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布书向来不受教会重视。其实,马丁路德还称它为「草木禾秸的书信」(a right strawy epistle)(参林前三12),因为它的教训跟保罗的主张迥异,而且没有记载马丁路德首要关心的信念:得救本乎恩。虽然如此,雅各布书对今天的教会却仍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雅各布书是写给遭受压迫的教会。虽然信徒不至于殉道,但是他们正遭受经济剥削和压迫,以致教会逐渐分裂。信徒面对这极大的逼迫有两种反应:一是同心协力,彼此相助;二是向世界妥协,结党纷争。雅各布切望收信人能众志成城,互相扶持,但当信徒奋发图强,要在世界「出人头地」时,却往往会向世界妥协,并各树党派,彼此批评。因此,这些问题使雅各布书更显得非常适合今天的教会。
其次,雅各布书记载耶稣很多教训。新约书信中,引用耶稣的教训,没有一封比雅各布书更多。雅各布虽然有时会直接引用耶稣的教训(参五12),但通常是借用耶稣的用语和观念。收信人应记得主耶稣许多的教训,所以知道来源。雅各布的用语大部分来自耶稣的教训,即记载于马太福音的登山宝训(太五至七)及路加福音的平原宝训(路六)。因此,在新约之中,没有比雅各布更好的教会领袖,可以善用耶稣的教训去解决教会中的问题。雅各布书也因而成为今天教会的典范,可以从中学习如何应用耶稣的教训。
这信的作者自称为「作神和主耶稣仆人的雅各布」。有好几位基督徒的领袖都适合这称呼。他们包括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布,但他在主后41至44年间已遭处决(徒十二2);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布(徒一13),但他藉藉无闻,如果他是这信的作者,必会更清楚表明自己的身分,以免混淆。事实上,只有一位雅各布在早期教会中是人所皆知的,能用这么简单的问安。他就是约瑟的儿子,主耶稣的弟弟雅各布,也是耶稣复活后亲自向他显现的那位(林前十五7),他可能是在这时归信基督的。五旬节时他跟使徒一起(徒一14),不久,便成为教会领袖,在主后50年,更成为耶路撒冷教会的重要领袖(开会时,他最后发言,可见众人都视他为主要领袖,参徒十五13-21),直至保罗最后一次访问耶路撒冷为止(徒二十一18)。雅各布带领耶路撒冷教会时,使徒行传把他描绘为一位关心教会合一,愿意调解意见不同的基督徒群体的人(包括支持和反对保罗的)。这跟加拉太书二章12节的记载没有抵触,因为加拉太书没有说明雅各布知道保罗的行踪或雅各布知道他所差的人的行动,加拉太书只提到为甚么别人会重视雅各布差来的人。总督非斯都在主后62年逝世,据说大祭司小亚拿(Annas the Younger)趁罗马政府委派的总督还未到任,便乘机把雅各布处死。
许多学者却认为约瑟的儿子雅各布不是这信的作者,因为这信像是给情况稳定的教会,这点跟第一世纪中叶的教会大不相同;另方面,作者的希腊文十分优美。而且,雅各布书二章14至26节似乎抵触了保罗在罗马书第四章及加拉太书第四章的教训。篇幅所限,我们只能简单地回答。首先要注意的是,耶路撒冷教会直到主后50年已有20年历史,日子漫长,信中提到的种种问题都可能发生。收信人面对的不是身体遭迫害及殉道(这些在第一世纪末才较常有),而是经济剥削,穷人被欺,这些描述跟主后66至70年战前耶路撒冷的情况吻合。至于雅各布和保罗的教训是否互相冲突,会在注释部分讨论。简单来说,因为用语不同,所以只是表面上有矛盾,实际却不然。不过,雅各布的教训可能是针对曲解保罗教训的人。若此言属实,雅各布书必是在加拉太书(约主后50年)和罗马书(约主后56年)广泛流传之前写成的。否则,雅各布会引用保罗的话来反驳那些曲解保罗教训的人。
这书信的希腊文甚好,确是值得商榷的课题。雅各布,身为加利利的佃农,懂得希腊文是毋庸置疑的;但能写出那么优美、老练的希腊文,却是值得怀疑的。我们或许从两方面可以得到线索:
这信是给「散住在十二个支派之人」,可见雅各布视教会为一个整体,像是「神的以色列民」一样(参加六16),但这以色列民是散居在世的。这信不是给聚居在耶路撒冷的基督徒,而是给侨居海外的信徒。这信是属于文学信件,而不是一般信件。一般信件是写给特定的教会或个人,文学信件则是发给更广、更为普遍的读者,好像书籍和小册子一般。所以雅各布书所反映的情况,是属于耶路撒冷教会,多于其它会收到这信拷贝的教会。
作者在多处用不同字词表达相同的意思〔如一3及五7的「忍耐」;一14及四3的「私欲」(四3和合本译作「宴乐」)〕;另方面,雅各布书也有几段似乎是精心设计的讲章,好像在犹太会堂宣讲的讲章一样(如二1-13、14-26)。在信中别的地方,我们找到一些短语把不同部分连接起来,从这些现象看来,这信像是把雅各布(或者和耶稣)的讲章及讲论编辑而成,并不像加拉太书一气呵成。
因此,这信很可能是收集雅各布的讲论,编辑而成为一体。雅各布或者请一个精通希腊文的人把他的讲论编辑起来,这可能因为雅各布有些事情要跟许多基督徒分享,是为着那些探访耶路撒冷而操希腊语的人;又或者因为雅各布死后,教会想保存这重要人物的教训精粹,故特写这信。据推测,后者的机会较大。因此,这信必是在雅各布殉道后不久写成,因为这信称呼雅各布,用了个普通的自称,而不是日后教会历史所用更显赫的名衔。
这信基本上可分为5部分:第一部分(一2-27)是引言,可再分为两部分,共有3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考验或试炼,以及人遇到考验时失败的原因;第二是智慧及控制舌头,第三是财富及可如何用来赒济人。正如约翰一书一章1至4节,雅各布逐一讨论这些观念,并在下文再重复讨论。
第二部分(二1-26)的主题是财富、赒济及两篇讲章。一是讨论重富轻贫;另一是指出没有好行为的信心,尤其是赒济,根本不是信心。
第三部分讨论如何运用舌头,特别是教师,他们似乎结党,批评别人,雅各布视之为受鬼魔影响的行径,他指出神的智慧或圣灵会在教会制造和睦合一。
第四部分再论考验,教会中的富人受到他们财富的考验。他们会与俗世同流,抑或会遵主而行?教会外的富人被判为注定下地狱,不但因为他们压迫穷人,包括基督徒,也因为别人捱饥抵饿时,他们还屯积财宝,奢华宴乐。
第五部分是总结。雅各布呼吁他的基督徒读者忍耐。跟着他提出希腊文信件结束时有的课题:起誓和健康(参歌罗西书及腓利门书的导论)。最后,雅各布说明了写信的原因:把犯错的基督徒领回真道。他不想批评他们,只想挽回这些犯错肢体,领他们悔改。呼吁人悔改,是这信的特色,并且使教会合一,因为雅各布的目的是要劝勉遭受压力的教会一同站稳,抵抗教会内的舆论力量,以及教会外世人的压力。
雅各布书对信徒的劝勉,一针见血,揭发信徒的虚伪,就如自以为明白真道,却不行道;自以为虔诚,却不勒住舌头;自以为有信心,却没有好行为;自以为有智慧,却没有善行;自以为富足,却不知财物会毁坏。并劝勉落在苦难中的信徒忍耐等候神的引导。叫人读后,一方面为自己的软弱而悔改,另一方面为别人的需要而火热。
雅各布一开始就表明他是作者,跟着就开始教导收信人。他用一个普通的称呼介绍自己:「神和主耶稣基督仆人」,这无异是个尊称,因为摩西在乔舒亚记、启示录多次被尊称为「神的仆人」,正如乔舒亚在士师记一样;但这称呼又同时是普通不已的,因为任何基督徒都可以采用。雅各布超越旧约的用法,把「和耶稣基督」加在「神的仆人」这称谓上,这表示早期教会渐渐承认神和基督同等。
收信人是「散住十二个支派之人」。「十二支派」可能意味着收信人不都是犹太人,但雅各布视他们为真以色列,神的子民,不论犹太外邦(参加六16;彼前二9)。收信人散居外地正如犹太人被掳时一样,也意味着收信人不是住在圣地。不过,「散住」有另一个用法。彼得在彼得前书一章1节,用同一个字词来指出他的外邦收信人,因为成了基督徒,他们真正的家不再是他们的祖国,而是天国。
问安后,雅各布随即告诉收信人这信的主旨。正如很多希腊信件,这信也是发给许多人的。雅各布用了双重开首语,来介绍他的主题:第一部分在一章2至11节,第二部分在一章12至27节(内容上有些增加,另参约壹一1-4)。
雅各布写信的对象是正受「百般试炼」的基督徒,这些试炼不是厉害的逼迫(也肯定不是疾病,因为作者用了不同的词汇),而是层次较低的逼迫,如遭社会人士排挤、经济上的杯葛。被人这样对待,只因他们是基督徒。虽然试炼令人受苦、难过,雅各布却呼吁信徒要喜乐。不是因为痛苦令人开心,而是因为信徒应有一种透视,它超越今生,眼望永恒的奖赏。「大喜乐」不是指今生的欢愉,而是期望神将来赏赐信徒时所有的快乐。
信徒受考验时能够喜乐,因为信心的考验会产生坚忍或忍耐。坚忍是基督徒的美德。耶稣(路八15,二十一19;参太十22)和保罗(罗五3-4,八25;林后六4,十二12)也屡次提及。因为收信人认识旧约圣经,正如雅各布一样。亚伯拉罕是旧约圣经中第一个被神考验的人(创二十二1),神因他的忠诚而赏赐他,由此可见坚忍的重要。乔布也曾被撒但考验,他的故事、传说在第一世纪的犹太教广泛流传,人人都视他为坚忍最佳的典范。那些受考验的基督徒也必期望得到相似的回报。
坚忍本身有其作用,它好像人在火中握着一把锋利的钢剑,直到完全回火为止。在这比喻里,剑指信徒,火指考验,「回火」(tempering)则指信徒达到「成全、完备、毫无缺欠」(4节)的地步。「成全」的希腊文常译作「完全」,这是挪亚在创世记六章9节表现的美德(新国际译本:「无可指摘」)。这也是耶稣的期望,祂呼召祂的跟随者,要求他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太五48)。「完备」是一种像神的性格。这种成熟是因为在逼迫的火中,坚守信仰和基督徒的美德而有的。个人性格上的杂质也因而除净,结果不仅仅是成全,更是完备,意即性格像神,没有任何缺欠。假如这是收信人受考验最终的结果,纵然遇到困难,但其实仍是值得喜乐的。
雅各布运用了层递法(甲引伸乙,乙引伸丙,如此类推)来铺陈这几节经文,因为在罗马书五章3至6节,彼得前书一章6至7节也出现过这种表达手法,所以它在教会中必是惯用的。
如果有人不是「成全完备」,他应作甚么呢?假如有人惧怕考验失败,他又应作甚么呢?保罗的答案是「被圣灵引导,活在圣灵中」(例如:加五16-18、25)。雅各布的答案乃是向神求智慧,因为他认为属神的智慧就是力量,足以抵抗人生中的罪恶。这样的祈祷不会没果效,因为神是厚赐百物的,而且祂不会挑剔地说:「甚么?又是你!上次我赐给你的恩典,你用来干了甚么?」神慷慨赐福人,并不拖延,祂每次都赐恩给求告祂的人。
不过,如果我们要领受智慧,便需要满足一个条件:祈求必须出于信心,更有甚者,是肯对神献身。雅各布警告「疑惑」的人,不是指那种不知道神会否应允某个个别祈求的不肯定态度,或内省者的信仰挣扎,而是忽是忽非的人的疑惑。换言之,这是那些心怀二意的人的疑惑,这说法跟诗篇的说法(诗十二1-2)差不多,与全心信靠神的相反(申六5)。换言之,这种疑惑的人,不是全然奉献给主,只是「为求保障」而祈祷。他们真正关注的,是在世上扶摇直上,但他们又想今生享神恩,死后进天堂。雅各布以为这样的人,不会得到智慧,其实这样的人也不会从神得到甚么。
雅各布说了要向神专一,受考验时要喜乐之后,就举例说明之。他鼓励「卑微的弟兄」从神的角度去看自己,并因「升高就该喜乐」。世人视他为贫穷(「卑微」一词背后含有希伯来卑微人或被欺压的穷人之义),神却宣称他为富足。因为神的看法更真实,所以外在环境纵然没有改变,他仍然可以在现实环境中欢喜快乐。相对于「富足的降卑,也该如此」一语,可能是刻意的讽刺。雅各布书中的「富足的」(或译「富足人」,原文是plousios)是指非信徒。雅各布知道收信人中有些是富有的(二2,四13),但是雅各布没有称呼他为「富足的」。这节或许可以理解为一个富有人会因神把他降为卑,使他与贫穷的基督徒同等,而感到非常喜乐。但更合理的,雅各布指的是,如果那富有人眼望将来,正如那「卑微」的弟兄一样,他喜乐的唯一原因,就是他「地位低微」,或他逝世的事实。当时富人其实是备受尊崇的,但从神永恒的角度来看,即使长命百岁,人生和虚荣也只不过短暂如花,黎明盛放,经太阳照射,就在中午前枯萎,没有剩下甚么(这意象取自赛四十6-8)。雅各布在五章1至6节,再次重述富足人的堕落。
「命途逆转」的主题,在犹太文献经常出现(如撒上二1-10;路一46-55)。当神作工时,卑微的升高,居高位的则降卑。约瑟从监牢升为宰相,尼布甲尼撒则从宝座之上降为田野的走兽。当神宣告祂的价值判断时,人的价值判断就要作废。这是末日的情况。雅各布希望收信人因这将临的事实而欢喜快乐。
开首语的第二部分依次重复讨论这3个主题,但是雅各布不仅复述前面所提的,而且每个主题都加入新的内容。
雅各布引述一个应许把读者重新带回「试验」的主题。忍受试验的人是有福的、快乐的。但人怎能视那受试验的人为快乐呢?从世人看来是不能,从神看来却能。神已应许将生命的冠冕,即生命本身(正如启二10),赐给那些爱神的人,他们忍受试验表明他们爱神。这好像亚伯拉罕,他忍受试验,跟着领受神的应许(创二十二15-18),因为神能够说:「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神的」(创二十二12)。
不是人人受试验时都可以名副其实,站立得稳。试验时失败或妥协的人可能会指责神说:「我是被神试探」(「试验」、「考验」、「试探」3个字词的希腊文为同一个字词)。这正是以色列人在旷野作的,他们埋怨神,指摘神犯错,试探他们(出十七2、7)。其实,他们试探神10次之多(民十四22)。雅各布不准收信人指责神试探人,原因有二:第一,神不应被罪人试探(这译法比「神不能被恶试探」好),这也正是申命记六章16节对以色列人的教训。第二,神不试探任何人。但是创世记二十二章1节明明记载「神要试验(或试探,因在原文两字相同)亚伯拉罕」,雅各布怎可以这样教训信徒?原来从旧约开始,直到两约期间的犹太教,信徒对亚伯拉罕事迹的理解,都忽略了试验的真正成因:魔鬼(如撒下二十四1「(神)……激动戴维」,不过代上二十一1却记「撒但……激动戴维」),所以两约中间的《禧年书》把创世记二十二章亚伯拉罕的事迹重写,跟乔布受试验的形式相似。因为雅各布以这种眼光看旧约,所以能够说试验真正的成因不是神,且在二章21节直接引用创世记二十二章。不错,旧约故事是真实的,但它只是真相的简略版而已。
不过雅各布也不想收信人指责魔鬼(虽然他在四7提及他),反而要读者干脆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因为人的「私欲」,试验才成为试验。犹太人称「私欲」为人的「邪恶冲动」,心理学家称之为「内驱力」,保罗在罗马书第七章则称之为「罪」,它跟「我想要」根本没有分别。像一个妓女,它引诱人生出罪来,而罪的结局就是死。私欲──罪──死亡这三重主题,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私欲带来恶事,神却只会赐下美善和全备的赏赐。美善的赏赐其中一个例子,就是在平行段落的第5节提及的智慧。
第17节描绘神为「众光之父」,宇宙的造物主。祂跟月亮光和其它由祂所造的光不同,因为神不会改变,祂始终如一。因此,如果祂今天赐下美善,明天不会赐下邪恶。祂的美善从祂拣选(不是意外)我们,以福音(真道)重生我们可见一斑。神的目的是叫我们在祂所造的万物中,成为初熟果子。人视初熟果子为收成中最好的,所以神把蒙救赎的人视作整个创造的高峰。这里我们可见另一个三重主题:神──真道──新生。私欲和魔鬼引人死亡;相反,神令人得生。
从神而来的生命或智慧,会有甚么样的结果呢?就是慎言。人的怒气,不管是否称为「义怒」,都不会生出合神标准的公义。所以,智慧人会慢慢地说,甚至慢慢地动怒。其实,雅各布认为人谦卑地接受福音(「栽种的道」),意味着他不会动怒(三9和四1、2讨论的课题,是勃然动怒,不是里面的感受)及犯上其它罪,即使这些罪是世人认为无伤大雅的。
雅各布转到第三个主题,指出单单知道圣经知识或敬虔的教训,并不足够。单有知识是没用的。人若以为拥有圣经知识可以使他敬虔,就是自欺,情况可说是糟透了。其实,人是因遵行圣经教训而敬虔。雅各布的教训出自哪里?人人都当遵守「那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是来自耶稣对旧约的诠释及祂的其它教训。主曾说过,人蒙福不是因听祂的道,而是因遵行祂的教训(太七24-27)。
这意味着人能够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向人展示真正的敬虔。人若不慎言(且经常大发雷霆,或跟人口角),他所有宗教上的表现都失去价值,因为心中根本不爱神。神要求的敬虔有两大特征,就如一枚硬币的两面。第一,照顾穷人(孤儿寡妇是旧约中4类穷人中的两类);第二,「不沾染世俗」,意即不追求世人认为有价值的安全感及晋升机会。因为他不爱世界,毋须抓住钱财不放,可以慷慨赒济。
上一节讨论慷慨赒济,把收信人带到这信第一个主题:呼吁收信人慷慨赒济,并指出慷慨的态度是信仰的试金石。雅各布将这主题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可能是一篇讲章的撮要,因为两部分的格式都依照当时在会堂宣讲的讲章而成。
第一篇讲章讨论慷慨的行为。雅各布认为人若偏心,就像逼迫教会的多过效法耶稣的人。雅各布说明慷慨的原则后,就以一个神学论证和两段经文发展主题,最后是总结。
雅各布开始讲道时,指出耶稣是「我们荣耀的主」,对信奉祂的人的要求就是不可偏心。神是绝不偏心的(申十17;加二6),所以信奉这位神──曾彻底地道成肉身,现在成为荣耀的复活主──就不应有任何形式的偏袒。
雅各布跟着举例说明。若把雅各布例子中人物的衣着和态度跟犹太文献比较,我们发现这例子的场景是教会内(如林前六1)。
这例子描述信徒互相诉讼,一个富有,一个贫穷。雅各布不称他为「富足的」,因为他只用这称谓他只用来称呼非基督徒。不过雅各布注意到这富有的信徒「戴着金戒指,穿着华美衣服」(直译是「发亮」,即漂白,不是粗糙的米白)。穷信徒则「穿着肮脏衣服」,不论工作或休息,都穿破旧肮脏的衣服。有钱的登高座,贫穷的却要站立或坐在地上。
辩论未开始,我们已知道这个审判不公平。按犹太法律,控辩双方要坐或站在同一高度,而且富有一方的衣着要跟较穷的一方相似,或像较穷的一方穿得平凡点。教会若因控辩双方经济的差异而影响判决,就是偏袒,是「以恶意断定人」。如此,教会虽宣称荣耀的耶稣基督为她的主,但也因而成为不公平、偏心的法官。
雅各布讨论重富轻贫,引用了耶稣的教训。雅各布说神拣选穷人承受神的国。这教训来自平原宝训(路六20)。神在旧约特别关心穷人(如申十五;诗三十五10;箴十九17),耶稣也以他们为宣讲福音的对象(路四18)。雅各布表明这里的穷人是指经济缺乏的,他们只被世人视为贫穷,神却看他们在信心上是富足的。因此,不是所有穷人都会蒙受这福,因为并非全部穷人都蒙拣选得到救恩(承受神的国),只有那些爱祂的人才得恩。讽刺的是,教会竟然跟世人一样,重富轻贫,不能跟神一致。教会没有眼光,不知道其实依神看来,那个衣衫褴褛的穷人是富足的,而教会正羞辱了穷人,也即羞辱了神特别拣选来继承祂产业的人。
教会重富羞贫,但教会外的富足人,却正是压迫她的人。这情况跟旧约的一个主题相似:富足人压迫穷人(耶七6,二十二3;摩四1,八4),在雅各布时代,这些事也持续发生。此外,富足人拉基督徒到公堂,因为明知没有人会喜欢基督徒,世俗的公堂也会偏帮富户。而且他们「亵渎」基督徒受洗时「所敬奉的尊名」,或许公堂上他们会嘲笑说「这被告──加利利人的门徒」不会是无罪的。这些就是富足人的行径。如果基督徒在聚会中歧视穷人,他们也跟教外的富足人一样,成为教会的迫害者。
经文论证可分为两部分:一、雅各布引用「至尊的律法」,这是出自利未记十九章18节「要爱人如己」。为甚么这是至尊的律法呢?有人认为因这律法是总结了所有对邻舍之责任的原则(可十二31)。但更合理的是,这名称是指耶稣告诉人,对邻舍的责任所作的总结,因此乃是王的律法。毕竟,雅各布是用「律法」,不是用「命令」(如果作者想用一句总结了所有命令,「命令」一词会更贴切),而且第6节提及神的国。因此,人遵行或抵触的就是王的律法(即耶稣重新诠释旧约的律法);的而且确,不违反律法,「才是好的」。
无论如何,偏心就必定不是爱人如己,事实上根本就不爱人。所以对人偏心就是抵触神国的律法。依神国的王基督看来,那是触犯律法的,情况极其严重。
「不过,」收信人或许这样答道:「偏心这罪根本不应视为那么严重,我岂不是遵守了耶稣许多别的命令吗?」雅各布因此明说,只要犯一条律法,就是犯法。跟着,他引第二段经文:出埃及记二十章13至14节(或申五17-18)为例,他刻意先引「不可犯奸淫」,后引「不可杀人」。若一个人全然忠于他的妻子,但杀了人,即使只犯了一条命令,他仍是犯法的。同一位神颁布「不可犯奸淫」和「不可杀人」这两条诫命,雅各布选用这两条诫命是刻意的,藉此表示教会偏心重富,对穷人不公,剥削穷人的生活,实际上等于杀人。这也许是五章4至6节,就是富人杀死公义穷人的方法。在旧约,杀人和犯奸淫的刑罚是死刑。执行死刑是严厉的,不论他犯了一条或犯了许多条诫命,也都一样。
因此,信徒说话行事,就像他要面对「使人自由的律法」的审判。说话行事包括全人的行为。人生没有任何一方面不会受到审判,而审判的标准是神国的律法,也即是耶稣重新诠释旧约的律法和自己的教训(在雅各布时代,新约圣经还未完成)。这律法不是难以承担的标准,反而会叫我们得自由,可以事奉神。不过耶稣的教训清楚指出,自由不是去做任何我们想做的事。我们所有人都要站在祂面前,解释自己为何顺服或不顺服神的律法(太七15-23;路六43-45)。
「那不怜悯人的,也要受无怜悯的审判;怜悯原是向审判夸胜」这两句谚语可能源自耶稣,它结束了本段,引入下文。旧约圣经清楚指出神是有怜悯的(申四31),而且命令祂的子民也要行怜悯(弥六8;亚七9)。耶稣说:「怜悯人的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太五7)祂又说:「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甚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甚么量器量给你们。」(太七2)所以不怜悯穷人,等于为自己积蓄严厉的审判。信徒若不在今世行怜悯,也不会在永世得怜悯。怜悯胜过审判也是耶稣的教训(太六14、15,十八21-35)。今生向人施怜悯(这即展示神的性情),日后他们会发现自己要面对的审判也少些。他们的理由不是空想,因为如此行便不会为自己积蓄审判。
雅各布用二章15节引入本段的讨论,因为「怜悯」跟照顾有需要的人是有关的。赒济是怜悯的一种。人若不应歧视穷人,接着的问题就是人应该如何对待穷人?答案是存怜悯和赒济。这观念引入另一篇讨论行为的讲章(主要是善事或慷慨赒济)和信心的关系。
雅各布列出的原则十分简单:「若有人说自己有信心,却没有行为,有甚么益处呢?」换言之,人若说自己相信诸般正确的教义,但生活并没有显出顺服基督,这种信心有甚么益处呢?答案已在问题中暗示了:「一点益处也没有。」
为防我们错过这点,雅各布补充说:「这信心能救他吗?」按希腊文语法,这是设问句。雅各布期望的答案很明显:「不。这信心不能救他。」
雅各布举例清楚说明他的主张。他描绘一个弟兄或姊妹有实际需要──不是没有漂亮衣服穿,而是没有足够衣服保暖蔽体。他或她不是没有余粮留作本周吃用,而是今天已没有任何食物充饥。他或她的肢体──基督徒──应作甚么?该为他或她祈祷:「平平安安的去吧!」,这句话不错是祝福语,但是「愿你们穿得暖,吃得饱」令这祝福更具体。这说法是敬虔且充满信心──神会供应他或她的需要。这说法十分虔诚,而且神学观点正确。但欠缺的是:走到自己的衣橱和厨房,取出自己的衣服和食物,跟那不幸的弟兄或姊妹分享。因此雅各布说这样的祈祷全然没有益处。而且他总结说: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我们或许相信耶稣是主,但我们若不顺服祂,信心只不过是空谈。我们相信神爱穷人,但我们若不照顾他们,我们的信心就是死的。
雅各布提出如此有力的论证来辩护,他现在虚构一个人物来跟他理论。这个对手视信心和行为如同神不同的恩赐:「你有信心〔的恩赐〕,我有行为〔的恩赐〕」,雅各布回应说信心若没有外显的行为,这跟毫无信心没有分别。因它既看不见也不能经验得到,纯粹是假的。雅各布跟着透过他的行为,流露信心,藉此示范他对基督的委身。
对手反驳道:「我信神只有一位」。这是犹太教的基本信条,引自申命记六章4至5节。虔诚的犹太教徒每天会念这段经文两次。这是亚伯拉罕发现的信仰,也是基督教的基础(可十二28-34;罗三30;保罗在徒十七22-31的讲论也暗示这点)。这么正统的信仰肯定足够了。「不!」雅各布答道,因为鬼魔也同样相信神只有一位。魔鬼手下的信仰是最正统的,对真理也是全然接受的;事实上,在福音书里,他们对基督的认信比十二门徒更详尽(可一24,五7)。跟那些宣称自己有信心却没有行为的人相比,魔鬼的手下就显得信行一致──因为他们会颤惊。鬼魔颤惊是因为他们背叛了神,知道自己的结局会下地狱。或许,雅各布要暗示那些宣称自己有信心却没有行为的人,也应该颤惊。
经文论证雅各布现在提出经文支持他的主张。他像耶稣和保罗(太二十三17;加三1)用严厉的话,在当时的辩论中是常见的。他提出的论证是亚伯拉罕及他的事迹(创二十二1-19)。在创世记二十二章12节,神说:「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神的了」,神也称亚伯拉罕为义,因为预备献艾萨克一事足以反映他的义行。换言之,亚伯拉罕决定坚心跟从神并信靠祂,遇见最大的考验时,不论代价有多大,仍坚心跟从且顺服神。
雅各布书二章21节的「行为」是复数,不是单数。雅各布指的不是亚伯拉罕的一次行为。犹太人视亚伯拉罕献艾萨克为顺服神的长绳的终端,这绳的另一端始自创世记十二章1节。为何神命亚伯拉罕献上艾萨克,但至终又不用献上呢?犹太人的答案是,因为这事之前他已多次顺服神,包括照顾穷人(据犹太人的轶事),所以神在创世记二十二章释放艾萨克作他的赏赐。艾萨克获释,非因亚伯拉罕一次的顺服,而是一生顺服的结果。
雅各布留意到信心和行动(或行为、工作)是不能分开的。信心只存于心中,是不完全的,还要立志且付诸行动,才是完全。这点保罗和雅各布的看法相同。保罗在罗马书四章和加拉太书三至四章反对的「行为」是「律法的行为」,即是那些礼仪,例如割礼、饮食条例、守安息日等,这些礼仪区别谁是犹太人,谁不是犹太人。人毋须成为犹太人才被神称为义。不过,正如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六章9至10节和加拉太书五章19至21节指出,人上天堂必须有公义的行为。保罗认为信心不仅相信正统的教义,好像雅各布的假想敌一样,而且也要委身基督。委身经常有行动配合──顺服。这也是雅各布要说明的。信心要与顺服基督连在一起,才是真信心,才是完全。
现在雅各布引用创世记十五章6节,并视它为创世记二十二章的应验。保罗在罗马书四章3节和加拉太书三章6节,也引用过创世记十五章6节,但保罗的关注是要指出,神是在亚伯拉罕受割礼之前说这话的;雅各布则想收信人知道,亚伯拉罕后来的行动,表明神宣告他为义是正确的。亚伯拉罕真的活出他的信心,且是公义的。雅各布在此加上历代志下二十章7节或以赛亚书四十一章8节的意译:亚伯拉罕是「神的朋友」。朋友必是互相认同,亚伯拉罕一生顺服神,表明他是神的真朋友,与神和谐相处。
「人称义是因着行为,不是单因着信。」保罗用「称义」这个词表示神宣告罪人无罪。他赋予这词新的意义。雅各布用同一个词,但沿用这词的本义(希腊文旧约圣经的意义),表示宣告人为正或为义。雅各布认为神宣告人无罪,是因可见的外在行为,非因看不见的内心。
雅各布现在讨论第二段经文:乔舒亚记二章喇合的故事。这个妓女风闻神的作为,且心中相信。但这信心不足拯救她,因为许多耶利哥人也同样相信神的作为。喇合以行动表明她所信的,就是保护希伯来的探子。因为她将信心转化为行动,就获拯救。犹太人视她为第一个从异教皈依犹太教的例子,也是所有皈依犹太教的异教徒之母。
雅各布的总结简短清楚:身体没有灵魂是死的,信心没有行为(或工作)也是死的,没有用处,只有把它埋葬。这样的信心不能救人。真正能救人的信心,是因顺服神而有工作或行为。
如何运用舌头,是考验信徒顺服基督的一块试金石。而正在受逼迫的教会,问题是信徒很易互相争吵。
雅各布首先强调,舌头是罪恶的厉害工具。他用了颇长篇幅,小心地讨论这课题。
舌头是教师主要的工具,所以雅各布由此入手:「不要多人作师傅」。许多人都想在基督徒群体中作教师和领袖,雅各布却认为这个念头冲动危险,会引致教会冲突。其中一个原因是,即使作教师的动机非常纯正、良好,他们仍会「受更重的判断」。雅各布也把自己包括在内,并且以耶稣的教训提醒我们。耶稣曾责备犹太教教师(太二十三1-33;可十二40;路二十47),并指出即使我们的闲话,在审判的日子,也会句句供出来(太十二36)。而且,耶稣教导人要对他所知道的负责(路十二47-48)。因为在新约时代,教师以身教多于言教。所以,教师宣称自己知道真理,并以自己为教会的榜样,这样的人在审判的日子要负何等的责任!
每个人都会犯罪或有「过失」,而最易令人绊倒、有过失的,就是说话。说句批评的话是何等容易!如果一个人能真真正正控制自己的舌头,在话语上没过失,他就真真正正能自制到完全的地步,因为舌头是人体百官中最后才被制伏的。
雅各布列举一连串例子说明以上的事实:马(雅各布时代强而有力的「机械」)能被口中小小的嚼环控制;船(当时最大的运输工具)也是受舵控制,昔日的舵形状像舌头。同样,舌头力量庞大,它能说大话,足以证明威力无穷。
雅各布转移他论证的方向,并把舌头跟燎原的星火互相比较。这里星火的源头是地狱。雅各布不是说舌头是神赐的语言源头。他认为舌头因堕落而变坏。许多(若不是全部)罪行都是由说话引起。它可以开声说出来,又可以是心里默默「有声」地表达。
不幸地,舌头虽然很有力量,但很难驯伏。雅各布指出人能驯伏各类动物(他不是从科学角度说的),藉此突出人无能制伏舌头。不过,人尽他所有的能力,也不能控制舌头。即使最完全的圣徒,也常希望能收回刚说出的话。舌头没有止息。「不止息」是鬼魔世界及罪恶的特征;和睦则是神和祂完美国度的表记。舌头常常蠢蠢欲动要说话,而且经常说恶毒的话,足以令人死亡。暴君颁布杀人命令时已等于犯谋杀。我们也有类似个人经验,当我们口出恶言,我们知道它带给我们死亡而不是生命。
雅各布列举更多的例子。在教会里(收信人是信徒,我们用舌头称赞神,但跟着咒诅(所有诋毁人的话,实际上都是一种咒诅)那照着神形象被造的人(创一26-27,九6)。雅各布时代,帝王会在国中不同城市设立自己的像,任何人侮辱或咒诅那像,就会受罚,如同当面侮辱或咒诅皇帝一样。因为那像是照帝王的形象造的。所以,侮辱照神形象造的人,就如同侮辱神一般。一口两舌,两种不同且相反的话出自同一个口,其实是虚伪的表现。
雅各布以两种例子说明他的论点。第一个取自以色列境内,在干燥的约但谷,人从远处可以看见一条清流在谷壁的东面流下。当人行经此地,必渴望有水解喝。这里的水有时清纯可口,有时却充满矿物(盐),不能饮用。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两种水不会出自同一个源头。同样,人不会从葡萄树摘到别类果子。这论证暗示我们若口出恶言或咒诅,就表示我们的心地邪恶。我们虽然口称赞上主,但这只是掩饰,是虚伪的表现。
雅各布进一步追问读者:谁能控制自己的舌头呢?我们怎能脱离这恐怖的权势,得以完全呢?同样的呼声,我们在一章4节中也感受到。雅各布在这里的答案,跟一章末的相同:我们需要的,不是倚靠自己的能力;乃是神的智慧。
雅各布指出有神智慧和没有神智慧的分别,以此开始他的讨论。真正的智者,特征是有良善的生命,意即合乎耶稣教训的良善的生活方式。人应显出「智慧的温柔」,更好的翻译应是「谦和」。教会其中一个难题是教师彼此攻击,而且极力为自己辩护。温柔的相反是争战斗殴。摩西是温柔的典范(民十二3)。摩西被另外两个领袖诬告,他没有报复(毕竟他从神而得的异象和启示,较攻击他的人多),只是谦和而不说话,甚至不为自己辩护。最后,神介入并且为摩西辩护。雅各布以摩西不为自己辩护,作为满有智慧之人的例子。
雅各布知道教会中一些教师(还有其它信徒)发生争执,不过那些争执跟这里的记载颇不相同。雅各布指他们的特征是怀着苦毒的「嫉妒」和「自私的野心」,他们可能称他们的嫉妒为「热心」,正如非尼哈的热心一样(民二十五10)。热心是好的,但他们的热心却非真正出于神,因为它没有温柔的特征,根本是掩饰了的嫉妒。雅各布说的「自私的野心」,那些教师可能称为「持守真道」或「保持我们的群体纯净」。「自私的野心」(和合本:「纷争」)一语,可译为「结党纷争」,因为他们是结党,不是为全教会合一而持守真道。如果称这种态度为「神的智慧」,并以此夸口,等于否认神的真理。耶稣不会这样作。雅各布跟着说,这绝不是从神而来的智慧。有灵若感动人作这些事,这灵必不是属天,乃是「属地的」、属世的、属今生的。这灵也是「属情欲的」(犹大用它来描述「没有圣灵的人」,参犹19)。这错谬的智慧的灵,不仅是属世的,其实更是「属鬼魔的」。他们怀着嫉妒和野心,声称自己被神感动,其实是被鬼魔激动。雅各布总结时指出嫉妒和私心不会单独行事,总会引致「扰乱」(鬼魔的特征,最初在三8出现)和「各样的坏事」。研究教会历史,就会发现这说法正确无误。
唯一真正有效的防御措施,足以抗衡这错谬的智慧和舌头的罪恶,就是神的智慧。雅各布列出这种真智能的一些特征,跟保罗说的圣灵果子(加五22-23)很相似。神的智慧是「清洁」,意即人真诚顺服神,不怀着扭曲的动机去追求圣洁。神的智能是「和平」的(箴三17;来十二11),意即在教会中制造和睦。神的智慧是「温良」的(腓四5;提前三3),意即不好争竞的。神的智慧是「柔顺」;指一个人愿意学习,愿意改过,或乐意听从敬虔领袖的带领。神的智慧是「满有怜悯,多结善果」,指的是慈惠捐输。这是雅各布所重视的。神当然常常满心怜悯,乐于赐予,所以满有神智慧的信徒,也必满心怜悯、乐善好施。最后,神的智慧是「没有偏见,没有假冒」,指人单单跟随神,不像一章18节「心怀二意」的人。「没有假冒」指人的行为真诚,没有伪装。
雅各布以一句类似箴言的话总结这段。一些学者认为这句话是雅各布引自耶稣的教训。「使人和平的,是用和平所栽种的义果。」是一章20节提出之问题的答案。人的怒气不能成就神的义,但和睦就可以。这也是耶稣说:「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太五9)。他们的确是神的儿子,因为他们行事像他们真正的父,生出神引以为荣的那种公义。这跟一般人以人的方法,产生人眼中看为「对」的怒气和斗争,实有天渊之别。神作事的方法是要人倚靠祂的智慧和祂的灵。
雅各布在这段交代讨论舌头和智慧的目的,是因为收信的基督,徒中起了纷争。各人只为自己着想,并求自己的利益。雅各布清楚指出这样的纷争不是出于神,并呼吁有关的人悔改,得着神的赦免。
雅各布跟着描绘他所见的教会:「争战」、「斗殴」、「杀害」、「嫉妒」、「贪恋」。「杀害」或许指以言语杀人,而不是按字面解作谋杀,如果认识当代的教会,对这情况必不陌生。那些涉及争战斗殴的人可能声称自己是「为真道而战」,但是雅各布把他们在神眼中的境况描述出来。他追溯这些冲突的源头,并非因为爱神,乃因为他们的「私欲」,这种邪恶冲动在一章14至15已讨论过。
他们的争拗全是徒劳的:他们得不到想望的,「因为你们不求」。他们或许这样答道:「但是我们已祈祷!」「你们祈祷,但是没有果效,因为你们的动机错误。」他们并非追求神的旨意或神的智慧,他们渴望「神啊,求赐福我的计划。」他们的动机是他们的私欲或「宴乐」。神的目的不是满足人一时冲动的需要,祂的目的乃是要人学习爱祂所爱的。这不是说神不想人快乐,而是神想操练人得到神认为真正美好的快乐。正如基督一样,祂为神的子民也须先钉十架,后才复活(加五24)。
人表面上声称自己信靠神,但生活上随自己的私欲而行,就是淫乱的。「淫乱」一词直译为「淫妇」,但并非意味犯淫乱者全是妇女,乃因教会是基督的新娘(林后十一2;启十九,二十一),正如以色列是神的新娘(赛一21;耶三;何一,三)。追求另一个情人就是对神不忠,所以「与世界为友就是与神为敌」(参太六24;约壹三15)。这不是说事奉神又事奉「私欲」或「世界」是困难或痛苦的,而是这根本不可能。人试图跟世俗为友,实际上就与神为敌。他们或者信仰纯正,经常上教堂,但仍是神的敌人。
雅各布在此引用经文,但旧约圣经没有这节经文,所以他必是引用经文的意思,或是引用一本现已失传的经书。新国际译本把这节经文译为「住在我们里面的灵极其嫉妒」,译法似乎指人的灵及它倾向嫉妒。若真是这样,便跟上下文格格不入。更好的翻译是「神带着醋意地渴慕祂所赐、住在我们里面的灵」(参新国际译本旁注),意即神赐灵给每个人,祂渴慕人以纯洁的爱回报(参出二十5-6)。圣经不是没有描述过神这种渴慕,当以色列人事奉神又事奉巴力,以色列人从这痛苦的经验,认识神对他们是何等嫉妒。
雅各布的论证或会令收信人因自己的罪而感到失望。雅各布就宣称「神赐更多的恩典」给愿意悔改的人,神不是单单定罪。跟着,雅各布引用箴言三章34节支持他的说法,彼得前书五章5节也引用过这节经文:神「赐恩给谦卑的人(即悔改的人)」。
雅各布跟着指出谦卑的表现是甚么:「顺服神……抵挡魔鬼」。悔改的重点是停止现时所作的,并开始顺服神。魔鬼是试炼或试探(太四1-11;可八28-34;路二十二31;约十三2、27)的最终源头,「抵挡魔鬼」就是拒绝私欲作祟。当信徒抵挡魔鬼,魔鬼就必逃跑。他或会以灾祸恐吓信徒,不过这全是谎言。当人相信魔鬼时,这些恐吓才有功效。「亲近神」这说法,跟玛拉基书三章7节和撒迦利亚书一章3节相似,描述人在节日时来到神的面前,在圣殿中献上祭物的情景。「洗手」是另一幅图画(出三十19-21),表示脱离罪恶。「洁净你们的心」,洁净在旧约中有记载(出十九10),但这里是指清洁内心。「心怀二意的人」指人企图事奉神又事奉世界(参一8)。清洁内心就是将自己单单献给神。这些行动应随着为自己的罪哀伤。悔改包含为罪哀伤,及离弃罪恶,若是可能,更要赔偿别人因罪而有的损失。最后,雅各布指出读者若悔改便会得着应许:「神必亲近你们」,「主必叫你们升高」。神不会容让谦卑的人哀伤不已,祂必会接纳他们的悔改,并以爱响应他们,把他们从哀伤提到神慈爱的温暖里。
呼吁收信人悔改后,雅各布结束论舌头和论教会的段落,并作出另一个呼吁:「不可彼此批评」(新国际译本:「不可彼此毁谤」,但更好的翻译是「恶意批评」或「中伤别人」,因为「毁谤」暗示所指控的乃是虚构,但原文却没有这意思)雅各布关心的,就是不论所说的是真是假,批评总会令教会分裂,且是不健康的。保罗(林后十二20)和彼得(彼前二12,三16)也同意这看法。
雅各布认为这样的批评就是批评律法,论断律法,这是甚么道理呢?耶稣在马太福音十二章31节引用利未记十九章18节,而且在马太福音七章12节引伸它的意思,说明人要爱人如己。人若恶意批评别人,就很难会爱对方。然而,雅各布认为更重要的是,人若批评别人,等于视自己为法官。法官是高于律法,不在律法之下。而且,惟独神有权施行审判(诗七十五6-7;约五22-23、30),所以人批评别的基督徒,其实把神搁置在一旁,并且自封为法官,僭夺神的特权。这种人岂能不接受神的审判作为报应?
结束有关舌头的讨论后,雅各布提出他最后的题目:从财富而来的考验。那些富有的人对此应有所响应。富商觉得自己只是在做生意上作决定,但实际上是在接受神的考验。考验不及格,他们就要接受其后果。雅各布用两部分来开始这个主题,每一部分都是由「请听」(和合本:「嗐」)。第一部分是关于基督徒、教会会友的,他们没有通过考验。第二部分是关于富有的非基督徒,他们的失败是更严重的。
雅各布的第一批对象,是由一些较富有的基督徒组成,他通常很小心,不会称他们为「富足人」,但明显的是,他们是有家财的,因为能够从事外地贸易。他们的计划很正常:往某城里去买卖得利。经商岂不是这样的吗?
雅各布批评的是,他经商时跟其它商人无异。基督徒不仅意识到前路无定,更应明白谁掌管明天。人生如朝露的图画引自旧约(例如伯七7、9;诗三十九5-6),在作计划时不把神计算在内,实在愚昧!(引自耶稣的在路十二16-21的教训)。雅各布的重点,不是仅仅在人生每个计划前加上一句「主若愿意」。这只不过是些应酬神的话。雅各布要求的是:人该寻求神的计划,并且依着神的旨意来用钱。这意思从他的评语流露出来;你们竟以「张狂夸口」,更好的译法是「以自己的骄傲夸口」。这是甚么类型的骄傲呢?约翰一书二章16节用同一个词指「今生的骄傲」,他们定下神没有定的计划;宣称自己有权控制人生,实质上人是虚空无用的。以自己将要作的买卖自夸。这根本是不折不扣的贪爱世界。
作者用一句简短的箴言,令这道理更易明白。那些富人上教会,每个都必「知道(应)行善」。为甚么不求问神,问问祂应该如何用钱?他们不这样作,或许因为他们怕神要求他们跟人分享自己如何用钱。他们在这方面作得不好,所以是犯罪的。他们没有偷盗,作不道德的事,或让其它罪恶沾污他们的手,他们是正当诚实的商人,但是知道行善却不去行,他们就等同犯罪。不论在哪种情况,都忽略了神的教训。
雅各布现在转到讨论富足的非信徒,那些人不单在拥有财富的考验上失败,也成为教会部分压力的来源,因为他们占贫穷基督徒的便宜。他们剥削别人,或因对方是穷人,或因对方是基督徒,这两方面都有可能。雅各布没有指明这些剥削人的要作甚么,只是定他们的罪,正如旧约先知宣告恶人的命途一样。
如果基督徒应活在将临的喜乐中,纵然受考验也必喜乐,因为将会得到赏赐(一2);那些富足人,则应活在将临的悲哀里,因为他们必受审判,正如基督徒必得报酬一样。雅各布从未来的角度看他们的财富,看见他们大量的财产「坏了」和「长了锈」。如果雅各布今天写这封信,或会加上一些关于通胀的论述。他直接应用耶稣在马太福音六章19节的教训,说明世上的财富充其量只不过是短暂的。
不单如此,那些富足人在永世里也会失去财物。他们的财物之「长了锈」,明确表示他们不再需要钱财了。它会「吃你们的肉,如同火烧」,这正如耶稣在路加福音十六章19至31节的比喻中的富足人,他们因为不顺服神,也不赒济穷人,会被掉入火湖。他们未雨绸缪,但是不知道已是「末世」了。当耶稣降生,末世就开始,现在最后审判已宣告,正是积财宝在天而非在地的时候了。
除此之外,那些富足的人作了更坏的事,就是「亏欠他们(工人)的工钱」。他们或许想等到谷物价钱上升,或者认为工人工作表现不好。旧约教导雇主应每天发薪给工人(利十九13;申二十四14、15),不过,甚至旧约时代的雇主也设法逃避这律例(耶二十二13;玛三5)。这必是根据土地法,所以人间的法官不会听见工人的投诉。但是,工人向上天申诉,天上的法官必听见他们的呼声。「万军之主」一语提醒读者想起以赛亚书五章9节,以及神在那时如何对付富足人。神不会只是「听」;祂听了就有惊人的行动。
雅各布回到路加福音十六章19至31节的主题,批评财主奢华宴乐。对他们来说,每天都像「宰杀(或宴乐)的日子」,因为在没有冰箱的地方,当人宰杀动物后,就会尽量吃饱鲜肉,其余的肉就会晒干或盐腌,以免腐坏。雅各布这样描述的弦外之音,是要指出「宰杀的日子」就是宰杀他们的日子,那日,神要宰杀祂的仇敌(赛三十33,三十四5-8)。
雅各布再次总结:这些富足人「定了义人(或无辜人)的罪,把他杀害」。雅各布说的「杀害」不是字面的意思,指杀死肉身,因为希腊文「定……的罪」一词含有法庭审讯的意味,雅各布不是指义人被人处死,他或许指穷人跟富人诉讼,富人剥削工资,夺去地土,余下不足够的资源,任由贫穷的基督徒捱饿、营养不良,甚至死亡。雅各布指出穷人「不抵挡」富人,所以富人的行动是无理的。不过,另一个可能更好的解释是,「他们岂不抵挡你吗?」这些受害者或许已经离世,但正如启示录六章10节殉道者的灵魂,现在正与神同在,并且大声呼叫伸冤,这伸冤不会长期拖延下去。
信的正文已完成,雅各布准备搁笔。希腊文信件的结语通常有几部分:1. 摘要;2. 誓言;3. 祝福语及4. 写信的原因。这些内容全部在雅各布书的结语出现,不过是基督教化的。
基督徒正被富人压迫,他们应作甚么?若有需要,他们可以代表神用武力伸张正义,但是雅各布在一章20节已指出,人的怒气不能成就神的义。取而代之的是,基督徒「忍耐」或坚忍,直至基督再来。这美德也是一章2至3节所说的「忍耐」,雅各布的意思,是在你心中培养这美德,直到成熟的地步。农夫当然需要这种美德。在以色列,农夫播种前,要等待秋雨,跟着要等待和期望收割前的春雨降临,令谷物成熟。
基督徒也等待,但不是等待一些事,而是等待一个人。雅各布说:「主来的日子近了」,又说「审判的主站在门前了」。新约圣经常指基督的再来「近了」(罗十三12;来十25;彼前四7)。大部分新约圣经作者都期望基督在他们有生之年再来,因此有一种无形的张力,因为没有人知道基督何时再来,或许下一秒,或许下一世纪(可十三32)。
雅各布再讨论并总结舌头这主题。真正的课题是「不要彼此埋怨」,他们若彼此埋怨,就是忽略四章11至12节的教训,他们也会得到报应(二13)。指出基督是「审判的主」是个可怕的警告,尤其是祂正「站在门前了」。
「奉主名说话的众先知」即旧约的众先知,也受财主和有权势的人逼迫。不过,那些压迫先知的王,如亚哈和玛拿西已被人遗忘,或被千夫所指,而受压迫的先知,如伊莱贾和以赛亚却受到在地上的人尊崇(在天上更是如此,参太五11-12)。众先知因为某些值得忍耐的事情而坚忍。乔布不是先知,只是个义人,作者却把他和先知并列。在旧约中,乔布不是十分忍耐,因为他发了不少牢骚,但是在当时流传的犹太故事中,乔布是坚忍苦难的人的典范。其实,其中一个犹太故事《乔布遗训》(The Testament of Job),就是以「忍耐」作为全书的主题,雅各布书的读者必熟悉,这故事。
雅各布在这里告诉他的读者,神没有忘记基督徒。他引用诗篇一○三篇8节或一一一篇4节来指出神的恩慈与怜悯。神不是用艰难的生活来苦待祂的信徒,而是以祂的恩慈来帮助他们陶造性格,使他们那些存留在天上的奖赏直存到永远。
在希腊文信件中,收信人期望发信人起誓保证他在信中所说的都是真实无误。取而代之的,雅各布引用耶稣的教训(太五33-37),辩证基督徒不应起誓。这不是说誓言本身是错,但是誓言会把人的话分作两种:一些要起誓说的,所以必是真实无误;另一些则是日常说的,可能是虚构有误。耶稣说人所说的每一个字都要受审判(太十二36)。每件事都应该能够公诸于世,而且是诚实无伪的。因为神听见人所有的话,所以基督徒应视自己说的每句话,都像在神面前起誓说的。
在希腊文信件中,誓言之后通常是祝福语,因着神明的祝福,使收信人身体健康。雅各布作得更好,就是不单祝福他们,而是提醒人,基督徒的神会医治他们。这教训对收信人不是新的,只是提醒他们要有基督徒的基本信念。像所有基督徒教师一样,雅各布把人会经历的不幸分作两类:第一类包括苦难,指外来的不愉快经验,或是传福音时遇见的艰难,又或是被恶人逼迫。这些都是雅各布在前文论「考验」的段落中讨论过,而且在五章7至11节总结了。人若遭受这些苦难,应该祈祷,但毋须求解脱,而是求神赐力量去坚忍。那些生活安乐的也应祈祷,但他们的祷告应是「歌颂」。第二类的不幸是疾病。
病人「请教会的长老来」。当人病入高肓,他不能上教会,需要教会中大有信心的人来为他祈祷。通常,当病情不严重,做法是「互相代求」。长老会像马可福音六章3节的门徒一样,用油抹病人,为他们祈祷(门徒必是从耶稣身上学习的),所以病人不单听见长老的祷告,也可在肉身上感受到。值得注意的重点是,祷告的对象是主,而且抹油是奉主名的。「叫他起来」的是主,不是祷告或油的能力。这正是雅各布应许的──主会回应「出于信心的祈祷」,这种祈祷不是「期望式」或「也许式」的,而是显示有把握的信心,神会医治他,因为长老先聆听神的吩咐,在心中领受这份信心。这跟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二章9节说的信心的恩赐相似。这种祷告需时间学习,不是快餐式或礼仪或例行公事。
雅各布讨论罪和病的关系,有时它们是相关的。不是所有的病都跟罪有关(约九3),但是罪的确能够引致疾病(林前十一30)。如果疾病是由罪引致,必须先处理罪,才能得医治。雅各布保证他的收信人这些罪必蒙赦免,神不延迟赦免也不会拖延他得痊愈。其实,雅各布认为预防胜于治疗,所以教导人要「彼此认罪」。若是这样,信徒毋须请长老来,因为每个信徒都是祭司。彼此大声认罪,得到另一个信徒宽恕的保证,是大有价值的。
收信人或许会说:「长老是适合的,但我只不过是个平信徒,怎能祈祷,使人得痊愈?我又怎能听他们的认罪呢?」不过,由于信徒是被称为义的「义人」,所以他祈祷是「大有功效的」。雅各布引伊莱贾为例,说明他也是个平凡人,但他跟读者一样,有一位超然的神,垂听及应允人的祈祷。伊莱贾是个重要人物,不单在旧约圣经,在犹太人的传说也是如此。在这些传说中,伊莱贾常跟祈祷连在一起。这也解释了为甚么列王纪上十七章1节或十八章16至46节,不明载伊莱贾为雨祈祷,因为雅各布和他同时代的犹太人,都假设伊莱贾曾为这事祈祷。
雅各布结束这信时说明写信的原因。雅各布为人言行一致,因他提的原则,正是他所行的。部分收信人已在真道上迷失,从上文讨论的教会问题,可见一斑。「失迷真道」是形容人差不多放弃信仰(参赛九16),不是偶然陷入罪中。如果信徒发生这事,其它信徒应「使他回转」,正如加拉太书六章1节提及的「属灵人」所作的。以挽回取代定罪,这是雅各布希望人能做到的。这样重建一个人,效果惊人,不单是「一个罪人从迷路上转回」,因世上少些罪恶,便是救他免去永死(约壹五16-17;犹22-23),纵然肉身仍会死亡(徒五1-11)。「遮盖许多的罪」,箴言十章12节(彼前四8所引用)说:「爱能遮掩一切过错」(或译:「爱能遮掩许多的罪」)。「遮掩」意即「被赎」,因为旧约常用的意象,是用祭物的血「遮掩」献祭者的罪。爱的相反是憎恨,憎恨会散播谣言,产生斗争。雅各布认为爱心表现于尽力温和地领犯罪者悔改。神会接纳犯罪者的悔改,并赦免其罪。罪得赦免的人能够继续走上正途,受考验时仍心存喜乐,因为知道他们将得奖赏。
格式化:马靖龙弟兄