工作所成就的益处(参六4-5)。圣灵也分配神的恩赐,印证福音的实在(参二4)。接下来作者引述两处旧约经文,指出将有些无可避免的审判在等候着背叛者。伸冤或报应各种罪恶,是由神来执行的(参申三十二35)。但神特别启示说,祂将审判百姓(参申三十二36),好除去恶者,为义者辩护。当神如此审判时,落在祂的手里真是可怕。
第32-34节如第六章那样,在严厉的警告之后,就带出勉励和盼望的话。这里提供一些很有帮助的亮光,使我们了解当代的读者在悔改信主不久后(蒙了光照以后)的经历。作者要他们追念他们所忍受的。同样的字词也用于第36节和十二章1、2、3及7节,以强调继续坚忍到底是何等不可缺少。作者采用体育竞赛的比喻,来描述他们所经历的苦难:大争战的各样苦难(参十二1-3;新国际译本:「在面对苦难中的大竞赛」)。他们受苦,被毁谤,遭患难,成了一台戏,叫众人观看,与别人同受患难,并陪伴那些受这样苦难的人。在导论部分已经论及,这些患难是不至于流血的(十二4),很可能是与革老丢当罗马皇帝时所发生的暴乱有关。他们同情那些被关进牢狱的人,他们的财产被扣押,却还能欢喜快乐,是因为对神的应许有十足的确信。他们知道耶稣已经让他们得以承受更美长存的家业(参十三14),而这影响了他们对今世以及其价值观的想法。 第35-36节第35-36节回想他们早期的信心、盼望和爱心,正是作者呼召他们不可丢弃勇敢的心的基础。因耶稣的血(19节;参四16)而有的自由和进到神面前的信心,必须坚持到底,公开的表示出来(三6;参四14,十23)。不管现在面对何等的困难,他们不可以离弃,也不应轻易放弃早期活出对神的信心。他们将得厚赏(参六10)。救恩不在于人的努力,因为那全然是出于神的作为。但只要救恩仍是属于应许的,我们就需要在信心里「忍耐」(直译:「你有忍耐的需要」),以致能够行神的旨意,并得着所应许的。
第37-39节要在信心里忍耐到底,这个特别的勉励,很在乎人是否确信基督将要再来,并且祂必完成拯救的计划,并不迟延。作者引述旧约哈巴谷书二章3至4节的希腊文译本(七十士译本)。这版本以一个人为主词,而不是像希伯来文版本和英文版本那样,以一个异象或启示为主语。希伯来书是要指出,耶稣基督就是那要来的,也是那不迟延的。这引言很可能是来自以赛亚书二十六章20节的前言(「因为还有一点点时候」;和合本将这句话列为引文的一部分,而新国际译本则视之为前言或引言,真正的引文是从「那要来的就来……」开始),作者加强了这重点,并指出读者不容易忍耐等待基督再来。若他们只从属地的观点看到更多的逼迫和苦难,那就更加丧气了。作者也掉换了哈巴谷书二章4节的次序,为要更清楚的带出:那靠着信心而活的人(我的义人;参和合本的小字)是有可能受试探而退后的。神「心里就不喜欢」那退后的人:他们在将临的审判中必要沉沦(新国际译本:「被毁灭」)。然而,作者以积极的话结束本章,他指出读者是有信心以致灵魂得救的人。
作者在六章4至8节的经文中警告读者,之后便勉励读者坚持到底(六9-12),并勉励人「效法那些凭信心和忍耐承受应许的人」,以此作为总结。第十章的结尾也雷同。作者警告那些拒绝基督之人的后果,紧接着便是勉励读者在信心中「勇敢」和「忍耐」,持守到底,直至「可以得着所应许的」(十26-39)。然后在第十一章,作者从旧约里找出许多不同模式的信心。末后以「信心创始成终」者(十二2-3)耶稣为这信心的极峰。信徒若要得到鼓励,忍受各种的敌对和患难(十二1-13),就要留意这「见证人的云彩」,特别是耶稣。
虽然十一章1至40节是精心构思的单元,但是十二章1至13节却是与这一段息息相关的。第十一章将信心和忍耐的课题连贯在一起,成了十二章1至13节呼吁众人忍耐的基础。正如我们所提过的,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忍耐,并十字架的羞辱,是信心至高的榜样。作者将在这一整段里,强调旧约信徒的光景,与基督徒等候神计划成就的情形类同。无论如何,基督的工作显然的使我们有更确实的把握,叫我们得着神所应许的。
作者首先给信心下定义(1-2节),虽然这定义并不算完全,但足够预备读者,使人明白接着的整个段落的论点。宇宙是藉神的话造成的,这教义是作者论及的那种信心的基础。作者用这样的信心来勉励读者(3节)。他有系统地从创世记综览至乔舒亚记,然后强调信心在个人──神救赎计划的中心──生活中的角色(4-31节)。作者特别留意亚伯拉罕和撒拉(8-19节),还有摩西(23-28节)。然后略述从士师时期,直至主前第二世纪马加比叛乱时期的神圣历史,并把焦点放在对神忠心到底的人所忍受的患难。最后两节则把旧约时期的信徒与基督徒相比(39-40节),形成了连接到下一章的桥梁。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里,人们都误解信心,以为信心不过是「痴心妄想」或「如意算盘」,是某种特殊宗教信仰和实践(就如回教徒的信心),处身于如此的世界里,能够对神所喜悦的信心有完全的认识是十分难得的。希伯来书指出信心、盼望、顺从和忍耐之间的关系,表明我们所说的信心,超越了仅仅是在知识上的认同某种信仰。神所悦纳的信心是看重神的话语,在今世过一个有盼望、顺服的生活,等候主成就祂的应许。这样的信心会带来各种各样的患难和逼迫。
第1-2节在这里,作者说明信心基本的特质。信心是有关将来的事(「所望之事」)和看不到的事物(「未见之事」)。新国际译本(「肯定所望之事」)高举信心的表现,正是我们确信神的应许的表达。然而,我们也可以把这句话译作「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质(hypostasis)」(英正钦定本,和合本:「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或「信心使我们的盼望成为有实质」(新英语译本)。这样的译文指出所望之事经由我们的信心而成为真实。这并非意味着福音之所以是真实的,只因为我们相信它!信心不是信则有,不信则无,信心是指我们所盼望的真实的事物,在我们信心生活的经历中得到肯定。而这信心生活,就是因信神的应许而过的生活。此外,信就是未见之事的确据。信是「证实」或「验证」那看不见的真实的事物,就如神的存在、祂话语的信实和祂掌管着我们的世界和众生。这定义看似抽象,但接下来的例子就具体得多了。古人就在这样的信心上得了美好的证据(2节;原文是 emartyrēthēsan,参4、5、39节)。圣经的记载神为他们的信心作见证,所以使他们成为我们诚信的「见证人」(十二1;原文是martyres)。
第3节作者以创世记的序曲为开始,因为圣经里有关实况(reality)的观点,根基就是相信神是一切存在物的创造者。我们因着信,就知道诸世界(原文是aiōnas,正如一2)是藉神的话造成的。若神正管理着这自然界和历史,掌管着过去和现在,那么每个世代的信徒也可以相信祂对未来的应许,那管要付上的代价是多么重大。作者说所看见的,并不是从显然之物造出来的,他是论及第1节有关信心的定义。信心辨识出这时空的宇宙,有看不见的本源,并且这宇宙继续有赖于神的话语来支。这信心的基础,就是记载在圣经里的启示。
第4-6节作者继续穿越旧约,指出埃布尔的信心显于献祭予神,比该隐所献的更美。二人的不同,并不在于献祭的本质(创四3-4),乃在于这两兄弟的态度(正如创四4-7的解释)。神告诉该隐,若他行得好,他所献上的必然蒙悦纳(比较箴十五8)。但当神指出他的礼物所作的见证时,神便证明了埃布尔的义,也点出那使他有义行的信心。埃布尔仍旧说话,意味着他仍旧成为神所喜悦的信心的见证人。以诺被接去,不至于见死的经历,就是他已经得了神喜悦他的明证。创世记五章22至24节指出,他「与神同行」。希伯来书将这句经文看作是他以信心为本的人生。因为,人非有信,就不得神的喜悦(6节)。这含义正配合第1节的信心定义那两个要素。任何「到」(直译作「就近」,正如四16,七25,十22,十二22)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肯定那看不见的),且相信祂赏赐那寻求祂的人(相信祂会成就祂所应许的)。
第7节神警告挪亚有关未见的事,告诉他将临的洪水的审判(创六13-22)。他以「敬畏的心」、「虔诚的顺从」回应神这番话(五9用同样的字词来描述耶稣)。他建造方舟,表白了他的信心,拯救了他的家庭,也定了那世代的罪。挪亚自己也承受了那从信而来的义。也就是说他明确流露的义行(创六9,七1),是信心的外显。
第8-10节直至第19节,亚伯拉罕确实是焦点人物。一方面因为他真的是信心的模范,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在神成就救赎计划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里第一次追述神给亚伯拉罕将来要得为业之地的应许(创十二1)。因这应许,他遵命前行,甚至连出去的时候还不知往哪里去。亚伯拉罕的信心,直截了当的神的呼召上显出来。顺服的动机是盼望能得着应许之地。因此,他在异地过着如客旅般的生活,并与那同蒙一个应许的后裔同住在帐篷里。作者描述亚伯拉罕为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经营、所建造的,并描绘他终极的目的地,是天上的国、天上的城邑,正如十一章13至16节,十二章22至24节和十三章14节所提及的。列祖等候神供应他们地上的产业之际,他们都晓得今生并非终结,乃是朝向未来的旅途。这未来,惟有神能为其百姓一手缔造。
第11-16节神给亚伯拉罕的第二个应许是无数的后裔,并要使他们成为大国(创十二1;参十三16,十五5)。虽然亚伯拉罕「过了生育的岁数」,「彷佛已死」,并且撒拉本身「不能生育」,但亚伯拉罕却因着信还能「作父亲」〔和合本:「连撒拉自己,虽然过了生育的岁数,还能怀孕」;新国际译本:「亚伯拉罕虽过了岁数,而撒拉本身不能生育,但〔亚伯拉罕〕还能成为父亲」;新国际译本视本节的主语是亚伯拉罕(但其旁注则列出如同和合本的译法),而和合本则艾萨克拉为主语〕。他信心的根基是神的话语,且他也相信神的话是可信的(参十23)。所以,艾萨克的诞生正是有关后裔应许的初步应验(参六15)。但亚伯拉罕、艾萨克和雅各布在还未领受迦南地为地上的产业之前,便死去了。应许遥遥未现,人只有在远处望见和迎接(13节)它。他们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创二十三4,四十七4、9),就是清楚的表示自己要找一个家乡。若他们所思想的是出生地米所波大米,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回去,甚至在那里定居。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如第10节,作者将以色列的列祖和基督徒的信心紧系在一起。我们全都是信心朝圣者,受神为我们提供的产业所约束。他们学习在身处的境况中信靠神,寻求那超越地上产业的赏赐。他们并不像我们,拥有天上家乡那明确的应许,但神却因他们的信心,感到欣喜,并且透过耶稣基督,神已经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即十二22-24所提及「天上的耶路撒冷」)。
第17-19节神要求亚伯拉罕把艾萨克献上,当时他的信心再受考验(创二十二1-8)。既然神特别的宣告,说从艾萨克生的才是他的后裔(创二十一12),那么若艾萨克死了,也就绝望了。然而,亚伯拉罕以为神还能叫人从死里复活。他期待可以跟艾萨克一同从献祭的地方回来(创二十二5),因为他知道若神的目的是要应验那应许,艾萨克的存活就不容有失。他相信神会解决这难题。希伯来书下结论说亚伯拉罕彷佛(原文是en parabolē;九9)从死中得回他的儿子时,其含义可能是说这事件预表神独生子的复活。
第20-22节艾萨克的信心在他年老时更表露无遗,尤其在他指着将来的事,给他的两个儿子祝福时(创二十七27-40)显明出来。在神的保守之下,神拯救的计划跟艾萨克天然的喜好和存心相对立,将由较年轻的儿子雅各布这一系得以成就。雅各布的信心同样在他临死的时候,就是他扶着杖头敬拜神时显出来(创四十七31)。雅各布祝福约瑟的两个儿子,给弟弟最大的祝福(创四十八8-20)。此外,临终的时候,约瑟凭信心论到神应许的成就:以色列族将来要出埃及,并要求将他的骨灰埋葬于应许之地(创五十24-25)。在这3件事中,列祖们将视野超越一己的死亡,投注于神为其百姓所应许的赏赐上。
第23-28节本段描述信心,说到在敌对和患难时期维持神百姓的力量,这力量使他们能够战胜恐惧和试探,让神成就祂的计划。首先强调摩西父母的态度。他们显出大无畏的态度,对法老杀害希伯来人所有婴孩的王命誓不低头。他们无惧的表现,也借着收藏摩西3个月显明出来(23节;参出一22至二2)。在神里的信心与畏惧敌人,是互不相容的。
当摩西长大后,他拒绝被称为法老女儿之子,显出自己的信心(24节;参出二5-12)。正如亚伯拉罕,他拒绝地上的享受和保障,为求可以事奉又真又活的神。他大可以暂时享受罪中之乐(25节),但他却另有心志。事实上,他在埃及法庭上放弃自己原来尊贵的身分时,便宁可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对摩西而言,为基督受的凌辱(直译「受膏者的耻辱」)会带给他更大的赏赐。摩西因为与神所膏立的百姓认同,经历了弥赛亚所忍受的耻辱和凌辱(十二2-3,十三13;参诗八十九50-51;彼前四12-16)。第1节所说的信心,其活生生的榜样,正是摩西的写照,因为他的秘诀,就是想望所要得的赏赐(参第6节),并且能够忍耐到底,是因为看见那不能看见的主(26-27节)。摩西敬畏神过于埃及王!摩西相信神真的会实施可怕的审判,杀灭埃及的长子,所以他便遵从神的命令,遵守逾越节,行洒血的礼(28节;参出十一至十二)。以色列人家里要有血,免得那灭长子的临近。摩西的信心,成了神拯救其百姓的计划里重要的一环。
第29-31节神借着祂的应许,使以色列人鼓起勇气,过红海如行干地,显出大有信心。这应许是经摩西传达给他们的(如出十四13-14)。可是,当埃及军队随后追来时,他们却没有信心,以致被神的审判所胜。两个信心的例子,是取自以色列人攻打应许地时期的事件。耶利哥城墙倒塌,是因为以色列人以行动响应神奇特的命令,围绕耶利哥城7日(书六)。妓女喇合的信心,表现于她愿意接待以色列的探子(书二8-11)。她敬畏以色列人的神,过于耶利哥王,因此当神的审判临到那城中不顺从的人,她并没有与他们一同灭亡(书六22-25)。身为女人、外邦人,也是罪人,她加入了那些因信心得蒙拯救的行列。
第32-38节在这总结的段落里,作者特别提及4位士师(基甸、巴拉、参孙、耶弗他)、一位王(戴维),以及塞缪尔和众先知,并以他们为信心的榜样。他接着便说明这样的信心在政治和军事上所能成就的事(33-34节)。其中他也特别暗示但以理(堵了狮子的口;但六22-23)和他3位朋友被丢进巴比伦火炉里的经历(灭了烈火的猛势,但三25-28)。信心至高的成就便是在复活里胜过死亡(35节)。有妇人在今生得自己的死人复活(例如王上十七17-24;王下四17-37)。另有些人则忍受严刑,并不肯苟且得释放,因此能够获得更美的复活以致得永生。这里有些生动的例子是取自次经;次经是在旧约历史时期以后的著作(例如《马加比二书》六19、28,七9、11、14)。作者举起一幅幅逼迫和监禁的画像,以说服当代读者们──他们所经历的原与往昔信徒们一样(36-38节;参十32-34),勉励他们在信心上坚忍到底。
第39-40节这些经文很贴切的给第十一章下结论,并转接到第十二章的呼吁。这些人都是因信得了美好的证据,意味着神为他们的信心作证,使他们成为别人的见证人,使人从他们身上看到真实的信心(参2节,十二1)。但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得着所应许的(13节)。虽然他们在今生看到某些特殊的应许确实成就了(例如六15,十一11、13),但他们没有一人经历到弥赛亚时期和新约的祝福。在神充满恩惠的供应里,神给我们预备了更美的事,就是说他们若不与我们同得,就不能享有因耶稣基督所带来的完全。作者要强调的是能活在「这末世」(一2)是何等荣幸。有关信徒们的完全,请参十14的解释。基督为了我们所成就的终极福祉,叫我们能与祂同享永远产业的应许。
本段的主题论及有关在患难中坚忍或忍耐的需要。第1、2、3和7节用上相同的字词(参十32、36)。作者以运动场上的竞赛为比喻,劝勉读者留意第十一章里如同云彩的许多见证人,以勉励他们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信心赛程(1节)。作者一一数算伟人的信心,渐渐来到整段讲章的高潮,他回想起耶稣面对极度患难、羞辱和顶撞时,充满忍耐,作者于是将这经历连贯到读者现今所面对的情景(2-4节)。这使我们想到神透过苦难管教儿子的方法(5-11节);有箴三11-12为根据)。它向我们发出挑战,去察验神在我们生活中管教的意义和目的,并挑战我们以信心和存顺服的心来回应。作者要他们学习忍耐,他最后的要求是以有力的字词,呼吁他们要使那些软弱的、精疲力尽的,和那些被试探离弃赛程的人刚强起来(12-13节)。
第1节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新国际译本:「赛程」)的要求,指出基督徒的生活较像马拉松而非短程赛跑。我们并非视第十一章那些如同云彩般的见证人为看热闹的人,在我们信心的赛程中为我们喝采。「作者的重点在于我们从他们身上所看到的,而非他们从我们身上所看到的是甚么。」〔J. Moffatt,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Clark, 1924), p.193〕他们是真实信心的见证人(原文是martyres),因为神在圣经里为他们的信心作见证(十一2、4-5、39)。他们为每一世代里的信徒示范了信心的本质和种种可能性。我们成为赛程里的参赛者,需要从他们的榜样得着勉励。我们需要放下各样的重担──即任何不利于我们的交际或活动──并脱去容易缠累我们的罪(作者在这里所关注的是罪本身,而非某些特别「困难的罪」)。若非这样,我们将失去奖赏。神尊贵的奖赏就是永生,是神为所有完成赛程者预备的。
第2-4节当我们仰望耶稣时(参三1),我们便得到最大的鼓励。新国际译本形容耶稣是「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但原文并没有「我们」一词。信心一般或绝对的含义,是指(祂是「信心的创始成终者」)耶稣是信心的完美榜样。这信心正是我们所需要活出来的。「创始」(原文是archēgon,正如二10)一词直接的意思是指祂是信心赛程里的先锋或首领。然而,上下文的意思也可以指祂是真实信心的创始者或创办者,因为毕竟是祂开了通往神的路,使我们跟随祂的脚踪行。祂轻看羞辱,忍受十字架的苦难,便坐在神宝座的右边,完成了信心最终的目的。祂是信心的成终者。祂从始至终使完全的信心得以实现,成就了神对所有信徒的应许,透过祂大祭司的工作,使信心有完美的基础。耶稣忍受苦难,因为祂的视野超越羞辱和十字架的苦难,定睛于那摆在前面的喜乐上。我们也需要有同样的视野,以致可以因祂面对罪人的顶撞时所表现的忍耐而得到勉励,不至于疲倦灰心。从他们过去的经历来看,虽然没有受抵挡至流血的地步,但这勉励对当代读者来说,是份外切身的(参十32-34)。
第5-8节但是神的百姓为何必须被羞辱、拒绝,还要受逼迫呢?这些经历肯定必然使我们怀疑神的爱,甚至灰心丧志?作者责备他们忘了箴言三章11至12节的教导,他早已预料到他们会问这样的问题。「那劝〔勉〕……的话」视每个世代的读者为神的儿子(「小孩」)(参二10-13)。经文使他们确认儿子和患难是相连的,因为主所爱的,祂必管教。神要基督徒视忍受患难为管教(和合本:「你们所忍受的,是神管教你们」;新国际译本:「当视忍受患难为管教」,是一项命令),并视管教表明他们与神有特别关系(神……待你们如同待儿子)。管教(原文是paideia)有时带有责备和惩罚,正如箴言那段经文所指出的。但该字也含有积极的用意,指爱儿心切的父母在各种环境中教导并训练他们的孩子长大成熟。的确,常人的经历,都说明惟有不是儿子的才不被管教。
第9-11节当生身的父适当的管教我们时,我们尚且尊重他。那么,那些蒙受「万灵的父」(新国际译本:「我们灵里的父亲」)管教的人,岂不更应当学习顺服祂而得生吗?神的管教是必须的,为使我们仍然走在通往永生的路上。父母的管教只限于我们年小的时候〔暂(时)〕,且不一定是明智的(「随己意」;新国际译本:「随己意认为最好的」)。但神有无限的爱和智慧,持续不断的在我们生命中管教我们,是为我们得益处,使我们在祂的圣洁上有份。神的圣洁是祂独特的生命和本质。祂将与祂所带到祂国度里的每一个人终极和完全地分享这圣洁的生命。但在这过程中,祂用各种各样的患难来加强他们的信心,并使曾经管教训练的人,里面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换句话说,我们靠着祂的恩典,可以此时此刻就开始享有神圣洁的生命和本质。
第12-13节「要把下垂的手,发酸的腿,挺起来」,使我们想起运动场上竞赛的情景。这是要我们离弃惧怕和绝望,不要在信心赛程中精疲力尽(参赛三十五3-4)。引自箴言四章26节的经文(「要为自己的脚把道路修直」),是警告我们要走在神为我们预备的道路上,不要偏左或偏右。此外,帮助那些在属灵上是瘸子的人能走正路,更重要的,好让他们不至于跌倒,永远歪脚,反得痊愈。换句话说,基督徒有责任互相照顾,彼此勉励,免得走进歪路。接下来的段落将提出具体的应用。
希伯来书的结语,提供一个结合警告和勉励的内容。然而,这里所强调的,并非仅是在信心里忍耐到底,并得着神所应许的。神的计划是要我们能「在他的圣洁上有份」(10节),现在就要求我们应当「追求圣洁」(14节)。因此,作者在这里解释基督徒信心在道德上的应用。以扫的例子消极的警告我们,失去神恩典是危险的(15-17节)。在积极方面,「我们既得了不能震动的国」,这是绝妙的保障,成了呼召我们以感谢的心和蒙神悦纳之法敬拜神的基础(18-29节)。十三章1至17节论述的那种顺服的生活模式,说明这一点。
作者勉励希伯来书的读者记念从前曾帮助他们的领袖,并要「效法他们的信心」(十三7)。之后作者也要他们顺从现任的领袖,并「要顺服」(17节;新国际译本:「顺服他们的权柄」)。在这两个要求之间,作者再提到献祭(8-16节),再次强调基督受苦以及其结果具有特殊意义。他警告人不要被「那诸般怪异的教训勾引了去」,反而要对耶稣保持忠心。若他们与主同站一边,即站在犹太教的「营外」,那么他们必须担当「他所受的凌辱」,并定睛在「那将来的城」上。他们的宗教不应该与任何地上的圣所或礼仪扯上关系,他们要甘愿在世上承认基督,向别人分享自己所拥有的福气。
在要求读者为他个人祈求后,作者也为读者祷告,求神「在各样善事上成全〔他〕们,叫〔他〕们遵行他的旨意」(18-21节)。然后,作者挑战他们要听其「劝勉的话」,并答应他们,若有可能,就会去探望他们。他以简短的问候结束了他的书信(22-25节)。
要追求与众人和睦,首先和最重要的,乃是在基督徒团体里保持和睦(参十三1-3、7、16-17),并且要追求圣洁,这个挑战是与保持和睦息息相关的。第10节清楚的指出,神必须在我们身上动工,我们才有可能「在他圣洁上有份」(参十三20-21)。但第14节则表明我们也有该担当的角色。我们必须追求圣洁的实际生活(原文是hagiasmos)。这样的生活,就是委身事奉祂,顺从祂的旨意。离开这样的圣洁生活,就没有人能见主(即经历永远的生命)。第14节的应用,将在接下来的经文中阐明。
第15节基督徒需要留意教会里其它人的属灵状况,要留意免得有人失了神的恩(直译作「缺乏神的恩典」)。神的恩典永远是我们「随时的帮助」(四16)。人信靠神,不能响应神的恩典,将不能进入祂天上的国度(参三12-14)。他们将成为毒根,在教会里制造麻烦,污秽许多人。这景象令人想起申命记二十九章18节,摩西警告说一个背叛神的人的恶根,如何能够影响神整体的百姓。
第16-17节以扫被当作戏剧性的例子,来描述背弃神恩典的人──因一点食物,把自己长子的名分卖了(创二十五29-34)。以扫无疑的是个「贪恋世俗」(新国际译本:「不信神的」)的人。但创世记并没有提到他是「淫乱的」(原文是pornos)。这字词并不一定是指着以扫说的,可以是作者所提到追求圣洁之教导(参十三4)。另一种解释则视之为象征性用法,用来把描述以扫背叛他与神的关系描述为「淫乱」(参申三十一16,二17)。如此全然拒绝神的恩典,以扫也被弃绝了承受长子的祝福(创二十七30-40)。希伯来书并没有提及雅各布的欺骗,却暗指以扫因为他在先前的背叛而得不着门路,使他的心意回转(直译:「他发现没有悔改的机会了」;原文是没有「父亲」的,新国际译本:「他不能改变心意了」)。
正如作者一贯的特色,他从警告来到勉励,提醒读者因神的恩典,他们都是拥有特权的。但这特权却要求他们持续的以信心和顺服响应神。当以色列人聚集在西乃山时,他们听到神的声音。这是何等惊心胆颤的一刻(18-21节;参出十九)。这经历使百姓央求神不要再向他们说话。另一方面,基督徒凭信心来到了锡安山,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那里就是神与欢乐地相聚的众天使(参下文的解释),并历代以来蒙神改变的圣徒同在的地方(22-24节)。这里强调的,是我们得蒙悦纳,而这是因新约的中保耶稣,以及祂为赎罪受死而得的。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弃绝那向他们说话的神,也不应弃绝在地上警戒他们的人(25-27节)。我们能确信于神那不能震动的国里有份,这应能激励我们存感谢的心而活,以蒙神悦纳的方式敬拜神而度日(28-29节)。
第18-21节以色列人在西乃山上亲近神,以便聆听神宣布的约,从中他们觉悟到圣洁的民族事奉神的意义何在(出十九5-6)。希伯来书强调在过程中他们惊恐的一幕。但其主要和最重要的现象,却是说话的声音(出十九16-24)。与神相遇是何等的威严,以致那些听到祂说话的人,都求祂不要再向他们说话(出二十18-19)。连中保摩西也恐惧战兢(参申九19)。
第22-24节锡安山可以是指神的百姓离开埃及时的最终目的地,但对基督徒而言,却是已经来到的地方。然而,这里是指永生神的城邑,天上的耶路撒冷,而不是地上的目的地(参加四26;启二十一2)。旧约时代,有信心的男和女都想望这城(参十一10、13-16),但那些透过耶稣基督,已经来到神身边的人(同样的动词出现在四16,七25,十22,十一6),已经是属于这天上景象的一部分了。这是一个很生动的描述,指出我们已因耶稣和祂工作,生出信心,实实在在地取得了所应许的永恒产业。在那天上的城邑里有「千万的天使」(新国际译本:「千万的天使欢乐地相聚着」),他们与那些「有名录在天上诸长子之会所」联合起来欢庆。这是一个有关神的百姓最终全体聚集的异象,他们在天上围绕着基督相聚(参弗二6-7;启七)。我们现在可以凭信心,享受作这会的会员。若我们的名字被录在天上城邑的名单里,有一天我们将会成为全权的公民。神在那里成为审判众人的,这意味着先要进行细查或审判(参九27)。然而,这天上会所的成员,是得着成全之义人的灵魂,这指他们是因耶稣一次的献上而永远得以成全(十14)。成为新约的中保,祂所洒的血完全洁净了罪的污秽(九13-15,十22)。埃布尔的血呼喊要报仇(十一4),但耶稣的血「所说的更美」,确保我们得蒙赦罪和悦纳。「众人」都会面对神的审判,但那些相信耶稣的死亡带有赎罪能力的人,可以得着释放,永远活在神的同在中。
第25-27节第22至24节保证之后,这里带入警告的经文,似乎是有点突然。但作者是要指出,那在西乃山上说话的神(在地上警戒他们的),继续在天上的耶路撒冷呼吁我们(从天上警戒我们)。作者并没有区分旧约的神和新约的神!既然神充满恩惠的向我们说话,告诉我们借着祂儿子的血所成就的赦罪和蒙悦纳,我们不可弃绝那向我们说话的。以色列人背弃神,不能逃脱神的审判,何况我们呢(参二1-4)?当神在西乃山上说话,整座山激烈地摇动(出十九18)。哈该书二章6节应许说,末后的审判来临,这世界里的一切都要成为过去,神不单要震动地,还要震动天(26节)。一切常存的就是那「不被震动的」(27节),那就是基督,并那些恒久坚毅地信靠祂的人所要同享的国(28节)。
第28-29节神充满恩惠,赐我们不能震动的国,我们最恰当的回应便是感恩。这种感恩的心成为真实和蒙悦纳「事奉」(新国际译本:敬拜)的动机和基础。这动词的希腊文(latreuein)可译「事奉」或「敬拜」,例如九章14节。基督徒的敬拜,不仅是聚会时的祷告和赞美。正如第十三章所举的例子,我们敬拜或事奉神,是要在我们生活各层面表现出我们的忠心和顺服(请特别留意十三15-16;参罗十二1)。然而作者也指出,蒙悦纳的敬拜,是有虔诚敬畏的心。作者这样的挑战读者,并以神乃是烈火来支持他的论点。这引自申命记四章24节(参申九3;赛三十三14),在那里警告以色列人不要沉迷于偶像敬拜中,乃要继续对神有忠心,单单事奉神,不然他们将会激起神的怒气。深盼我们不要因神真确不移的恩典便忽视了背叛者所将承受的审判,也是真实的。
作者挑战读者,要在日常生活中持续的流露出他在前文里勉励他们的爱,并保持忍耐的信心(例如六10-12,十32-36)。本段接续十二章28至29节,指出我们的敬拜生活里很重要的一环,便是按着神的指示去事奉祂(16节)。然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各层面里,透过耶稣基督将赞美献于神,这样的事奉神,也是同样真实(15节)。当作者再次指出基督教如何成就并取代会幕的敬拜时(10-14节),就清楚的指出传统对「宗教」的想法,必须彻底的藉福音来改造。
第1-8节我们事奉神,就是要去爱其它信徒,接待客旅(正如创十八至十九章,服侍的人有时得到意想不到的赏赐),好像与他们同历患难,记念那些被捆绑的人,顾念那些遭苦害的人,尊重婚姻,避免苟合行淫的事。若我们不贪爱钱财,以自己所有的为足,神也会因此得荣耀。可以这样知足的秘诀,就是学习将所需用的交托神(正如申三十一6和诗一一八6-7所指出的)。作者也勉励读者要记念那些第一次引导他们归向福音的「人」(新国际译本:「领袖」),并他们的生活模式,效法他们的「信心」;因为这样作,也可以讨神的喜悦。领袖兴替更换,但他所相信和跟随的耶稣基督,却昨日今日都是一样。祂一直到永远都是一样的(参一8-12)。这便是基督徒信心和顺服的终极基础。
第9-10节作者警告他们,不要被那诸般怪异的教训勾引了去。作者只特别指饮食方面。这些饮食并没有使人得益处。有人向读者推介某些食物,或者某种饮食上的礼仪,说是能帮助他们有更长进的属灵生活。然而,我们的心得坚固是靠神的恩,而非饮食上的规则(参罗十四17;林前八8;西二16、20-23)。饮食上的法律,是属于「外在的条例」,而这些已经由基督的工作取代,成为过时了(九10)。作者指出我们有一个祭坛,他也因此回到本书中心信息所惯用的叙述模式:旧约的大祭司、献祭,以及会幕在耶稣基督和祂的工作上得以成就。祭坛是礼仪的另一措辞,象征基督的献上,也是一种速写的手法。那些在会幕中供职的犹太人祭司,和那些被授权可从祭物中得利的人(例如利七5-6;民十八9-10),不可同吃新约坛上的食物。他们以及那些以这种方式敬拜的任何人,其实只是在追求「影儿」而非实体(八5,十1)。希伯来书的作者在这里并没有下结论,说基督徒可以「吃」或象征性的「吃」他们「坛」上的祭物,也不是说透过圣礼能获得基督一次过献上的益处。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上下文里并没有论及圣餐,即使在纠正会众对圣餐的错误观念也没有提及。
第11-14节更进一步反省赎罪日的礼仪,使作者观察到一件很重要的事:祭物的身体是在营外被焚烧的(利十六27),是离开以色列人在旷野扎营的地区,即使是为了神圣的事,都使这人不洁净,需要在回到营地之前先被洁净(利十六28)。所以当耶稣在耶路撒冷城门外受苦,按着传统,祂的献上是不洁净和不圣洁的!但相反的,就是因为祂的献上,才使百姓在新约之下得以成圣(12节;参十10)。基督的死就是整个宗教和敬拜观念的结束。那些靠着基督的献上得蒙洁净和分别为圣归神的基督徒,不需要再以圣所和礼仪活动为避难所,而乃要出到营外,就了祂去,忍受祂所受的凌辱(13节;参十二2-4)。对昔日的读者而言,这意味着全然与犹太教断绝关系,并与那因为受死,被认为是受咒诅者认同(参加三13)。基督徒事奉和敬拜的地方,是在不洁净的世界里,其中有不信者和逼迫存在!但我们不会在这世上找到盼望的成全,因为我们乃是寻求那将来的城(14节;参四3-5,十二22-24的注释)。
第15-17节在本书结束之前,作者更进一步从两方面解释新约里敬拜的意义。基督徒靠着耶稣不断的以颂赞为祭献给神。作者借用何西阿书十四章2章的用语(七十士译本),来描述这献上的祭为那承认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换句话说,那祭包括赞美和公开承认神的名、神的属性。当基督徒相聚,彼此勉励时(参十24-25),又或者在这世上向未信主的人承认基督时,就会献上这样的祭。行善和捐输也是蒙悦纳的敬拜,因为这样的祭是神所喜悦的(参雅一26-27)。这样的祭并非博取神宠爱,因为基督徒的敬拜是表达出感恩──感谢神对我们的爱(参十二28)。虽然作者显然很关心信徒之间的相交(参十32-34,十三1-3),但我们也有很多机会帮助那些有需要的非信徒。与其再谈论回到犹太教的思想模式,或被怪异的教训所勾引,作者勉励读者不如顺从他们现任的领袖(17节)。他们需要这样行,要认识基督徒领袖独有的责任,我们看到领袖们在神所命定的角色上,也是需要得到鼓励。
这里作者第一次用第一人称,来讲论他自己的事。他举出例子,表明自己是领袖,也要求读者为他祷告,好让他可以尽早去探望他们(18-19节)。在最后的祝福里,作者再次提及有关蒙神悦纳的事上(20-21节)。焦点首先放在赐平安的神所成就的事上,就是使那群羊的大牧人──我们的主耶稣──从死里复活(参彼前二25,五4)。高升的主耶稣是那位常存的、终极的领袖,是神群羊的牧长(参7-8节)。耶稣的复活,确保祂的血与设立的永约必定有效。我们就是借着这永远之约,得以经历神的平安,同享祂的国度。所以,我们可以坦然无惧的求神在各样的善事上成全我们,叫我们遵行祂的旨意,并信靠祂,借着耶稣基督在我们心里行祂所喜悦的事。神必使我们凡事都能,并且也透过基督,我们方能献上蒙悦纳的敬拜,也经历其深藏的丰富。
作者在前面已经指出,他有些「难以解明」的话要说(五11),如今他勉励读者要听他所写给他们的话(22节)。他念及自己要讲的主题包罗广泛,只能略略的提出,而他的著作基本上就是劝勉的话,为的是勉励信徒。提摩太蒙释放的消息,指出作者和提摩太可能很快就可以一起去探望读者了(23节)。虽然没有实据支持传统的看法,说作者就是保罗,但这节指出,作者很可能与保罗以及其宣教队有关连。作者连同那从意大利来的人,问他们安,这意味着意大利基督徒正与作者一起。他们可能身处异乡,想勉励家乡里的信徒同胞。「愿恩惠常与你们众人同在」,是新约书信惯用的告别语(例如罗十六20;林后十三13),但这告别语对希伯来书而言更是贴切,因为它继续强调的,乃是神在主耶稣基督身上显于我们的恩典。
格式化:马靖龙弟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